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久未跟台灣觀眾見面的前183club成員,同時也是籃球好手的顏行書,最近才風塵僕僕從大陸飛回來的他,出席了在今天在台正式上映的【極地熊寶貝—拿努的歷險】與台灣知最大電器廠商燦坤所共同舉辦的「節能、減碳、我行動」的年終記者會。並且現場當起一日店長賣變頻節能電器,用行動表示支持環保的議題。

為了推動【極地熊寶貝】電影中所深含的環保議題,全國最大的3C電器廠商燦坤也致力於環保宣導,並加入搶救北極熊的行列。燦坤總經理閰俊傑表示:燦坤從2007年就開始致力推動「節能、減碳、我行動」的理念,為了表示加入推動環保的決心,也特別投入支持電影【極地熊寶貝】的宣傳工作,更鼓勵燦坤的所有會員都能夠去觀賞這部有意義的電影。

電影公司也慷慨允諾,只要出示燦坤的會員卡就可享全省上映戲院的早場優待票價(一張會員卡可享兩張早場優待價,全省威秀影城除外);另外也透過四天的會員年終購物節活動,燦坤釋出節能變頻家電優惠回饋會員,希望能帶起民眾一同響應環保的風氣,希望民眾能一起響應,不僅節能又能省荷包!

而現場顏行書也與現場民眾分享了許多他的環保理念,像是使用環保筷,即使出外景也一定要帶自己的專用環保筷、如果要出遠門就一定會把家裡的插頭拔下來,電器類的耗電最兇,呼籲民眾不可以小看這些小小步驟。而在現場顏行書更是認真的研究了幾個廠商所提供的節能變頻電器,並且當場就當起了省電冰箱的超級銷售員。

有趣的是,主辦單位在現場準備了特製的冰山,並且邀來泰迪熊協會現場教導他製作北極熊的泰迪熊娃娃,一聽到要親手做北極熊,顏行書顯的躍躍欲試,主持人笑問說好朋友張韶涵生日就快要到了,是不是考慮做一隻送給她?顏行書還打趣說:不如送個節能變頻電冰箱比較實際。最後顏行書與燦坤的總經理共同重建冰山,象徵為北極熊重建家園。

即日起民眾除了可以在燦坤看到獨家搶先看到【極地熊寶貝】電影幕後花絮,還可以購買標示有”愛拿努,也愛護地球”拿努Q版小熊環保標章的節能商品,購買有貼環保標章的商品,就表示你也對地球的暖化盡了一份心力,也讓北極熊遠離絕種的命運。另外,為了育幼院童也有機會看到此部電影,燦坤與前景娛樂也特別贊助了聖道兒童之家所有的小朋友們在下週二到內湖的哈拉影城觀賞此部電影。

今天上映的【極地熊寶貝—拿努的歷險】是一部耗時15年,由曾製作過【企鵝寶貝】的國家地理頻道電影工作團隊,從超過800小時的紀實影像中,剪輯而成的電影;故事呈現出北極世界中動物們生活的故事,從小北極熊的誕生、躺在媽媽的懷中、和媽媽親密的互動。

第一次爬出洞穴看見陽光,跌跌撞撞的探索極地世界、懵懵懂懂的認識環境…,漸漸長大的小北極熊姊弟,頑皮可愛的牠們在北極熊媽媽的帶領下學習如何在冰上捕食海豹生存,旁白更引用了北極的愛斯基摩人稱北極熊的土語(NANU),來命名電影中新生的北極熊寶寶。

但受到溫室效應與全球暖化的影響,她們的家園正一點一滴的融化在大海之中…..而有一天將永遠的消失。【極地熊寶貝—拿努的歷險】除了希望可以透過描寫北極熊拿努從出生到長大的溫馨家庭故事,喚起台灣觀眾對於環境保護的重視;也希望有拋磚引玉的效果,喚醒大眾持續關注環保的議題。

詳細電影資訊及預售訊息請上【極地熊寶貝—拿努的歷險】電影官方網站http://極地熊寶貝.tw,或來電(02)29262814 洽詢。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首部在「印度國際影展」拿下最大獎的影片【牆之魘】,今天舉行慶功暨上映記者會。導演林志儒表示,【牆之魘】當初拍片現場堪稱融【色戒】與【斷背山】於一身,後來剪接時礙於尺度與長度而剪成現在的「魔幻版」;二二八事件原本是影片一小部份的橫向背景,沒想到卻因現在一片泛藍的政治氛圍,戲院業者在這種「藍色恐懼」中,紛紛婉拒上映;他希望戲院能打開心胸,不要把【牆之魘】關在「政治之牆」內。

