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http://www.twmovies.com (台灣電影娛樂網)



英文歌詞:
Let’s dance put on your red shoes and dance the blues

Let’s dance to the song
they’re playin’ on the radio

Let’s sway
while color lights up your face
Let’s sway
sway through the crowd to an empty space

If you say run, I’ll run with you
If you say hide, we’ll hide
Because my love for you
Would break my heart in two
If you should fall
Into my arms
And tremble like a flower

Let’s dance for fear
your grace should fall
Let’s dance for fear tonight is all

Let’s sway you could look into my eyes
Let’s sway under the moonlight,
this serious moonlight

If you say run, I’ll run with you
If you say hide, we’ll hide
Because my love for you
Would break my heart in two
If you should fall
Into my arms
And tremble like a flower

Let’s dance put on your red shoes
and dance the blues

Let’s dance to the song
they’re playin’ on the radio

Let’s sway you could look into my eyes
Let’s sway under the moonlight,
this serious moonlight

“搖滾音樂變色龍”大衛•鮑伊 (David Bowie) 簡介:(來源:YOKA時尚網 candy 編輯)
原文出處 http://www.yoka.com/star/topic/2010/1026398406.shtml(版權屬 YOKA時尚網 所有)

大衛•鮑伊 (David Bowie) 小檔案:
原名:David Robert Jones
生日:1947年1月8日
星座:摩羯座
出生地:英國倫敦的布裏克頓
身高:5英尺10.5英寸,約1.79米

搖滾變色龍大衛鮑伊70年代搖滾象徵
David Bowie,中文名大衛•鮑伊,又譯作大衛•鮑威。大衛•鮑伊 (David Bowie) 是20世紀的搖滾傳奇之一,60年代末期出道的大衛•鮑伊 (David Bowie) 被稱為搖滾變色龍是其來有自,因為大衛•鮑伊 (David Bowie) 的音樂理念是游走於民謠、迷幻、龐克、搖滾、電子樂,並結合電影、舞臺劇,與佛學概念、超現實主義。 大衛•鮑伊 (David Bowie) 是70年代搖滾的象徵,舞臺上炫耀的中性裝扮堪稱為今日視覺系宗師;大衛•鮑伊 (David Bowie) 的歌傳達了內心深沉失落的感情,並肆無忌憚的幻想。大衛•鮑伊 (David Bowie) 是70年代至今不墜的歌手,也被英國 Q 雜誌選為本世紀最偉大明星第六名。

搖滾變色龍大衛•鮑伊70年代搖滾的象徵 不墜的歌手
大衛•鮑伊 (David Bowie) 13歲開始學習薩克斯,16歲時從Bromley高中技校畢業後,曾在幾支樂隊裏吹奏薩克斯。 60年代為了避免與當時著名的The Monkees樂隊主唱大衛•鐘斯 (Davy Jones) 相混淆,大衛•鮑伊 (David Bowie) 把名字改成大衛•鮑伊 (David Bowie) 。60年代的大衛•鮑伊 (David Bowie) 並不怎麼得志,還是一個等待重大突破的無名藝人。

大衛•鮑伊 (David Bowie) 嘗試了多種不同的音樂類型並涉獵過表演、默劇、繪畫和劇本創作等藝術形式。直到1969年全球矚目的登月行動時,他才憑藉《Space Oddity》一曲迎來商業上的成功,儘管歌詞講的是一位宇航員迷失在太空的故事,但BBC還是把它作為登月節目的主題曲,歌曲由此獲得成功。但大衛•鮑伊 (David Bowie) 隨後而至的幾張專輯都沒有打得響的單曲,他的事業似乎開始走下坡路。

1972年,大衛•鮑伊 (David Bowie) 帶著《Ziggy Stardust》以太空搖滾明星的形象成功地東山再起,此後又推出幾張相同風格的唱片。70年代中期,大衛•鮑伊 (David Bowie) 發行了靈魂樂唱片《Young Americans》,其中單曲《Fame》首次登上美國排行榜榜首,同時他出演了首部主流電影、1976年的《天降財神》(The Man Who Fell to Earth),他次年發行的《Station to Station》收錄了幾首為影片所作未被採用的歌曲,這時隨著毒癮的加深,他的行為更加古怪,身體狀況也每日愈下。他離開美國前往歐洲旅行,最終定居在柏林,在那裏他改變了音樂方向,與創作人布萊恩•恩諾(Brian Eno)合作錄製了三張音樂史上最具影響的電子樂唱片——《Low》、《Heroes》和《Lodger》。

