剪刀、石頭、布列松


「布列松生於 1901 年,不但是法國最重要的導演,作品也深刻地影響到歐洲、美國、日本等世界各地的年輕電影導演。他的作品量少質精,從 1943 年到 1983 年,長達 40 年的創作歷程中,一共只完成了 13 部長片,但是每一部影片的完成,都造成世界影壇的一陣騷動。由於他的行事風格低調,幾乎不接受訪問和拍照,使得他當之無愧地成為電影史上最為神秘的大師級人物,但也因此讓他成為最受廣大電影觀眾忽略的重量級導演。




原本是畫家的布列松,在接觸電影拍攝不久之後便放棄繪畫,原因是:「我認為我們無法再繼續作畫,繪畫已經不可能走得更遠:我說的不是畢卡索,而是塞尚,他已經到了人不可能再往前走的地步」。這段話不僅透露了布列松的繪畫觀,同時也讓我們隱約窺見他的電影世界。在繪畫的路途中,他選擇走的不是畢卡索的想像世界的無限衍生,而是塞尚對潛內在視覺世界的凝想,簡化地說:不是加法,而是減法。只是這種減法又與米開蘭基羅的減法不同,當米開蘭基羅說:「這顆石頭裡原本就躺著一位天使,我只是把他釋放出來」。在動手前,他就清楚地意識到這位天使的存在,減法程序是幫助他去釐清外在的雜質,最後他得到一個扎實的雕像。塞尚卻是另外一回事;動手前他已經看到這個影像,減法程序是幫助他去挖掘影像內部的深度與層次。問題是,假如塞尚已經將形象刪減到極限了!接近純粹了!受他感召的布列松又為什麼會選擇被質疑為比機械化複製影像的攝影更不純粹的電影當創作工具呢?

答案可能在另一段對話裡,據說在《慕雪德》的拍片現場,布列松與攝影師 Ghislain Cloquet 吵得不可開交,攝影師朝著他大吼:「你從事的不是電影,而是 tographe (意思是圖形、紀錄)」。事實上這句鄙夷的氣話,對布列松來說簡直就是一種恭維。沒錯!對他來說 cinema 指的是拍攝下來的舞台劇,他從事的就是 cinematographe ,就是圖象創作,更妙的是電影比繪畫還多了聲音的元素!不純粹的電影正好提供他不斷刪刪減減的空間,因此很快地,經過兩三部影片的摸索,破碎與局部的空間、大特寫…便成了布列松影片的獨特標記,日後還引來一堆仿傚者。接著是他影片中大量的影像與聲音間的來回過渡,視覺與聽覺間不斷地交互滲透,這不但牽動了視覺與聽覺間的連帶關係,影片中破碎與過度刪減的空間,一連串的動作在某過程中被省略或抽換,這一切仿佛將觀眾的視覺與聽覺作用懸空,因此我們是既耳聰目明,且又盲又聾。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說布列松的電影是「觸覺的」的原因,是視聽覺的不完美讓我們的觸覺從睡夢中甦醒過來。但這還沒結束,這種觸覺只是「感官的」,他的影片所引發的觸覺還有第二個層面,那就是 tographe 的第二層意思:紀錄。

很少有導演像布列松一樣,影片的拍攝過程不斷被津津樂道地傳頌著:說他是嚴峻的人,毫無人性地「使用」演員,只為了他要拍到演員「內在的律動」,同一場戲可以拍二十幾次,拍到演員不再「表演」為止;說他是一個禁慾主義者,極盡能事修剪影像上任何可能暴露情感表達的鏡頭,甚至毫不猶豫地刪減演員的肢體表達,直到影像變成是一連串斷斷續續的姿勢或舞蹈。這些帶著某些真實、某些誇張的描述提醒我們,在看布列松的電影時,觀眾清楚意識到影片的製作過程,就像塞尚的繪畫,他保留了影片製作程序的「筆觸」,一種帶有觸感的思考過程,這就是為什麼,在他的影片裡,減法讓「思考」變成是觸覺的第二個層面。

