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東京影展雖然國內影片【最遙遠的距離】與【穿牆人】並未獲獎,然而「亞洲之風」單元仍由新加坡華人導演胡恩恩與吳榮平所執導的【美滿人生】脫穎而出拿下「亞洲之風」單元『最佳亞洲電影獎』。評審團代表盛讚本片「是一部以家庭主題跨越國界的傑出影片」。
【美滿人生】可以算是半個台灣電影,不僅全片以「望春風」這首台灣民謠作為主題曲,影片故事的核心家庭裡主要的生活語言也是「台語」(福建話)。本片稍早前獲選為女性影展的閉幕影片,本片女主角新加坡當紅女星楊雁雁在女性影展閉幕片映後座談時,就是以流利的台語請觀眾帶「爸爸、媽媽、阿姨、阿姑、阿舅、阿叔」一起去看,讓滿場觀眾倍感親切。
國內過去較少引進新加坡影片,台灣觀眾較為熟悉的就是【小孩不笨】,片中喜感十足的肉乾王劉謙益再度在【美滿人生】飾演一位整天夢想中樂透的爸爸,演出幽默又寫實。
【美滿人生】刻劃一個家庭三個女性的故事,在女性影展放映後甚受女性觀眾好評,這部被不少觀眾譽為『女生要看,男生更要看』的電影,已經排定將於十一月九日北、高兩市同步上映。
- Oct 29 Mon 2007 09:14
華語電影【美滿人生】國際影展再度爭光
- Oct 29 Mon 2007 01:07
金馬影展大師回顧單元相關活動:
(一)大師回顧文物展開幕茶會
時間:2007年11月25日(日)
地點:新光美術館(台北市敦化南路1段245號12樓)
文物展正式開幕,邀請多位曾與李翰祥、胡金銓及楊德昌三位導演密切合作過的電影工作者或親友出席開幕茶會,如李燕萍、李殿馨、張艾嘉、徐楓、石雋、李昆、胡錦、孫越、田豐、彭雪芬、侯孝賢、柯一正、陶德辰、張毅、楊惠姍、王童、小野、余為彥等人,共同宣佈2007金馬影展『向大師致敬』專題起跑,也提供一個機會讓這些電影工作者與老友們重聚。
(二)影片放映
時間:2007年11月23日(六)~2007年12月7日(五)
地點:信義威秀(台北市松壽路18號)
in89豪華數位影院(台北市武昌街2段89號)
選映李翰祥、胡金銓及楊德昌三位導演的部分作品,透過大螢幕,讓影迷們再次重溫經典電影的感動。李翰祥的風格多變,數量也眾多,為更彰顯其對台灣電影產業的卓越貢獻,此次選映的影片,除了有李翰祥執導的之外,也選映幾部由他監製的影片。胡金銓執導的《俠女》一片,曾榮獲1975年坎城影展「最高技術委員會大獎」,堪稱是將台灣電影推向國際影壇的第一人。本著推廣優秀電影的服務精神,此次選映的影片是影迷們較無機會接觸的作品。楊德昌參與執導的《光陰的故事》,掀起台灣新電影序頁;後期致力於動畫拍攝,影片尚未完成,卻因病於今年六月逝世。透過此次放映,紀念這位影響台灣電影深遠的導演。
李翰祥:
1956 《雪裡紅》Red Bloom in the Snow 胡金銓有參與演出
1966 《幾度夕陽紅》Many Enchanting Nights 楊甦執導
1966 《幾度夕陽紅大結局》Many Enchanting Nights, Part II 楊甦執導
1968 《破曉時分》At Dawn 宋存壽執導
1969 《揚子江風雲》Storm over the Yang-Tse River
1969 《冬暖》The Winter
1970 《喜怒哀樂》Four Moods 執導第四段『樂』,另三位導演為白景瑞、胡金銓、李行
1971 《緹縈》The Story of Tin-Ying
胡金銓:
1973 《迎春閣之風波》The Fate of Lee Khan
1975 《忠烈圖》The Valiant Ones
1979 《山中傳奇》Legend of the Mountain
1983 《天下第一》All the King's Men
1983 《大輪迴》The Wheel of Life 執導第一段,另兩位導演為白景瑞、李行
1970 《喜怒哀樂》Four Moods 執導第二段『怒』,另三位導演為白景瑞、李翰祥、李行
楊德昌:
1982 《光陰的故事》In Our Time 執導第二段『指望』,另三位導演為柯一正、陶德辰、張毅
1985 《青梅竹馬》Taipei Story
1986 《恐怖分子》The Terrorizers
1991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 此次放映的為四小時完整版
1996 《麻將》Mahjong
2000 《一一》Yi yi: A One and a Two...
