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影評台 (11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的兩顆原子彈,結束了二次大戰。撤退到大後方的中國國民政府,措手不及的成為了戰勝國,在倉促中接管台灣。台灣人滿懷期待慶祝「光復」,卻不知道新的變局即將來臨。1945年(昭和20年)8月6日及8月9日,盟軍的兩顆原子彈,分別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開花。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在戰爭中節節敗退到大後方的中國國民政府,意想不到地成為戰勝者。當時日本的投降,不是向中國國民政府投降,而是向聯合國盟軍投降,聯合國最高統帥再指派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接受日軍在中國戰區的投降。台灣就在這種情況下,由蔣介石派員接管。實際上,這是一次暫時的軍事佔領,10月25日,中國國民政府的陳儀將軍,在公會堂(即後來的臺北中山堂)接受日軍投降,當時大家都毫無懷疑地,稱之為「台灣光復」。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話不說直接開始,還沒看過電影的人千萬別看文章,本文完全破哏討論,謝謝!!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是一部絕對不適合闔家觀賞卻又值得大推,絕對不能錯過的台灣電影!《大佛普拉斯 The Great Buddha+》是由黃信堯導演2014年入圍金馬獎最佳短片的作品《大佛》發展而來,全片充滿超寫實主義的台灣本土語言、社會階級的無奈、人際關係的荒謬與全台灣人視而不見的虛偽與矛盾。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做為一部經典作品的續集,在35年後的重啟其實很冒險,尤其被大家這樣的捧在手心上的一部奇作,可說萬眾矚目,但導演或說編劇,非常聰明的也複製了第一集,大家想想第一集一開頭,一個複製人殺了審問他的人類,那些重擊在牆上的拳,視覺感,那聲響,那牆壁剝落的模樣,尤其殺人的手勢,是極特別的用大手虎口一把抓住人的咽喉,慢慢的勒緊鎖死。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非常有趣的看了幾部日本電影都是環繞著以穿越時空為主題來探究人性與人心的故事。《解憂雜貨店 Miracles of the Namiya General Store》是一部由日本推理大師東野圭吾在2012年推出的懸疑小說所改編的電影,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傳統雜貨店,在跨越二十世紀的七零年代、八零年代到二十一世紀的現代,看似小品格局的題材卻潛藏著非常複雜的的人際關係內容。 故事講述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愛"與"信任",但是卻非常獨到的讓觀眾藉由這部電影中不同年代的人際關係去理解,來自於對陌生人善意的信任與一些微乎其微的人事之間的轉念與選擇所帶來的改變卻是撼動天地般的巨大。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來一段熊熊寫【母親】導演:戴倫•艾洛諾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2006年前作【真愛永恆】的文字:

這部電影主要場景、角色如舞台劇般的少,關鍵性重覆的對白、畫面更多,這些一般不利於敘事電影裡的種種條件因素,導演卻能一一轉化並提煉成一種非常單純、乾淨的境界,讓觀者能沉浸於其中,在視覺與聽覺上,享受著導演創造出來的氛圍,並向大家講述一個關於生死與共及何為真愛的故事!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出處 https://www.weibo.com/zhangzanbo(經導演正式授權並轉為繁體字)

剛才,金馬影委會公佈了2017年金馬獎入圍作品。作為今年紀錄片部分的初審評委之一,我借機分享一點個人的評審感受:總體上報送金馬獎的爛片太多,好片鳳毛麟角,正因為這樣,好片才鶴立雞群,彌足珍貴。按地域來比較的話,大陸的好片整體品質要高過臺灣(港澳),爛片也要爛過台、港、澳片。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這部片是所謂的改編自真人真事,但真正懂電影語言的人還是可以在裡面嗅道一些風向,電影避開討論災前災後政治背景,以及救難過程的艱辛,然後一點47分之後的N百次餘震與對台灣人民的傷害,也被導演大筆一揮,只要剩下的人團結一起去創造一次勝利,就把所有問題迎刃而解。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部片是今年將代表南韓參加奧斯卡外片競賽的代表作品,由南韓國民影帝宋康昊領銜主演,是講述1980年5月在南韓光州發生的全斗煥政府流血鎮壓事件。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完伍迪艾倫傳記書《戲假情真:伍迪艾倫的電影人生》之後,對於他有更加立體的理解,然後配合他的作品,越發的明白他創作與人生結合的旨趣。而銀幕外他的情史非常多姿多采,完全跟他銀幕上憨厚形象截然不同,可見女性對他的重要性,本篇文章我將就伍迪艾倫電影內的女性覺醒,以及女性對他創作的重要性加以探討。