【牆之魘】是金鐘導演林志儒的首部劇情長片,去年在第38屆印度國際影展中,力敗金馬獎與金像獎雙導演許鞍華的【姨媽的後現代生活】,拿下最大獎「金孔雀獎」。評審團一致認為,影片在政治壓抑的氛圍中,呈現出人性非常真實的一面,是現代電影中非常真實而少見的力作。 

不過,導演林志儒在記者會現場中透露,由於這次立委選舉泛藍派大勝,使得戲院業者一致認為,這部「看起來有二二八陰影」之嫌的影片,並不適合在這個「一片大藍的天空」時刻上映。林志儒感慨地表示,原本他真正在意的是,當初他把影片拍得既【斷背山】又【色戒】,二二八卻只是影片的一小背景,他後來礙於尺度與長度,剪去了不少「斷背」與「情色」場景,沒想到反倒是小小的政治背景,現在卻成了上片的夢魘,教他不禁懷疑難道台灣的政治環境,已經成了國片夢魘?!

男主角游安順表示,在片中飾演他左派思想導師的蔭山征彥,雖然破牆而出之後,跟他的老婆黃采儀卯上了,但他覺得這並不重要,因為他把導師徹底當作神。他除了把老婆的紅杏出牆當作是「肉體的犧牲」外,甚至認為自己在片中由於革命情感,而跟蔭山有了「斷背」情誼,許多犧牲因此在他看來其實是微不足道的。

曾經在【經過】中有非常亮眼演出的蔭山征彥,這次既飾演左派導師、又飾演被關在牆裡八年的人,他說這些詭異的經驗他從來都沒碰過。導演林志儒安排他在片中活吞小白鼠、腳背長草,這些非常魔幻的不尋常演出,如果五年前找上他,他根本演不出來。蔭山笑說他在影片最後雖然拍到失溫需要急救,但這都不是令他最難忘的。演出這部影片最教他念念不忘的是「演出時的寂寞」:因為拍片現場常常需要三人全裸演出,需要清場,拍片的感覺「真的很寂寞」呢!

舞台劇演員出身的本片女主角黃采儀,在2006年曾以《肉身娥》拿下金鐘獎最佳女配角獎,她說【牆之魘】是她參加舞台劇、電視與電影演出中準備最多的一部戲。導演林志儒除了在片中要他們做出各種不同角度的演出外,更包括了許多「高難度而寫實」的性愛場景。這些瀕臨崩潰的演出,令她在影片殺青後還獨自一人留在山上下不來。不過,黃采儀說這些都不是夢魘,做為一個演員真正的夢魘是她演出的作品竟然沒法上映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出處 : http://tw.movie.yahoo.com/moviereview/d/a/080118/3/9bk.html


俗話說情場如戰場,步步為營誠然有趣,但是比起把通姦搞得像諜報戰,爾虞我詐,當然更刺激。億萬富翁通姦搞名模,被狗仔拍到照片,硬是栽贓給出現在背景裡的泊車小弟,有錢人什麼都想用買的,但是自己的婚姻卻也賣給了更有錢的老婆,【巴黎換換愛】是一個粉紅色的通姦喜劇,多了一點世故的角度,讓故事不時出現反諷的笑果。

【巴黎換換愛】的優點是對於有錢人鉤心鬥角的刻劃,富翁想用錢操縱一切,但是他那個比他更有錢的老婆,也不是省油的燈,兩個人像在下棋般,不斷推論對手的下一步,先下手為強,把通姦/捉姦搞得像情報戰,全片大部分笑料都從這裡展開。本片的缺點是對於貧窮青年的刻劃,劇中角色的世故和複雜程度,好像跟有沒有錢以及年紀成正比,相對於富翁夫妻的厲害,被當作替罪羔羊的男主角和他的女友,就天真無邪到個性平面單一化的地步,連那個應該見多識廣的名模,都完美到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她貌美聰明、體貼、沒有架子、還會主動做家事,富翁竟然只想跟她上床,而看不到她的其他優點。是在這種一廂情願、卻極度不均的角色刻劃裡,讓輕鬆浪漫的【巴黎換換愛】無法更上層樓。

忌妒是感情最好的催化劑,富翁把名模送進泊車小弟家裡、泊車小弟青梅竹馬女友看到他另結新歡,都因為妒火中燒而抓狂。有錢可以辦很多事,但是卻控制不了內心的慾望;沒錢什麼也辦不成,但是個性單純,比較容易知足快樂。【巴黎換換愛】小小嘲諷了有錢人的身不由己,卻不說太多道理,在輕飄飄的粉色笑料裡,提供1個半小時的歐風娛樂,有別於好萊塢的風格,其實也夠了。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出處 : http://tw.movie.yahoo.com/moviereview/d/a/080118/3/9bm.html