(三)手稿文物展
時間:2007年11月25日(日) ~2008年12月30日(日)
地點:新光美術館(台北市敦化南路1段245號12樓)
風雲第一人李翰祥、武俠大師胡金銓、台灣新電影先驅楊德昌,這三位在不同時期、不同風格,各自於時代尖端引領風騷的電影大師,此次共聚在金馬,展出難得一見的親筆手稿、畫作、工作與生活照等等彌足珍貴的文物,輔以文字解說,並搭配多媒體秀之方式呈現;本展覽與影片放映相輔相成,讓現今有志從事電影事業之年輕學子,有親炙大師風範之機會。現場並有定時導覽服務,聘請電影科系學生駐場導覽。
展
- Oct 29 Mon 2007 00:54
藍祖蔚影評:【震撼效應】碎裂的國旗
原文出處:藍色電影夢
作家出身的中生代導演保羅.哈吉斯(Paul Haggis)繼2005年的《衝擊效應(Crash)》之後,2007年又交出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新片《震撼效應 (In the Valley of Elah)》從創意到執行,都屬上乘,對於戰爭泯滅人性的指控,更超越了傳統越戰電影的格局。
震撼來自三個層次:首先是男主角湯米.李.瓊斯(Tommy Lee Jones)為首的好萊塢巨星群展現了驚人的生活演技表演,從柔中帶硬的蘇珊.莎蘭登(Susan Sarandon)到莎莉.賽隆(Charlize Theron),以迄由Jason Patric和James Franco為首的赴伊拉克作戰美軍,以及以Josh Brolin為代表的男性沙文主義風格的警方首長,都為電影建構了極具說服力的環境氣氛,這種集體表演的佳績,顯示了保羅.哈吉斯已經具備大導演的架勢,因為他從劇本創作開始就給予各個角色應有的生命能量,臨場調度時又能導引演員釋放個人潛能,而且完全不走火躁進,相當難得。
第二個層次則是「老鳥帶菜鳥」的辦案模式有了不能主導,只能引導的格局,內心的憤怒與現實的制約,拉鋸出扣人心弦的劇情火花。
第三個層次則是戰爭的瘋狂怒火,讓所向無敵的葛利亞巨人也為之驚狂喪心,而且失控的場景不再只在有如人間煉獄的伊拉克,而是回到了美國本土繼續發酵,只帶著五粒石頭就打敗巨人的大衛傳奇,不再是宗教歷史上的勵志寓言,更成為戰爭現實的現代啟示錄了。
《震撼效應》的劇情描寫退休的老士官漢克接獲兒子軍中長官電話,告知兒子逾假不歸,於是他趕往軍營查看,在警方愛理不理,軍方又刻意隱瞞真相的情勢下,他只能憑著過往的軍中歷練,以及父子情深的真愛勇氣,逐步完成了真相拼圖,發覺戰爭讓士兵喪心病狂的無奈人生。
全身上下充滿陽剛氣息的湯米.李.瓊斯在片中就飾演這位出身行伍的漢克士官長,他以從軍為榮,兩個孩子在耳濡目染下亦相繼從軍,卻也不幸相繼殞命。為國盡忠,軍人天職,一旦死得不明不白,軍人父親為了親情和榮譽,理所當然都要查明真相,電影的動力因而就緊繫在湯米身上,於是導演先讓他發現中美洲移民看不懂美國國旗的懸掛方式,暗諷了美國精神的衰頹;繼而又讓漢克可以隨手取走兒子手機,暗示了司法不彰,只能自力救濟的老練;至於軍方和警方的推諉?責,夾帶了涉世未深的莎莉.賽隆女警官,漢克老芋仔的錙銖必較以及洞見幽微,不但突出了「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命嘲諷,也儲積了劇情得能逆轉的能量。
老芋仔不是英雄,只是一位心有未甘的老爸,以及看不慣世道沈淪的老士官,湯米.李.瓊斯的表演是低調不誇張的,就算牢騷滿腹,他也不會碎碎繁唸,壓抑既符合了他的年紀與歷練,也讓人看到他更多悶在胸口燃燒的怒火,「喪子之痛」的椎心泣首在「男兒有淚不輕彈」的古訓對照下,被他強力壓制掉了,但在他眉頭緊縐下發掘出來的真相,卻是「警不成警、兵不成兵」的價值崩毀與世道淪喪,因此最後他只能倒掛美國國旗,向尚有良知的美國人發出「國危家亡」警訊。