所以,延續現代繪畫的影響,布列松等現代電影的問題不是一直廣被討論的具象或抽象間的斷裂,而是進到世界的路線的不同。米開蘭基羅是先虛再實,塞尚則是先實再虛。挖掘到某種程度,就如布列松所說「已經到了人不可能再往前走的地步」時,作品自然就呈現出一種看似彈吹可破、幾近透明的白,也就是說,再一筆、再一刀就毀了的程度,米開蘭基羅與塞尚的作品都有這種白,布列松的作品也一樣。只不過,這種白看似彈吹可破卻堅硬無比,因為作品「成立」、因為作品「撐得起來」,瞬間的力量讓它輕而易舉地對抗導演持續加諸於作品上遞減的動力。此外,人物(當然還包括驢子)堅韌與頑固的特質更是強烈的後盾,一種強悍的張力於是形成,固若金湯地宛如是一顆璀璨的鑽石。

布列松還喜歡說自己的劇本如果用電視台的方式去拍一定會拍得很長,因為簡約的敘事方式讓他的影片有著很快的行進速度,加上堅韌與頑固的人物特質,常常讓整部影片有著義無反顧往結局直衝的勁道,悲劇性的終點仿佛就是事先埋設的伏筆,只等著他的人物將自己千方百計地推到指定的地點引爆,這就是一般常說的「布列松式的救贖」。它像天羅地網般,立即地,毫無討價還價餘地向我們籠罩過來。這種力量,就像高達所說,這是一種「致命的美」,不止是劇情的,也是電影本身的,因為對布列松來說,導演該尋求的是一種「新的電影狀態」,亦即對舊有電影語法的解構。這似乎在說,唯有作品被摧毀,電影才成為可能。

布列松的電影是電影嗎?還是電影嗎?眼睛看著他的影片,這些問題不斷地在腦海裡閃過。但你不會有太多的時間陷入這種進退維谷的窘境,那種無處不在遞減的力量,已經睜大著眼睛盯著我們。像是剪刀、石頭、布的遊戲般,環環相剋又相生,它不封閉任何可能性。在電影史上,布列松是一個界線,在他之前和之後,「電影」這個字有著不同的意義。所以我們會看到,當人們在談論「法國電影新浪潮」時,總是刻意將這位不是新浪潮的導演納入其中。然而,他的極端與偏執並沒有嚇退後來的導演。所以,我們看到繼他之後,史特勞普夫婦( Daniele Huillet & Jean-Marie Straub )、派德羅柯斯塔( Pedro Costa )繼續在尋找電影中可能的白;皮雅拉( Maurice Pialat )、達頓兄弟( Jean-Pierre & Luc Dardenne )影片中,悲劇性人物在精神瀕臨崩潰前的掙扎;奧米巴夫( Darejan Omirbaev )、宇史莫諾夫( Djamshed Usmonov )、阿基郭利斯馬基( Aki Kaurismaki )片中卑微人物面對生命的荒謬與無奈時,所展現出來令人錯愕的軔性;還有,阿巴斯( Abbas Kiarostami )影片中對導演的身份,對「最低限度的作者」的嘗試。

布列松電影最迷人的魅力是他告訴我們:絕望是希望的動力,絕望是無限的可能。所以,對這些導演們來說:布列松.然後,然後又怎樣?!

2006國民戲院【羅伯 布列松‧然後】影展

主辦單位:文建會。策畫執行單位: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協辦單位:台北之家。
影展日期:
2006/12/29-2007/1/12 台北之家 光點電影院 (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18號)。
2006/1/16-2007/1/21 高雄市電影圖書館 (高雄市鹽埕區河西路10號)。

ng>票價資訊:
全票:180元。光點台北會員票價:150元。優惠套票∕一套十張(限光點櫃台購買)。光點台北會員票價:1200元。非會員票價:1500元。
購買套票者可獨家獲贈:Aesop 身體體驗組。內含天竺葵身體潔膚露 50mL及橙香身體乳霜 50mL。或由文建會提供的”
國民筆記書”一本。(數量有限 送完為止)。
相關影展訊息請洽台北之家網站 http://www.spot.org.tw 或電洽 (02) 2511-7786

