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poster2

四部不可錯過的經典同志紀錄電影,四段不可遺忘的同志歷史。當這個世界不再真實,透過伊普斯汀的鏡頭,讓你我重新認識銀幕裡那些真摯且刻骨銘心的故事…。相信自己,為愛而活!史上最厲害的同志紀錄片導演,勞勃・伊普斯汀 (Rob Epstein) 執導。愛無設限 與你同在!奧斯卡、柏林影展、日舞影展、獨立精神獎…聯手肯定。經典同志紀錄片一次全收錄!


2009 . 09 . 18 台北光點,請投自己一票!


出品國:美國
類型:紀錄片
導演:勞勃・伊普斯汀 (Rob Epstein)
網站:www.ffe.com.tw
上映日期:2009.09.18



《哈維米克的時代:邁向自由大道The Times of Harvey Milk》奧斯卡影帝西恩潘《自由大道》原汁原味版。同志運動史上最動人的里程碑與驕傲!


《人人手中線:愛滋被單的故事Common Threads:Stories From The Quilt》一種不知名的疾病在男同志間蔓延滋長。一針一線編織出的動人故事,揭開平權運動的濫觴。


《一七五紀事Paragraph 175》納粹德國最鮮為人知的同志迫害事件,首次曝光!為愛本無罪,愛男人更不是罪…。


《電影中的同志The Celluloid Closet》好萊塢鉅片裡的同志無所遁形!透過上百部影片,檢視電影中長期被打壓的同志角色。



【關於導演】
勞勃‧伊普斯汀 Rob Epstein

1974年,一個決定出櫃尋找自我的19歲休學生,從東岸前往同性戀天堂-舊金山朝聖,看到一則籌拍同性戀生活紀錄片的徵人啟示,從此改變了他的人生,也在影史添了一位身 兼紀錄片導演、製作人、作家、剪接師於一身的奇才-勞勃.伊普斯汀。同志平權運動風起雲湧的70年代,年輕的伊普斯汀得以躬逢其盛,讓他視野更開闊、更自信,在處理議題時因同性戀身分而更細膩,非學院派深入淺出的手法,不僅獲得兩座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四座艾美獎、三座孔雀獎、兩座都彭哥倫比亞新聞獎、古根漢獎金等專業獎項的肯定,也讓觀眾更願意接觸同性戀議題。


一鳴驚人之作《哈維米克的時代:邁向自由大道》不僅奠定個人地位,也影響了整個同性戀世代;他與哈維米克因沖印照片而熟識,並因為禁止同志任教的第六號提案,激起他紀錄的念頭,而隨後意外的暗殺、審判、暴動等,造就了「一位經典」與「一部經典」。 伊普斯汀與他的事業及人生夥伴傑佛瑞傅立曼於1978年成立Telling Pictures,合作拍攝多部重要作品,包括:控訴政府忽視愛滋的《人人手中線:愛滋拼布的故事》、以幽默手法證明好萊塢歧視同性戀的《電影中的同志》,揭發納粹迫害同性戀的《一七五紀事》等。目前正在後製第一部劇情片《HOWL》,由《自由大道》、《蜘蛛人》詹姆斯法蘭科主演因猥褻案引發審判爭議的詩人-艾倫金斯堡 (Allen GINSBERG)。



【哈維米克的時代:邁向自由大道 The Times of Harvey Milk】
導演:勞勃・伊普斯汀
片長:87分鐘
出品年份:1984
參展經驗:
1985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
1985 日舞影展評審特別獎
1985 國際紀錄片協會最佳記錄片
1985 舊金山同志影展觀眾票選獎
1984 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紀錄片
1984波士頓影評人協會最佳紀錄片
1984 紐約影展


哈維米克於1978年當選舊金山市議員,成為美國第一位擔任公職的同性戀,被視 為同志運動的重要里程碑,一年後卻在市政府與市長雙雙遭同僚槍殺。《哈維米克的時代》透過震驚全國的謀殺事件,與後續引發的社會運動,從案發當晚數萬人燭 光匯聚的壯觀場面,到從輕量刑後憤怒民眾攻擊市府、焚燒警車的街頭暴動,重現了哈維米克那段基層政治運作與選舉的傳奇。


1978年,哈維米克的當選與同志平權運動的興起,引發保守派的強烈反彈,並提出侵害同性戀工作權的六號法案,同性戀議題首度躍上政治檯面,保守與自由派 開始拉鋸對決,伊普斯汀導演原計畫針對六號法案議題拍攝短片,哈維米克的風采及隨後遭槍殺的戲劇性發展,促使導演改變企劃方向,紀錄了哈維米克的崛起與那個騷動的年代。