有了湯米.李.瓊斯做靈魂主軸,保羅.哈吉斯接下來則在漢克查明真相的過程中採用了好萊塢慣用的戲劇模式,突出了莎莉.賽隆的女警官角色,美麗的她被其他警官誤認與長官有染才能任職,而她在臨場上也確實還很生疏,一方面她必需克服性別岐視的偏見,一方面則要在專業辦案的能耐上証明自己真的有兩三把刷子,於是經驗豐富的湯米.李.瓊斯理所當然成為她的導師,所有的提點與暗示都有了緊扣關鍵的戲劇功能,她也必需在高手指點下突破傀儡障礙,在汗水血泊中証明自己,她的成長與突破符合了觀眾的期待,也實踐了湯米.李.瓊斯追求真相的心願,這樣的編劇手法堪稱是既經濟又實惠的面面俱到。
不過,《震撼效應》最驚心動魄的場景還是要回歸伊拉克戰場的煉獄人生,手機影像的新科技提供了本片最有力的影像証據,即使是斷簡殘篇,影像殘破,卻也足夠讓人見証因為恐懼死亡而帶來的人性扭曲,《現代啟示錄》中的高潮是馬龍白蘭度飾演的上校喃喃唸著:「恐懼、恐懼!」那樣詩情的張力,在《震撼效應》中轉化成為武力強力的美軍一旦遇上了視死如歸的伊拉克人,頓時就成為了被大衛打敗的巨人哥利亞。電影中這段從聖經撒母耳記第17章衍生來的床邊故事,不但呼應了《震撼效應》的英文片名「In the Valley of Elah(在以拉山谷)」,那是三千年前,少年大衛打敗巨人葛利亞的地方,更是美軍戰士身心受創的前線,《震撼效應》就在這樣織法綿密的編劇手法下,完成了一則發人深省的戰爭啟示錄。
- Oct 28 Sun 2007 16:20
各國巨星天團,金馬影展開唱--搖滾龐克民謠香頌音樂劇,要影迷在戲院起舞!
繼去年「音樂無界限」系列在樂迷與影迷間造成轟動之後,今年金馬影展更是積極邀請各類音樂題材電影參展,不僅有巴布迪倫、史考特沃克等樂壇傳奇巨星的另類生平,更有The Clash、Sigur Rós、Daft Punk、Broken Social Scene等天團的動聽音符,還可以聽見瑞士民謠、東京音頭、印度音樂、法國香頌、美國音樂劇等各國特色樂音,保證讓樂迷們忍不住想在電影院成立搖滾區隨之起舞。
搖滾詩人巴布狄倫(Bob Dylan)親自授權同意拍攝的「巴布狄倫的七段航程」(I'm Not There),導演陶德海恩斯跳脫既往的紀錄片手法,星光熠熠請來凱特布蘭琪、理察吉爾、希斯萊傑與克里斯汀貝爾等巨星詮釋巴布狄倫,未曾收錄的單曲,不為人知的生活故事,都可以在影展期間擁有。
另一位樂壇重量級人物史考特沃克(Scott Walker),他的唱法是樂界爭相學習的對象,「萬世歌王」(Scott Walker: 30 Century Man)展現歌壇中最獨特的聲線,低沈、富有磁性卻又糜爛的嗓音,一幕幕顯現出他對樂壇的影響力。
樂史上最具影響力的龐克始祖樂隊The Clash,由「搖滾世代」導演所紀錄「未定之天」(The Future Is Unwritten: Joe Strummer ),影片穿插U2主唱Bono等知名人物訪談,讓影迷們跟隨鏡頭看這影響當代最鉅的樂團傳奇。而冰島知名的後搖滾樂團Sigur Rós,配搭新專輯而拍攝「聽風的歌」(Heima),記錄他們用絕美樂音將自身放逐為期一年的世界巡迴演出,表演實況與訪談紀錄令人動容的搖滾旅程。
「傻瓜龐克之機器人現形記」(Daft Punk's Electroma)是法國電音組合傻瓜龐克自導自演純音樂電影,完全沒對白的畫面配合音樂而變化,內容充滿搞怪及幻想,挑戰影迷的味蕾。由加拿大搖滾天團Broken Social Scene加持配樂的「迷走青春」(The Tracey Fragments),透過掉入一連串混亂情境的憤怒少女,結合著搖滾電音,不斷輪迴在青春、破碎和重組之間。