座談會訊息 Symposium。
地點:台北之家2樓多功能藝文廳。
時間:2006 年 12 月 30 日(六)14:00 – 15:30
講題:「侯孝賢談布列松」。主講人:侯孝賢
  。


地點:高雄市電影圖書館。
時間:2007年1月7日(日)14:00-15:30
講題: 「既是心靈,如何呈現?」主講人:李泳泉。


地點:高雄市電影圖書館。
時間:2007年1月20日(六)15:30-17:30
講題:「既是心靈,如何呈現?」主講人:李泳泉。

侯孝賢:
‧國際知名導演。作品包括《悲情城市》、《戲夢人生》、《海上花》、《珈琲時光》、《最好的時光》等。
李泳泉
‧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碩士。現任教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嗯!我的確是喜歡導演處女作的人…。呵呵!

查了一下資料《玩命記憶Unknown》的
導演(賽門布蘭德 Simon Brand)及編劇(麥修韋尼 Matthew Waynee)都是初次執導與執筆的人。他們各自在音樂錄影帶、廣告片導演及小說家的身份上,已經有過一些不錯的表現,才得到試身手的機會。我們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其養份是來自於好萊塢主流類型電影的。初看預告的感覺是像一部視覺風格上模仿《奪魂鋸》的作品。不過,今天伴隨著連續兩次讓我“記憶”深刻,強度有6.7的地震;這部原片名Unknown“失憶”的電影,在內容上,編導倒是很想“搖”出一些新味的。(笑!)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戲院裡有人在第二次地震時,已經搖到不管電影在演啥?而做出準備奪門而逃的動作影響到了全場觀眾觀影的心情,以至於最後當男主角說:「警官!你要找的東西在這兒呢?」接著一雙眼睛大特寫而升起結束的字幕畫面。坐在旁邊的一對情侶立刻開口說:「啊!什麼?」我則在旁邊偷笑,因為就算你處變不驚的看完,也可能要傷腦筋回想一下整部劇情才能弄懂其因果關係。不是你搞不懂他們五個人誰是誰或叫啥在作怪,是編劇在跟大家玩逆轉秀的遊戲。

當然,看完再往前回溯,你可能仍覺得有說明不足之處。不過,重點似乎也不在合不合理,而是導演玩風格飆類型的趣味。所以,一邊是劇中人誇張吹著同樣旋律的口哨音,同仇敵慨大快人心的kuso感。但當兩位生還者解除危機慢步向前,背景是峰火連天的畫面,居然又讓我剎時生起了一絲西部槍戰片裡決鬥之後,男性之間生死與共的情誼。然後,緊接著才是第一男主角之終於回憶起動機與原由,又讓你覺得彷彿是一齣驚悚劇。

電影裡對人際關係的設定才是重點,當你喪失一切記憶,敵人?朋友?你要憑藉什麼資訊來判斷,直覺、本能還是根本笑話一場!這真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題目呢?另外,“Unknown也許導演真正的目的是在考驗觀眾在短短100分鐘裡,對於本片的“記憶”吧!

真相?何者是真正的真相?這部電影提供你往前看與往後看的樂趣喔!呵呵!^ ^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影相關網站:
美國官網:
http://www.shortbusthemovie.com
法國官網: http://www.shortbus-lefilm.com
英國官網: http://www.shortbusmovie.co.uk
中文官網: http://www.grouppower.com.tw/shortbus
IMDB:  http://www.imdb.com/title/tt0367027
MYSPACE:
http://www.myspace.com/shortbusthemovie


英文版預告:


【關於電影】

電影描述一群紐約客為了追求真實的愛與性,希望藉著做愛來昇華洗滌自己的靈魂。在尋找的過程中,他們發現自己不再是孤獨一人。在曼哈頓一間崇尚自由風氣的沙龍裡,大家習慣聚在一起交流彼此思想、意見,甚至是體液。影片追隨了這些常客中的某一群人,他們在性別慾望及人際關係上所經歷的艱辛歷程。