導演的深入紀錄與現場直擊的震撼畫面,劇情的起伏深深觸動觀眾的情緒。為了紀念哈維米克逝世三十週年,葛斯范桑以本片為藍圖拍攝了《自由大道》。


70年代末同志平權運動風起雲湧,但也遭到極大的挑戰。參議員約翰布里格提出嚴禁同志在公立學校任職的六號法案,唯恐他們成為學生的「壞榜樣」。哈維米克正是在這樣的一個時代挺身而出,他的犧牲開啟了一個追求平權自由的時代。


“Passion erupting beneath the surface in almost every frame of the film … a deeply moving piece of work.” – Rex Reed, New York Post
“Powerful … A fantastic and tragic political drama as remarkable as anything in American history.”
- Dan Sallitt, Los Angeles Reader
“Challenging, enthralling, impassioned filmmaking … brilliant and gripping” – Sheila Benson, Los Angeles Times
“A story told with urgency and passion.” – Janet Maslin, New York Times
“Packed with truth, tragedy and indignation. Harvey Milk draws tears as well as cheers.”
- Stephen Schaefer, US Magazine



【人人手中線:愛滋被單的故事 Common Threads:Stories From The Quilt】
導演:勞勃・伊普斯汀、傑佛瑞・佛瑞德曼
片長:79分鐘
出品年份:1989
參展經驗:
1990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
1990 柏林影展 Interfilm 大獎


「愛滋病紀念被單」活動源起於1987年6月,一群人為了紀念因愛滋去世的親友,在舊金山街頭鋪上一張又一張12呎見方的被單,每張被單串起八位逝者的故事,除了悼念也藉此呼籲世人對愛滋防治的重視。


奧林匹克選手湯姆與女同性戀友人生下女兒後,發現自己HIV陽性反應,便開始錄下自己的聲音,希望女兒永遠記得他。毒癮患者羅柏在戒毒成功後卻發現感染了愛滋,到死前他都還在輔導戒毒病人。《電影中的同志》作者維托與伴侶同被診斷為愛滋患者,伴侶選擇自殺,而他則選擇走上街頭。血友病患者大衛在輸血過程中感染愛滋,雙重疾病讓他比其他小孩更早熟。未出櫃的海軍中校崔西與伴侶都染了病,他為過世的伴侶和自己各做了一條被單,「過世後應該沒人會為我做被單」他想。


70年代末期,神祕致命的愛滋病開始在男同志之間蔓延,本片中五個截然不同的人卻有著相同的宿命,透過親人對逝者的私密記憶,紀錄了愛滋蔓延的第一個十年,導演藉著「愛滋病紀念被單」活動為象徵,交織個人故事與新聞事件,暴露美國政府對傳染病防治的無能,以及民間如火如荼的抗爭運動,細細勾勒出愛、失 去、憤怒與釋懷的故事。


“A Great Documentary.”- The Washington Post
“Slams through stereotypes … Slowly, carefully, powerfully, Common Threads takes the cold statistics and gives them very recognizable faces.”- The New York Times
“A documentary with the cumulative emotional impact of great tragedy.”-Los Angeles Times
“An uncommon labor of love, compassion and bravery.”-New York Newsday
“Simply stunning … a study in devotion and anger and courage at a dark time. And through it all, it’s love that shines the brightest.”-Variety



【一七五紀事Paragraph 175】
導演:勞勃・伊普斯汀、傑佛瑞・佛瑞德曼
片長:72分鐘
出品年份:2000
參展經驗:
2000 柏林影展泰迪熊獎、費比西獎
2000 日舞影展最佳導演


德意志帝國於1871年頒布了刑法第175條「不正常通姦法」,希特勒掌權後開 始擴大執行,將同性戀及疑為同性戀者入獄,1933年至1945年間約有10萬人因此遭到逮捕,其中約有10,000至15,000人被送入集中營,囚衣 上縫著鮮明的粉紅三角標誌,歷史學家估計在集中營裡死亡的同性戀者高達60%,即使戰後集中營關閉,他們仍以囚犯身分繼續服刑。


猶太裔的抗暴同志於戰時專門援助難民,猶太女同志在她心儀的女人幫助下逃往英國,德國攝影師入獄獲釋後選擇入伍,因為他「喜歡與男人在一起」;法國青年在 集中營親眼目睹愛人遭凌虐殺害。導演透過少數倖存者的訪談,娓娓道出自己在納粹時期的私密經驗,曾經活躍的柏林同性戀文化,並揭示這段被遺忘的歷史空白頁。