葛斯范桑的新片「迷幻公園」(Paranoid Park),特別收錄已故美國俄勒崗州波特蘭唱作歌手艾洛特史密斯(Elliott Smith)的歌曲,及費里尼御用電影配樂大師尼諾羅塔(Nino Rota)的多首音樂,共同打造葛斯范桑迷離獨特的影像詩意風格。
說到音樂劇電影,不可錯過此次特地邀請的獨立製片元老約翰華特斯生平首部非限制級電影「約翰華斯特之髮膠明星夢」(Hairspray ),以五彩糖衣妝點黑白種族議題,以雞舞、方塊舞、搗芋泥舞歌頌輝煌無憂的六○年代;重度電影癡正好藉此比較一下今年約翰屈伏塔反串肥媽的新版「髮膠明星夢」。歌舞片影迷當然還可以趁機比較一下,究竟印度「寶萊塢之風雲大亨」(Guru)、「嗆辣小舞孃」(Vanaja)華麗風情與新加坡「881」(881)歌台電音姊妹花哪個利害。
音樂無國界,除了教父級樂手及各地搖滾天團之外,影展也邀請了極具異國音樂風味的影片。「阿爾卑斯山谷迴音」(Echoes of Home)描寫瑞士獨特傳統民謠「泛音」,片中三位樂手透過了山野回聲而延展了樂音,也令人回溯到傳統音樂的源頭。
嘲諷東瀛聲色文化的「舞妓哈哈哈」(Maiko Haaaan!!!),不僅由影視歌三棲的柴崎幸同時主演與主唱,編劇宮藤官九郎甚至親自率樂團搞笑演奏。「大吉嶺有限公司」(The Darjeeling Limited)幽默內容配上獨特曲風,配樂選用印度新浪潮大師薩雅吉雷的歌曲,不但有著濃烈的印度風格,更融入現代搖滾天王「滾石樂團」音樂,讓人目不暇給。
在「巴黎小情歌」(Love Songs)裡,將可聽到法國帥哥路易卡瑞螢幕首次開唱的好歌喉,再加上浪漫的法國香頌音樂,就像漫步在花都巴黎一樣令人心醉神迷。今年在坎城影展備受注目的動畫「茉莉人生」(Persepolis),請來凱薩琳丹妮芙與馬斯楚安尼的女兒琪雅拉馬斯楚安尼獻唱,重新詮釋「洛基」電影主題曲「The eye of the tiger」,添加了慵懶與女性特質,十分優雅迷人。
此外,【大吉嶺有限公司】、【巴布迪倫的七段航程】、【聽風的歌】、【未定之天】、【巴黎小情歌】、【迷幻公園】跟【茉莉人生】等片,伴隨著影片在影展上映後,都會陸續引進其原聲帶,喜愛收藏的影迷不可錯過。
影片簡介:
巴布狄倫的七段航程I'm Not There。
陶德海恩斯Todd Haynes 美USA 2007 35mm B&W / Colour 135min。
2007威尼斯影展評審團特別獎、最佳女主角。
青春、搖滾、以及那些我們追想的美好年代。重現搖滾詩人巴布狄倫一生。導演跳脫傳統紀錄片手法,星光熠熠請來凱特布蘭琪、理察吉爾、希斯萊傑與克里斯汀貝爾等,豪華陣容分別詮釋巴布狄倫一生。未曾收錄的單曲,不為所知的人生故事,飛一般失速影像與樂音,玩影像也玩音樂。以音速溯往,獻給所有搖滾世代長大的孩子們。
萬世歌王Scott Walker: 30 Century Man。
史蒂芬凱亞Stephen Kijak 美USA / 英UK 2006 DigiBeta Colour 95 min。
2007柏林影展。
出生於俄亥俄州,之後久居英格蘭,Scott Walker是史上最具傳奇色彩、也最難以捉摸的創作歌手之一。從日落大道的貝斯樂手,到哼著流行小曲的青春團體,無論潮流來去,這種不妥協的姿態,讓他交出一張張實驗力作,也掙得後輩樂手的尊敬。本片由大衛鮑伊擔任製片,透過Radiohead、Jarvis Cocker、Brian Eno與Damon Albarn之口,印證他遍及樂壇的影響力,絕非空穴來風。
未定之天 The Future Is Unwritten: Joe Strummer。