影片一開始就是主角們真槍實彈的性愛場面,性交、口交和縱慾的場景散置於全片當中。其中還包括三個男人在做愛時哼唱美國國歌,而第四個男人以驚訝的神情從鄰窗窺看這一切。各種形式的交媾襯托出人心的極度孤單脆弱。

主角包括了蘇菲亞(Sook-Yin Lee),一個性愛治療專家,卻難以向老公羅勃(Raphael Barker)坦承自己從未達到性高潮;愛拿DV自拍,享受孤獨、作出各種高難度性愛動作的詹姆士、一個曾在街頭招搖撞騙的男子傑米(Paul DeBoy);以及一名從未體驗有意義關係的SM女王莎莎(Lindsay Beamish)……這些人在【性愛巴士】沙龍中相聚,發現自己的問題並試圖尋找答案。

海報欣賞:



為求擺脫,上了再說。選角過程趣事多…。
如此大膽談性的一部片,在處理主角和彼此之間關係時卻帶有種稚氣而甜美的氛圍。並不致力於使這部片成為荒謬的喜劇,也沒有將它塑造成沉重悲情的苦難,因此到了最後,這些小人物戲劇性的人生反倒遮蓋了那些性愛場景。「到了影片最後,大部分觀眾會說他們最沒有印象的就是性愛場面。」投入數年籌拍【性愛巴士】,如同他當初拍攝【搖滾芭比】一樣,導演Mitchell認真說道。

米契爾為了能召集到一群能在鏡頭前同時呈現甜美和性感的演員,可是煞費苦心,經過一連串冗長的試鏡活動,要求參與試鏡者要寄出一捲10分鐘影帶,描述自己的真實性經驗,最後從500名報名者挑出40名到紐約試鏡。他們都不是專業的演員。在導演寫劇本的同時,演員和工作團隊從表演研討會、即興作品、每晚的保齡球和國王遊戲裡,建立起他們感到最舒適的默契,真正投入角色和情節當中。演員們說在鏡頭前作愛的不自在感很快就消失了。道森和DeBoy與導演米契爾相識多年,他們知道他會發自真心,以幽默且不低俗的方式來處理這部電影。「我了解他,也了解他【搖滾芭比】這部電影,所以我知道我不會只是這樣被剝光而已。」道森說。

200萬美金小製作-性愛、都市與靈魂的探險:
【性愛巴士】在坎城影展放映時,驚世駭俗的性愛場景對評審而言,當然是視覺感官上的一大刺激。一名資深的評審在記者會上坦言,已經將近30年沒有在坎城影展上看過如此激烈的「愛情動作片」了。甚至如新力、派拉蒙等大公司都對這部獨立製片的小成本電影有興趣。

導演自己及某些影評認為,現代人把性愛拍得太無趣、太冷血了,並且多半賦予負面的含意。希望能拍出一部隨著性愛產生的各種心緒、煩惱,一些很私密的個人情感,「我想藉由性來詮釋角色,這在當代美國電影並不常見。」

除了被媒體拿來大作文章、令人咋舌的性愛場面,導演刻意把場景設定在911發生過後幾個月的紐約,也有其用意。生活在全世界數一數二便利的都市裡,人們依舊感到空虛恐懼,不知自己是為性而性,或是為愛而性。米契爾要衝擊美國破舊迂腐的價值觀,挑戰主流極限。

影評推薦:
※色情片工業以外拍過最露骨的劇情片。--Variety 雜誌。
※最真實的「性」,今年坎城引領風騷。--路透社。
※如果你喜歡【搖滾芭比】那你一定會愛上這部片,性愛場面絕對完整呈現。--導演John Cameron Mitchell。
※大膽、狂想,【性愛巴士】開進坎城,令人驚艷--NBC News

網友推薦:
※在這部片裡,性愛就像是強力膠,把所有人黏在一起,拼了命想找到依靠。
※性愛巴士讓我捧腹大笑,卻又說不上來地想流淚。
※比起一些刻意遮遮掩掩的電影,【性愛巴士】毫無保留更顯得深刻。

【關於導演】約翰卡麥隆米契爾John Cameron Mitchell:



1963年出生於德州。【性愛巴士】是他的第二部電影。2001年曾執導【搖滾芭比】,獲得日舞影展最佳導演獎,並獲金球獎最佳導演提名,在金馬影展上放映也獲得不少好口碑。另外他也替「剪刀姊妹」Scissor Sisters等拍攝過音樂錄影帶。 【搖滾芭比】中以華麗的搖滾樂音樂作為推動電影情節的語言,這次在【性愛巴士】中,我要用性愛來呈現一種戲劇性的連結。」米契爾如是說。他試圖在愛與性、喜劇及悲劇之間找到連結點,特別選定在「後911」焦慮的紐約市上演。

劇照欣賞: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舊愛是她,新歡令我深深想起愛爾蘭…當微風吹過林間,拂動金黃色的大麥。難以忍痛說出絕決的話,切斷我們之間的牽絆!更難以默默承受,異族枷鎖加身之恥!於是我說:山谷啊!我會一早便來尋你,當微風吹落山谷,拂動金黃色的大麥。”

這是愛爾蘭民謠“吹動大麥的風”歌詞的第一段,也是電影裡吟唱再三的旋律!柔柔的哀怨散佈在字裡行間,一股絕不妥協的忿恨幽然而生,寄革命情操於民間意識裡,不可言喻…。


肯洛區導演的作品能在台灣上映,實為影壇一大盛事,尤其在金馬影展轟動一時,大家競相觀賞蔚為風潮。不過,就像之前的大導大作一般,一旦上映對一般觀眾在接受度上是一大考驗。這也間接反應了我們社會普遍對政治的狂熱勝過對政治的思考,尤其對政治電影的普遍冷感。所以問題究竟是民主修養不夠還是教育的問題,我亦不得而知。反而壁壘分明牽動任何一方不同立場的媒體大戰還更讓大家沸騰!再不就是失望者態度上全面性的冷漠以對,這就是我們的一種民族性格吧!

台灣那麼的小,大家鬥的那麼的狠!曾有學者說過:島國人民的特性在於搶奪佔有與不斷的爭出頭。真是一點也沒錯!尤其一旦牽扯到個人利益,更是糗態百出。

所以我慶幸有這樣一部值得大家觀賞的好電影在台灣做商業性的播放,劇中人的關係正反應出當前政治的醜態,真是換個位置換個腦袋嗎?導演冷靜的手筆,觸動的是國家民族愛情親情,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因果關係!弟弟的犧牲值得嗎?被槍殺的昔日同志又死得其所嗎?如果沒有有良心的創作者提出這樣鏗鏘有力的證據,還會有多少人前仆後繼、肝腦塗地呢?所有的直指,顯現的絕非刺激感官的,而是更讓你省思的,最後必須手刃親人才算是真正革命必要嗎?

導演以手足相殘的終極表現,是否能讓你聽到:「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弦外之音呢?藉口之下,一旦覺醒,滿手鮮血的劊子手又當如何面對自己呢?這絕對是值得你一看的經典啊!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次由弘恩文化所策劃的影展共有:《國王與鳥》、《失序森林-銀髮阿基德》、《森林小小人》、《古巴萬歲》三部動畫電影與一部真人演出的作品參展,並於台北光點戲院及台中萬代福戲院播放。我昨天把作品都看完了,在這邊與大家分享一點心得,以下為每一部電影之小評,當做大家觀影參考。