本片首映後不到一年,德國政府公開向納粹時期受迫害的同性戀者致歉。


粉紅色三角形已成為同性戀團體的標誌,但是一般大眾甚至同性戀者都不清楚這個標誌的歷史意義。《一七五記事》探索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為什麼這段數萬人遭 迫害謀殺的歷史,會被排除於史書之外?身為同性戀與猶太人,我們迫切地想趁著活見證還在時,紀錄下他們的故事。-勞勃.伊普斯汀


“Heart-stopping … stirring … imbued with humanity and unexpected humor.” – Jan Stuart, New York Newsday
“An exquisite and powerful documentary—one whose elegance only heightens its devastating impact.” – Mick LaSall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Wrenching, sometimes funny, highly dramatic … not to be missed.” – Dennis Harvey, San Francisco Bay Guardian
“Exquisitely lyrical.” – Variety 2/9/00



【電影中的同志The Celluloid Closet】
導演:勞勃・伊普斯汀、傑佛瑞・佛瑞德曼。
片長:102分鐘
出品年份:1995
參展經驗:
1996 柏林影展泰迪熊獎
1996 日舞影展言論自由獎


曾負責MOMA影片典藏的維托盧梭(Vito Russo),於1981年出版了第一本以主流電影中的同性戀角色為主題的《電影中的同志》,80年代中,盧梭開始與導演洽談將著作搬上銀幕,直到他去世後《電影中的同志》才真正完成。


主流電影對同性戀的醜化由來已久,角色從誇張的娘娘腔、同性戀吸血鬼、可悲的皇后到殘酷的殺手,同性戀角色打從一開始便已出現在電影中,即使在嚴禁「性違 常」情節的電檢年代,創作者依然能在片中偷渡角色與情節:史詩片《賓漢》中,賓漢與老友的相遇猶如一觸即發的乾柴烈火,饒富興味,西部片《紅河谷》中,互相把玩「手槍」的俊美牛仔,更是偷渡同志情慾的經典。


這部令人驚喜的好萊塢史詩紀錄片,透過一百多部好萊塢的電影片段,以及參與這些影片的導演、製片、編劇、演員的訪談,讓觀眾戳破性別迷思,以全新的角度來看好萊塢電影,檢視同性戀角色在廿世紀的演變,以及觀眾看待性別差異的態度。


電影百年來,同性戀甚少出現在銀幕中,就算出現了,也大多是被人取笑、同情,甚至是恐懼害怕的對象,但這些稀少短暫的影像著實令人難忘,更是亙久不滅的珍貴電影資產。好萊塢,史上最大的迷思製造者,教導異性戀如何看待同性戀,也教同志如何看待自我。-勞勃.伊普斯汀


“Thoroughly enjoyable … funny and informative … a colorful overview with the popular appeal of a That’s Entertainment … sheer fun.”- Janet Maslin, New York Times。
**** (highest rating) “A spectacular movie-movie.”-Bruce Williamson, Playboy。
“Brilliantly illuminating and provocative.”- John J. O’Connor, The New York Times。
“Fascinating and illuminating.”- Kevin Thomas, Los Angeles Times。



【影評人強烈推薦】
《壹周刊》影評人何瑞珠

※《哈維米克的時代:邁向自由大道》真人版其實比贏得奧斯卡影帝的電影版更動人,也讓人看得更多,這部片見證了一個同志運動的時代。


※《電影中的同志》其實是部同志電影(queer cinema)教科書級的電影,提供一個全面的同志電影史觀,看過這部片等於吸收了最全面的同志電影精華。


資深媒體人麥若愚
※《哈維米克的時代:邁向自由大道》因為愛導演葛斯范桑、影帝西恩潘的《自由大道》,必須更了解美國同志議員哈維米克在70年代推動同志平權運動的其人其事。


影評人吳奇龍
※導演就是那種非常用功的類型,作足功課告訴你他的觀點所在,光是《電影中的同志》鉅細靡遺找遍影史中同志角色蛛絲馬跡的功力,導演根本就是「人肉IMDB」。推荐《哈維米克的時代》、《人人手中線:愛滋被單的故事》、《電影中的同志》、《一七五紀事》,大推勞勃.伊普斯汀套餐。


資深影評人梁良
※二十年後重看《哈維米克的時代:邁向自由大道》,依然有力而動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