黛安基頓與《安妮霍爾》

最明顯的當然是《安妮霍爾》,劇中女主角安妮(黛安基頓 飾)在經過與男主角艾維(伍迪艾倫 飾)幾番分合之後,終於能獨立而堅決的拒絕復合。電影描寫一開始安妮是一個對於愛情、對於自己,都不是那麼有信心的人,但艾維一直鼓勵她到大學去修課,並且還介紹了自己的心理大夫給她。

安妮與艾維首見於網球場後,明顯的被充滿中年魅力與幽默感的艾維吸引。兩人隨後在安妮公寓屋外的討論,可看出安妮內心的空虛與缺乏安全感(那段角色後設的內心自白設計相當有趣,不過就已經迅速的讓觀眾比較出男女大不同),她對愛情有一份的憧憬,艾維則顯現男性的狩獵本能。到了兩人接吻作愛的階段之後,開始男性想教育女性的過程,買書給對方,甜膩的相伴,同居,控制女方的行動,學習的課程,接送上下課,爭吵......。

女性一再的在男性面前被否定,最終因為在其他場域的刺激與誘因下,引發了她的自我成長,也開始懂得省視兩人的關係,當然這與安妮不再將生活重心擺在艾維身上有極大的關係,也許艾維也有改變,但當選擇權回到女性身上的時候,男人通常也只能灰頭土臉。其實,這是一般男女關係裡常發生的事情。如果沒有雙方的共識,分手是必然的結果。

伍迪也常在電影裡談到一些如:心理學、精神科學,存在主義哲學、費里尼、柏格曼,知識份子愛談論的話題、名詞......等,在在顯示了伍迪艾倫的自傲、自嘲。但戲外在生活中,反而是黛安進入了伍迪的生命與創作中,他重視黛安對他作品的意見,也大量邀她主演電影,就某種意義上來說,伍迪的愛人取代了他的母親,這是相當有趣的對照。

米亞法羅與《開羅紫玫瑰》

另一位與他關係長久的女性是米亞法羅,在伍迪艾倫的生命中,她與黛安基頓的重要性絕對是無可取代的,我對她最深的印象來自於《開羅紫玫瑰》裡那位逆來順受的女主角Cecilia,這部片上映當時,我曾在台灣戲院裡親自體驗過那份奇幻,這位生活貧苦,無處發洩的女角,看著戲院裡一再重覆的劇情,以寄情緩解自己現實生活中被好睹的丈夫施暴欺凌的痛苦時,你真心的會把看電影當成一道解憂良方。隨後丈夫誇張的把女人帶回家,失意的Cecilia走上街頭見一列特種營業女子從前走過準備到酒巴上工,嚇得她立刻打消念頭打道回府(這時她仍然是一再妥協的單純女子)。

所以當銀幕裡的角色Tom跨越界限來到現實一端的時候,觀眾除了驚訝外,更多的是為他們之後的可能性喝采。但現實是,當扮演角色Tom的演員Gil(傑夫丹尼爾 飾)必須出面解決他個人演藝事業的難題的時候,他將演戲的技能,當成一項扭轉形勢的工具,而讓一直處於被動的Cecilia,必須面對銀幕角色與戲中的真實演員兩人都給她的愛情做抉擇,Cecilia幾經權衡當然選擇了後者,而Gil解決了難題後就離開,讓Cecilia似乎又回到原點。

裡面最有意思的是當Cecilia被Tom拉進銀幕裡度過了當明星的那一天,這雙重的銀幕與現實的交流,真令人神往。尤其,導演偷渡了他喜歡的30年代音樂、歌舞片等等元素,片末由「佛雷‧亞斯坦」與「金姐‧羅傑絲」兩位神級歌舞片演員舞出經典電影歌曲《Cheek to Cheek》時,一切盡在不言中。當然這部片是導演寫給影迷的情書,愛電影的人一定能深刻體會到份浪漫。

銀幕上一切好像回到原點,但戲外米亞法羅與伍迪艾倫的糾葛可就不同,除了兩人有親生的小孩,伍迪也多次在傳記書中提到他人生第一次得到當父親的喜悅也來自這段時間,雖然後來爆發的不倫戀讓人不堪,也造成兩人關係匹變,但那個影響卻很深遠。

《藍色茉莉》與其他

《藍色茉莉》是伍迪近期相當被喜愛的一部作品,女主角凱特‧布蘭琪更憑本片精湛的演出橫掃了海內外的電影最佳女演員獎項,這是很難得看到由女性扮演一位類伍迪艾倫式角色的作品,其實大家都知道若不是伍迪自己演出,通常他電影的第一主角都會以他說話的調調或者造型出現,所以我第一次看《藍色茉莉》裡凱特‧布蘭琪的出場就讓我大笑,由女性詮釋伍迪式的喋喋不休也是一絕,但更好玩的是幕後傳出原來在拍攝期間,伍迪曾對影后的幾場戲不滿意,一直在著磨的時候,布蘭琪直接對著導演說:「如果換了你會怎樣做?」(註:語出紐約時豹中文網,2013。)