《國王與鳥》:相較於金馬影展試片時的品質,此次播放的版本畫質上少了膠捲恐怖的刮痕,觀者更容易看出原作精雕細琢的質感,整個畫面讓人舒服許多。故事內容描寫一位剛愎自用、殘暴無能又排除異己的塔基卡迪亞國王(他的名號也很好玩,叫:五加三世再加八世的16世國王,意思應該是已經當很久的萬年國王了),與他的死對頭(一隻精通多國甚至包含動物語言的鳥),推翻他的事蹟。國王高高在上與恐懼感由離譜住在296樓私人秘室即知,偏偏鳥也築巢於旁,每天晚上唱著難聽又嘮叨的催眠曲伴隨於他,讓國王有如芒刺在背。國王的殘忍是24小時的,畫家、警察、官員…等等,只要不隨他意,都會立刻消失。而人民則生活在暗無天日的黑色世界裡。導演藉由鳥的鼓動民心、號召群眾揭竿起義,指涉、諷刺、控訴政治之用力頗深。國王強搶牧羊女的行徑,恰恰成為他滅亡的濫觴,最後更死於自己製造的武器之下。幼鳥一而再、再而三無法倖免於陷阱的誘惑,則是對一般群眾特質的寫真。最弔詭的還在於國王與他自己畫像一分為二的超現實情境,是否暗示主政者均為嚴重人格分裂者!觀看此部於1979年發行的動畫作品,對前輩能以動畫媒材,喻政治現實功力之深入淺出、出神入化,感到無上的敬佩!於今觀之亦有其高明處與經典般的價值。

《失序森林-銀髮阿基德》:以環境與人的關係,演變出一則關於愛的故事。作品在美術設計上表現最為突出,尤其片頭分裂成四分之一的月球高掛,片尾對於殘破地球的環視,讓身為過去的我們多了幾分唏噓與省思。主題以現今人類一昧大量使用科技控制一切終至不可收拾為起,野心家續將此實驗帶進未來環境終於反撲為止。最後以願意犧牲自己的阿基德,與來自過去的女孩楚拉完成解救危機。不過,作品的情緒累積尚嫌不足,尤其阿基德最後的大變身太過為劇情需要而簡化,讓重生一刻儘管有其深意,但失去如《風之谷》中女主角娜烏西卡最後乘風而來那個magic  moment的神妙感人,但仍不失為有誠意並引人思考的作品,亦甚為推薦。

《森林小小人》:則是一部讓我至為驚豔的動畫佳構,台灣很少有機會看到的俄羅斯作品。以森林中瘋狂收集數字、地圖的野心家巴拉巴斯,與一群七手八腳狀況百出的森林小小人的鬥智過程為主軸。新鮮動感節奏快速,並以大量逗趣對白與角色之間互動引得觀眾會心一笑。其3D技術成熟精練,有別於其他美式日式作品,相當值得一看。

《古巴萬歲》:最後這部真人演出的有趣小品,則讓我愛不釋手,甚為喜愛。
胡其托與瑪露是兩位在校當同學下課當鄰居的歡喜冤家。雙方母親無交集並討厭著對方的態度,其實她們只是缺乏與另外一個人的互動罷了,後來她們有了接觸的機會,起因卻是兩個小孩離家(瑪露的尋父)之旅。瑪露母親因為外婆驟世,傷心之餘欲遷離古巴至外國定居。但瑪露好不容易在哈瓦那有好同學好朋友,她可不同意大人的決定。抗爭無效之下,與胡其托兩人偕行至遠處,尋找已與母親離異的丈夫-爸爸,要阻止他千萬不要簽下她出國的同意書。就在兩人發誓永遠當好朋友的小盒子埋在樹下的隔日,帶著小小的行囊,及一隻小豬撲滿的錢就大膽展開旅程。兩人天真的邊玩邊冒險,還真讓他們一路過關斬將慢慢的靠近目的地呢!最後卻在一場餅乾搶食大戰絕交。劇中兩名當地表演學校出身的小演員自然可愛的表演,深深的打動了我,不管兩人無邪莫名的愛情或是吵架扮嘴的模樣都相當討喜有趣。導演以小小格局卻拍出以小朋友的眼光看大人複雜世界的態度。最後兩人一擁於大浪捲起的海邊,讓人想起第一個鏡頭胡其托的小手攀爬牆壁與露出的一雙大眼,其呼應處讓人很有思惟之空間呢!

影展只於12月22日至12月29日在
台北光點戲院及台中萬代福戲院同步放映,希望大家有興趣者前往觀賞囉!^ ^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我畫的耶誕賀卡-祝大家身體健康,佳節愉快。(歡迎大家轉寄!)
要記住與學習~耶穌先生~的菩薩道精神喔! ^ ^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