誰不喜歡當名人,鎮日享受名流雅士的生活,集萬人寵愛於一身的榮耀?已經成為公眾人物的拉格斐,卻不做如是想!對他而言,像孔雀開屏一樣地到處招搖,終會惹火燒身,但是從這部向眾人告白「我是誰」的紀錄片【時尚大帝】(Lagerfeld Confidentiel,2007)中,他卻出爾反爾地極度炫耀,其表裡互相矛盾、複雜多變的面貌,被導演魯道夫‧馬可尼(Rodolphe Marconi)以拉格斐緩緩地走下玻璃牆階梯的鏡頭呈現;鏡子中反射出的他,不間斷的,在同一時間裡,以不同的身影與面貌,向觀眾展現一個五光十色且撲朔迷離的「拉格斐世界」。

強者制定法律
我們追隨他一起過著「四海為家」的生活,聽到他不斷地將「改變,乃人生常態」掛在嘴邊,並且時時提及他不願意回顧過去,只想瞻望未來的生活態度;如此這般的人生準則,反映在他對工作與工作同伴的態度。

他視時尚為賺錢的「工作」,卻缺少相對的執著與熱情;當時裝發表秀一結束,這些過往的創作結晶,他即棄之如敝屣,隨即展開下一季的時裝發表創作;而一起共事三十年的夥伴,他只因一個雞毛蒜皮的面子問題:「我要証明我並不需要他」在一分鐘內開除了他!為了在公眾面前製造出「我很冷酷」的幻影,他梳起馬尾,穿起黑色西裝,套上馬靴,將雙手的手指上套滿了廉價的戒指,並且,有意無意的,在嘻嘻哈哈的工作氣氛中,突然將這雙用來創造美妙時裝的手,轉變成虐待他人的武器。

如此冷酷無情的為人處事,反而使他當上了香奈兒的首席設計師,這不能不歸功於他是個沒日沒夜的工作狂,以及他的「無情」!從不留戀過去,促使他能夠在這個競爭激烈、不斷汰舊換新的行業裡脫穎而出!使他能夠在零下幾度的冬季裡,讓俊美如希臘神祇的男模特兒剝光了衣褲,僅以名貴的毛草保護下體,在寒風中擺出性感撩人的姿態以供他拍照自娛;讓美若天仙的好萊塢女星妮可‧基嫚,也樂於在他的鏡頭前賣弄性感風情!

我們在這裡看到了伴隨時尚而生的權力與欲望,以令人難以置信的力量,不斷地形塑我們對美的認知,對世界的觀點;男模或者電影明星,在時尚工業裡,都是設計師藉以傳達「美」與「欲望」的「活道具」,他們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與語言,這也是片中,拉格斐開門見山即坦誠相知的時尚行業的殘酷本質。

時尚大師的心理分析
在鎂光燈前始終戴著黑色墨鏡的他,在魯道夫‧馬可尼的攝影機前,卻偶兒卸下了防護面具。他以半戲謔半嚴肅的方式,提起自小即遭男人女人的性侵,並述說當他向母親求援的時後,母親反而怒斥他太過招搖,以致於惹禍上身,自此以後,他養成凡事自己解決,自己承擔的剛毅性格。

長久以來,他以強者自居,也習慣了一個人的孤獨生活,對他來說,「同居關係」意謂著:學習接納另一個不同於自己的人,朝夕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養成需要他人,與人分擔,與人分享的念頭,這些都是他無法認同,也無法忍受的!

堅信孤獨人生的他,卻在前往他鄉時,必定帶著兒時抱枕一起旅行,一路上,他將褪色的枕頭緊緊地抱在肚皮上,好似這就是他的安眠藥與鎮定劑,此時此刻的拉格斐,彷彿是那個孤獨無助、渴求母愛的男孩,至此,我們才得以瞥見拉格斐脆弱而真實的一面,缺少母愛與安全感的拉格斐,反映出他的張牙舞爪,實際上,只是他虛張聲勢的自我保護。