70年代末,大衛•鮑伊 (David Bowie) 終於擺脫毒魔,錄製了被歌迷認為是最棒的一張受日本音樂影響的專輯《Scary Monsters》,同時他出演了百老匯劇碼《Elephant Man》,廣獲好評。隨後幾年大衛•鮑伊 (David Bowie) 的音樂事業開始滑坡,演藝事業反而欣欣向榮,1983年影片《戰場上的快樂聖誕》(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標誌著他表演生涯的高潮。大衛•鮑伊 (David Bowie) 同年錄製的專輯《Let’s Dance》獲得預料之外的巨大商業成功,並助他第二次登上美國單曲榜冠軍。隨後的《Serious Moonlight》是他音樂生涯中最成功的巡迴演唱會。大衛•鮑伊 (David Bowie) 後來的兩張唱片沿襲了《Let’s Dance》的風格,但成功程度均不及前者。

80年代後期,他開始不再注重商業成功和單飛事業,組建了硬搖滾樂隊Tin Machine,贏得的讚譽極為有限。至此他的演藝事業開始下滑,1986年影片《魔王迷宮》(Labyrinth)相當失敗後,電影界認為大衛•鮑伊 (David Bowie) 不再適合主演主流電影,此後他出演的多是配角人物。而他本人似乎也對演戲失去了興趣,Tin Machine樂隊到處舉行巡唱,發行了兩張唱片,但無論是評論還是商業方面都反響不佳。

1992年,大衛•鮑伊 (David Bowie) 再次改變方向開始單飛,剛剛迎娶了模特伊曼(Iman)的他受新婚啟發,推出了“婚禮”唱片《Black Tie White Noise》。大衛•鮑伊 (David Bowie) 的事業在90年代比80年代稍有好轉,發行的三張專輯在商業上獲得相當的成功,評論口碑也不錯。1995年,他與布萊恩•恩諾再度合作錄製了專輯《Outside》,儘管起初受到惡評,但現在這張唱片成了他的經典之作。40年起起落落的音樂旅程中,大衛•鮑伊 (David Bowie) 多次影響了流行音樂的發展進程,也影響了幾代音樂人。

搖滾變色龍大衛•鮑伊70年代搖滾的象徵 不墜的歌手

大衛•鮑伊 (David Bowie) 的親人:
大衛•鮑伊 (David Bowie) 有兩個姐姐和一個哥哥,用比較委婉的說法是:他們和他都沒有完全的血緣關係。c的大姐Myra Ann後來嫁到了埃及,改信伊斯蘭教,並把名字改為:Iman,和大衛•鮑伊 (David Bowie) 第二個妻子一樣。

大衛•鮑伊 (David Bowie) 很愛的哥哥Terence,和他是同母異父兄弟。同母親改嫁過來後,隨了繼父的姓氏:Jones,不過在去世之前的最後幾年裏,Terence堅持把姓氏改回了母親娘家的Burns。Terence在1970年就因為抑鬱症住進精神病醫院,1985年1月6日自殺。當時已經十幾年如一日般紅得發紫的大衛•鮑伊 (David Bowie) 沒有參加葬禮,因為他知道自己參加的話媒體將會帶來什麼樣的關注,而這些關注對於他的家人和朋友沒有任何好處。儘管如此,Terence仍然是對David一生影響很大的親人。

作品(以下文字來源:維基百科)
唱片類:
1967年 – David Bowie
1969年 – Space Oddity
1970年 – 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
1971年 – Hunky Dory
1972年 – 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
1973年 – Aladdin Sane
1973年 – Pin Ups
1974年 – Diamond Dogs
1975年 – Young Americans
1976年 – Station to Station
1977年 – Low
1977年 – "Heroes"
1979年 – Lodger
1980年 – Scary Monsters (and Super Creeps)
1983年 – Let’s Dance
1984年 – Tonight
1987年 – Never Let Me Down
1993年 – Black Tie White Noise
1993年 – The Buddha of Suburbia
1995年 – Outside
1997年 – Earthling
1999年 – ‘Hours…’
2002年 – Heathen
2003年 – Reality

電影類:
1976年:《天降財神》(The Man Who Fell to Earth)
《戰場上的快樂聖誕》(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華爾街》(Wall Street)

1983年:《血魔》(The Hunger)
1986年:《魔王迷宮》(Labyrinth)
《基督的最後誘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
1996年:《輕狂歲月》(Basquiat)
《肢解狂魔》(Wrong Turn)
《A.I.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史瑞克2》(Shrek 2)
《頂尖對決》(The Prestige)
《亞瑟的奇幻王國:毫髮人的冒險》(Arthur et les Minimoys/Arthur and the Invisibles)
《特勤沙龍》(You Don’t Mess With the Zoha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