其實伍迪自己也曾說過他渴望飾演自己筆下的各種女人,因為她們有權利「情緒化、尖酸刻薄與花枝招展」,這讓我想到《藍色茉莉》的凱特‧布蘭琪可以說是《百老匯上空子彈》由黛安‧韋斯特扮演的知名舞台劇演員的完整版,除了利用自身的優點媚行一切之外,她也蒙蔽了自己的眼睛,深知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生存之道。而這些那麼貼切於女性的觀點,除了來自於他深刻的觀察(戴安基頓曾如是說:「他不僅關心我,而且對我的家庭、我的姐妹和我媽媽也很感興趣。我媽媽是個很棒的女人,性格很複雜」 。),我相信一部份得力於他正視了自己女性特質的一面,這也是我在看早期他嚴肅的《我心深處》時的感嘆,那些深入女性角色之間複雜的關係,他寫得好透徹啊!

最後,我想討論一下伍迪作品裡的「母親」,前面說到的《我心深處》裡的母親是一位嚴以待人的人,她不自覺的去控制了自己的生活與丈夫、孩子的生命,甚至於最後丈夫決定離開她,她仍然無法面對自己的問題。《我心深處》母親的死,是電影最沉重的一刻。但戲外伍迪的母親,卻是造就他能發展興趣的重大因素,除了對他有無私、完整的支持,她對伍迪把真實扭曲戲劇化成他作品的一部份,倒是不以為意。母親在伍迪電影中與傳記書裡出現,大半是與父親有吵不完的架,這一點倒是非常吻合。譬如最新一部作品《咖啡•愛情》,一開始母親對主角生涯有一些指引之外,其他就呈現一個伍迪作品裡很刻板的普通母親的模樣。

所以,對伍迪艾倫來講,可能他那些謬斯女神才是真正影響他一輩子創作不懈的源頭,如果要取得他50多部作品中一個最大公約數,我想愛情的成份,在他作品裡應該是最高最重要的了。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首先伍迪艾倫是我從小看到大的導演,他的作品不論好笑的、嚴肅的都沒歐洲藝術電影那麼難以下嚥,認真研讀本書,有種過去小看了他的扼腕,尤其現在看電影更重視編劇及結構,發現他多次被提名最佳劇本獎的貨真價實,那些人物情節前因後果的綿密緊扣,的確是可以當成教材範本,以下是我的讀書報告。

工蟻的假期

本書從伍迪的忙碌工作開始談起,被譯者形容成工蟻般,甚至於連假期也都在工作,這一點書中處處都有線索,尤其他真正的成名之後,對自己作品的掌握度更加全面,我看大概只有希區考克可以跟他比擬,他對作品的要求,以及他更改劇本的速度,都是超越一般人的,似乎又湧現了《百老匯上空子彈》裡一黑一白兩位編劇家的身影。伍迪就像是有好幾個腦袋的人一樣,他可以同時進行多個方案,計劃並無一定時程表,端看那個點子成熟就先執行。

一以貫之

而通常他拍電影的模式會是一部剪接、後製,另一部已開始為演員試鏡、勘景,另外修改、補拍也同步進行中,這足以顯示他的天才,對他來說這些不過都是小CASE。他寧願待在工作室寫作、剪接、配樂,也不願意在外應酬(唯一例外是為了追米亞法籮開的派對,賓客都來了,他卻與米蘿躲起來),他的一貫性還有拒領奧斯卡,跑去工作吹奏爵士樂自娛娛人,這也是眾人皆知。在在顯示了他這種有點孤癖,有點「人群恐懼症」的風格。但他與長期工作伙伴間的默契、信賴,也是無與倫比的一以貫之,他愛吃的食物,也是可以一以貫之的一再重覆吃,所以專注能帶來效率、成就,在他身上是一目了然。

他有話要說

攤開他的作品年表,幾乎以一年一部的速度生產。他從小那麼害羞,但又擅長運動,他不愛體制式教育,但後來廣受前輩們照顧與影響,自發性的大量接觸各式各樣的藝術、音樂、知識......等。他天生自閉,但他自嘲、搞笑功力也是一流,似乎又天生屬於舞台,這實在矛盾到有趣。所以他需要書寫,需要靠大量寫作來表達自己,他從小就開始寫的笑話集、一直到之後的專欄、舞台劇、電影劇本,數量驚人著作等身,也證明了其實他有很多話要說。