撲朔迷離的魅力
複雜有趣的【時尚大帝】,雖然並未加深我們對於時尚行業整體的認識,毋庸置疑的,卻對時尚與權力,時尚與欲望之間的關聯,開啟了更多的想像空間,而拉格斐撲朔迷離的個人世界,不一如時尚工業呈現出來的風景,一樣的令觀者眩惑!卻也是一樣費盡心機之下製造而成的幻影!可悲的是,當人們費盡心思捕捉幻影,製造幻影,到頭來竟發現,不知不覺間,連自己的人生也淪為幻影的一部份!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ersepolis》這部動畫電影,是由伊朗漫畫家瑪珍.莎塔碧(Marjane Satrapi)的《我在伊朗長大》漫畫改編而成。當時透過朋友的介紹看了這四冊一套的漫畫,就被這個以三十年前伊斯蘭革命時期為背景的題材吸引。這題材看似嚴肅但內容讀來不僅不生硬,簡單的筆觸和色彩(完全黑白)和特殊的畫風讓向來不特別偏愛漫畫的我,對這幾本漫畫愛不釋手,更令人開心的是,沒想到這幾本漫畫後來還被拍成了動畫電影,而且台灣還有機會能夠看見。



電影呈現出來後令我非常驚嘆,不管是畫面、或人物的聲音、性格,完全沒有出版著作轉換成電影時經常有南轅北轍感受的失望,反而在看過電影後,更讓人訝異原來漫畫中的內容,早已具備影像的概念在裡頭,以致於在改為動畫電影時可以那樣理所當然的不失去原著作的味道,而電影裡加上充滿異國情調的配樂,還有風格強烈的音效,更讓原本已經耐人尋味的漫畫增添許多“可聽性”。另外像是用皮影戲的開演來回憶歷史、光影的變化、從白底黑邊變為黑底白邊的轉場、或者瑪贊(電影中主角)在每個不同的屋頂跳來飛去的比喻搬了無數次家、以人物異常放大拉長或縮小的比例來強調地位的相對高低..這一場場巧妙的敍事方式都讓我又驚又感動。

有些電影讓人喜歡是因為技巧的獨特和超越,有些電影沒有高超技法,卻有讓人感動不已的情結,但不論前者或後者,創作很難完美就像人沒有完美的是一樣的,人生和創作都是一連串的選擇和取捨,但是這部《Persepolis》卻具備了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創作技巧也具備了劇情深度。



台灣的電影發行商把《Persepolis》翻譯成《茉莉人生》,剛開始我不是很認同,因為關於談到關於”茉莉花”的內容實在少之又少,而奶奶將茉莉花放入胸罩讓自己永遠保持香味的巧思也並非主要故事線,但是在反覆思索電影情節後的一天我剎時恍然大悟,奶奶的生活哲學,早已烙進瑪贊的生命裡,成為她往後的重要人生信仰,就像貫穿電影最重要的精神,那永遠無法丟棄也遺忘不了的伊朗血統和文化。

事實上,電影裡瑪贊的故事,正是導演Marjane Satrapi個人成長的真實故事。

小時候的瑪贊天真、快樂的享受著童年,彷彿烽火戰亂的一切都與她無關,即使聽著大人們訴說革命者悲慘的下場,當時的她甚至覺得那很”酷“,甚至值得向同學們誇耀。但是當這一切現實開始與自己有了關連,影響著自己的生活時,那也意味著天真的童年已經宣告結束。



先是心目中的英雄叔叔最後還是被抓入獄並處以死刑、然後是炸彈落在自家附近,鄰居活活被炸死,身邊所愛的、所熟悉的人就這樣突然的消失,這令她傷心難以負荷,更使她開始憤世嫉俗。瑪贊頂撞學校老師,用言語和行為反抗所有不合理的規定,影片中的她成了戰亂中正義的化身,大聲發出不平之鳴,也讓觀眾因此愛上這個可愛、有奇趣幻想的早熟小女孩。

然而當瑪贊的母親為了保護瑪贊不受到生命的威脅,忍痛將她送到人生地不熟的維也納時,觀眾也跟著心疼的淚水決提。

這是電影裡最令人心碎的情節,一對愛女至深的父母在機場親自把一個才14歲的獨生女送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城市,政局紛亂,這一別,誰也不知道再見是何年?強忍著悲傷的母親安慰著小瑪贊要勇敢,但是等到瑪贊一走,母親卻傷心的昏厥倒地。



電影看到這裡,我突然想起以前認識的一位外省老兵姜伯伯,流著淚向我訴說那段1950年代被國軍強迫抓來當兵,被迫與父母親分別的故事。同樣是十四歲的年齡,姜伯伯在放學途中被軍隊強拉上了船,從對岸浙江舟山帶到台灣當兵,當時被抓來,來不及向家人道別,手上還拎著便當。一直到四、五十年後的今天,那天便當中母親為他準備的菜色,他都記得一清二楚,四、五十年來也因為常在睡夢中夢到母親、想到家鄉而淚流滿襟無法成眠。

