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薔導演應該不是基督徒吧?不過,「單車上路」怎麼看,這段兩個年輕人「帶罪上路」的結伴之旅,不免讓人覺得也像一種文學比喻中的人生縮影──想要拋開隨身背負的罪孽與愧疚,想要去到一個沒人知曉我過錯的新天地,讓我如新生兒一般潔淨無慮重新來過。去到遙遠的深山追尋,山路蜿蜒坎坷崎嶇,最終才知新天地只在自己心中,只有勇敢面對錯誤,才是救贖洗滌的開始。




只是這段救贖之旅,除了兩個男主角阿國與林正義心中深處的沈重秘密,還多了美麗山海與青春戀情。過去台灣新銳導演的電影,描寫「罪行」與「懲罰」的很多,但是討論「救贖」的卻是少之又少,讓台灣美麗的花東海岸山脈以大自然的力量來撫慰、啟蒙兩個「犯罪者」無助茫然的心靈,更是首次出現在國片中。


這部電影應該是坐在電影院中來看。當我們的視角跟著直昇機攝影在空中遨翔時,生平第一次來到一個鳥瞰花東海岸的高點,綿長的海岸,微微隨波游移的白線是浪花,鑲著綠邊的是斷崖,原來我們也可如鷹鷲般滑翔移位,用各種不同角度與距離來窺看神秘的海岸全景。於是,身為觀眾的我們也可以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看「罪」與「救贖」,人生的「抉擇」與「承擔」。


李志薔導演把音樂當作導演自己對故事所做的主觀旁白。當男主角之一正義回憶起夢魘般的過往,音樂並不是與正義痛苦驚駭的心情同調,反而以一種聖樂般的旋律將觀眾引導致一個鳥瞰遠景,超越現世的位置,來觀看這段痛苦掙扎而來的洗滌。兩位男主角騎車在美麗的海岸公路上,伴隨的明亮曲調,也凸顯了某種「青春無悔」的情懷,再怎麼錯,都是懵懂莽撞的青春,都要被包容,被原諒。


於是,我好奇了,正值「青春」的少男少女們又會怎麼看這個故事呢?他們會如何理解「罪」與「救贖」呢?是更沈重激烈?還是更虛幻無感?當我們使用的「太遜」已經成為目下青少年口中「太廢了」的過去式,四十歲的導演或許無意寫實地描繪十八歲的少男情懷,就讓電影語言成為一種「象形」的表達吧。


我想,「單車上路」提供了具體的語彙,讓老師、父母與青少年可以談論「犯錯」與「贖罪」,甚至引導入更進一步人生價值的思考。對一般觀眾來說,它也提供了一個觀看「負罪之旅」的新視角。在台灣拮据艱難的電影環境中,「單車上路」選擇一條人煙稀少的道路,開啟了一段視覺感官的美麗饗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