寫作散步小紙條

他寫作的方式非常特別,身邊随手拿到的小紙或飯店的衛生紙都有可能記下他的靈感,在其他報導裡有提到他紐約家臥室的兩個床頭櫃,一打開裡面都是滿滿的小紙條,他只消從裡面拿出一些,就可以拼湊出他另一部新作品,哈哈!(本書提供的證據,是有一天他心血來潮請助理把小字條們謄打成文字,最後竟然有滿満的400多頁),他也像法國的哲學家們,愛藉由走路思考,從公園散步中完成他未解的情節、人物......等難題,而且相當有用成果非凡。

投資與感恩

伍迪的父母一向是任由他,儘管他小時候曾惹出不少麻煩,但為了鼓勵他,母親甚至於也不吝惜出資為他訂房,好讓他更接近宴會場地,實現當個魔術師的願望。而他也是一個很懂得投資自己的人,賺了錢會去買更多的魔術道具,並花更多的時間練習,這種毅力也同時帶動了他的事業前進,幾乎是不曾停息的。所以他能一路成為最年輕的作家,編劇,演員,導演。他也不諱言自己生命中有很多學習對象與貴人,他們看到了伍迪的天才,給他機會揮灑以及創作的自由度,這些溫暖也同時與平常疏離的伍迪併存,都來自於伍迪沒有說出口的感恩。

掌控自己從名字開始

伍迪出生於1935年,1952年時他17歲,立志成為一位喜劇作家,就將自己名字從艾倫.史都華.康寧斯柏格,改成了後來享譽全世界的伍迪艾倫,我個人覺得這名字,天生就有一種喜感,配合他無辜的臉跟大眼鏡,以及銀幕形象上的唯唯諾諾,不啻是一個絕配,但第五章裡作者Eric Lax與伍迪從剪接室一起驅車往下一個地點移動時,伍迪拿起車上電話撥給投資方的形象,被他稱為好萊塢娛樂大亨。

其實也不難理解,第一因為他身上流著猶太人會做生意的血液(大笑,我是開玩笑的),我想主因應該是伍迪從進入電影行業之後,從場面調度、拍攝技術,直到剪接、音樂、演員的選擇,劇本改寫及重拍,他漸漸悟到並一一掌握了電影的關鍵、精髓。所以書中也有很多人的證言。他也幾乎完全不看評論家對他作品的毀譽,只在意親密愛人:米亞法蘿、戴安基頓......等人對他的建言。

他也不斷創造驚奇,在大家還沒調整好前,就立刻從喜劇跳到嚴肅的男女關係探討,家族的紛爭,魔幻寫實,意識流,向大師柏格曼的致敬......。就算後來被柏格曼肯定、提及,都沒有阻礙到他的成長、進步。其實一直到今年的新片《咖啡愛情》,都還可以看到他忠於自我與未忘初衷,也許重覆了自己的哏,但他很早就體會到與不懂他作品的人合作的痛苦經驗,除非都自己來,否則是沒辦法完美展現他的想法的!

小結論

這本書有460頁左右,至少有20萬字吧!裡面太多細節與雋永的故事,尤其他在工作上的一些過程都在在顯示了伍迪做為一名創作者偉大的地方,我只好找了P.422:「價值一百萬元的精益求精。」來當做讀書報告的小結。這句話同時也是最後第五章的篇名出處,P.422裡他們正在為了《愛與罪》的更動傷透腦筋,他看過粗剪之後,要將故事的三分之一全丟掉,並要從頭構思重寫。

我一方面羨慕他可以這樣支配一部電影,但也同時想起自己以前在學畫時,常為了一開始枉顧結構最後必須全盤重來的失敗),有勇氣承認自己錯,並能重來的人其實沒幾個,這就像台灣國片常看到導演對成品過度有信心,但其實他沒有真正跳脫自己角色去看缺點,最後自是下場很慘。

這個伍迪不只一次的重拍與修正的小故事,個人覺得絕對可以當成創作者們引以為鑑的,就算是天才、有成就、受人尊重如伍迪艾倫者,都還是如此兢兢業業,那平凡的我們又該採取什麼態度面對自己不成熟的作品呢?但同時弔詭的是,也非得是夠天才,才能真正看出自己的問題所在,不是嗎?哈哈! 自我警惕中......。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穿著Prada的惡魔/ The Devil Wears Prada】,沒想到已經是11年前的電影了,時間的消逝也太驚人了。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嘉莉】是史蒂芬金寫給成長中女孩子的,那麼【牠】無疑是寫給男孩的,從第一個開場,牠就以一種真實存在的怪物形態出現,誘引男孩,然後一步步讓他恐懼然後咬他,接著這個夢魘從此以後困擾著為他造船的哥哥,他自責的認為要為弟弟的死負責。
 
文章標籤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