身處異鄉,思念家鄉的情緒總是最難排解;也通常是處在異鄉,才開始產生民族意識與自我認同。

為了讓自己融入西方的社會、快速的交到朋友,瑪贊打扮新潮、跟著一群龐克朋友廝混,也學會了一堆墮落的壞習慣,甚至隱瞞了自己的伊朗血統。但是離開人群的瑪贊並不快樂,奶奶別前的叮嚀:「如果有人瞧不起妳、欺負妳,妳要挺直腰桿反擊,更別忘了做人要自尊、表裡一致」,還有父親的話:「永遠不要忘了妳是誰」如影子般緊緊跟著瑪贊,而這幾句話也像一顆顆石頭重重的落在迷失的人心中,響起巨大的聲音和漣漪。



聽過很多的故事,總是真實的最令人動容,這部電影~一位伊朗女性的生命史、一段真實的革命史實讓我感動許久,一定要推薦給大家看。

電影在全球各地上映後也果然佳評如潮,履獲許多大獎。
想了解更多關於《茉莉人生》http://blog.sina.com.tw/atom/
導演訪談http://movie.iamcool.net/tw/movie_news.php?promoID=3194
想買《我在伊朗長大》的書,可上誠品書店網站http://www.eslitebooks.com/Program/Object/BookCN.aspx?PageNo=&PROD_ID=2611380539004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特別的就是會說話的球棒與球,別人聽不到他們說的話,但小揚基聽的到,就像聽自已內心話一樣。

故事一開頭,就是小男孩揚基和朋友在空地打球,隊友要他不要揮棒。但他每次都揮,落得三振的下場,而在空地上,遇到球會開口說話,正如另一個自已一樣,也是在空地的某一角,尚未有人發覺,全身也是髒髒的,而小揚基把球洗一洗,而球和他說:棒球是另一件令人心碎的事。

球本身就是球,置身其中,而居然對球事不愛,甚至放棄,和小揚基的立場一樣,小揚基去找球場找爸爸時,看到偶像的球棒,讓他興奮不已,小小的夢想,還是很想要去實在的。

而對手是小熊隊,認為巴伯會打這麼好,就因球棒,若沒有球棒,巴伯就不再是巴伯了,找人偷走球棒。看到小揚基為了挽救爸爸的工作,自已離家去找球棒,而偷走的人是小熊隊的投手,在追逐中,我看到那投手好好笑,身手不錯,但還是撞到車牌。

找到球棒,球棒也是會說話,球棒的出身很好,非常好的材料,巴伯需要它,小揚基想要帶回到巴伯身邊,而路上遇到幾個像流浪漢的人,聽到揚基隊又打輸了,小揚基好難過,認為是他沒有早日帶球棒回去,而流浪漢說:巴伯小時也是一無所有,陪在身旁的並沒有家人朋友,只是球迷,要堅持自已的理想,相信自已一定可以做的到的。

後來去芝加哥的路上,路到小女孩,她教了小揚基要看蘋果是從哪投出來的,才能躲過被別人砸到,小揚基學會了。小女孩要小揚基去找她爸,可以帶他去找巴伯,她爸在車上,和一群隊友,教會小揚基,如何用雙腳站好,平穩,打出球去。

到了真正比賽時,小熊隊的老闆綁走小揚基,讓他在比賽台上看見比賽,小揚基看到揚基隊已落後六分,小揚基很失望,一切都來不及了,沒救了,要放棄了,而球在此時說,它當初也是認為打球不好,而現在小揚基改變它的想法,而讓小揚基知道,球不是一件心碎的事,而是為了家,為了自已,為了理想,一定要堅持下去。

小揚基打破窗戶,到了球場,而巴伯讓他上場,告訴他,不是球棒的關係,而是打擊者才能打出好球的。

打出二好球,小揚基不敢揮棒,看到爸、媽都來了,他了解,一定要揮棒,揮棒就對了,球真的打出去了,雖然不是全壘打,但因小熊隊搶球失誤連連,讓小揚基跑回本壘了。

我覺得最重要是自已一定要堅持,不能放棄,若只有身旁的人告訴你如何如何做,都比不上自已的改變。自已若放棄了,誰來說都沒有用。而小揚基深愛的棒球,不是只有有球棒與球,還要有「揮棒」,這樣才能有成功之日。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