朱利安坦普Julien Temple 愛爾蘭Ireland / 英UK 2007 35mm Colour 123min。
2007日舞影展。
一九七○年代中葉成軍於倫敦,The Clash是樂史上最具影響力、最被後進尊崇的龐克始祖樂隊,主唱也是領頭人物Joe Strummer的璀璨生命於2002年劃下句點,硬頸的音樂態度,留給後世無盡追思。繼《搖滾世代》後,導演朱利安坦普再度集結經典片段的精采力作,影片穿插U2主唱Bono等知名人物訪談,跟著鏡頭,來看這個影響當代最鉅的樂團揚升的傳奇。
聽風的歌Heima。
迪恩德布洛斯Dean DeBlois 英UK / 2007 Colour DigiBeta 94min。
2007雷克雅維克影展。
去年夏天,冰島知名樂團Sigur Rós結束了為期一年的世界巡迴,決定在家鄉舉辦一系列免費演出,不論是教堂、廢棄工廠、小市鎮的表演廳或者空曠無人的荒野寂境,Sigur Rós用絕美樂音將自身放逐於冰島邊疆,迷人音符襯著藍天、綠地、白雪與灰牆,成了樂迷珍藏的心靈風景。本片是Sigur Rós首部官方電影,交織表演實況與團員訪談,紀錄了令人動容的歸鄉旅程。
傻瓜龐克之機器人現形記Daft Punk's Electroma。
湯瑪斯本高特Thomas Bangalter / 蓋馬努爾霍曼克里斯 Guy-Manuel De Homem-Christo 英UK 2006 35mm Colour 74min。
2006坎城影展導演雙週單元。
法國電音組合傻瓜龐克自導自演的電影,兩名居住於機械星球上的機器人,最大的願望卻是變成人類。電影串進Brian Eno的環境電音,透出微限主義影像美學;場面刺激引發愉悅官能,看得人腎上腺素倍增。全片沒有對白,以音樂、影像對人類存在之意義,發出強而有力的詰問,可說是傻瓜龐克版的《2001太空漫遊》,抑或是他們的另類傳記。
迷走青春The Tracey Fragments。
布魯斯麥克唐納Bruce McDonald 加Canada 2007 35mm Colour 80min。
2007柏林影展Manfred Salzgeber獎。
一絲不掛的少女崔西披著骯髒浴簾坐在公車最後一排,時而喃喃自語,時而大聲喧譁,原來她在找尋自以為是狗的小弟;迷路的人找失蹤的人,崔西自己也無法說明為何掉入這般混亂情境。由《X戰警3:最後戰役》中的「幻影貓」艾倫佩姬飾演憤怒少女崔西,加拿大搖滾天團Broken Social Scene配樂,青春在破碎和重組之間,不斷輪迴。
迷幻公園Paranoid Park。
葛斯范桑 Gus Van Sant 法France / 美USA 2007 35mm Colour 85min。
2007坎城影展六十週年紀念獎 / 2007紐約影展 / 2007多倫多影展 / 2007愛丁堡電影節。
這不是一本死亡筆記本。但當亞力斯翻開筆記本,寫下「迷幻公園」四個字的瞬間,一樁超不完美殺人案,即將在觀眾眼前展開。葛斯范桑繼《大象》之後,再度拿下坎城影展大獎力作,視覺影像美得懾人,完美呈現出滑板世界的衝力與動感;抒情緩慢的敘事手法,凝聚成高度飽和感的戲劇性張力,靈巧地捕捉住純真少年的無助與虛幻。
約翰華特斯之髮膠明星夢Hairspray。
約翰華特斯John Waters 美USA 1988 Colour 35mm 92min。
1988日舞影展 / 1989美國獨立精神獎。
追本溯源經典Cult film,1988年約翰華特斯生平首部非限制級電影,以五彩糖衣妝點黑白種族議題,在雞舞、方塊舞、搗芋泥舞中,歌頌輝煌無憂的六○年代,發行月餘,他的愛將「神女Divine」卻因過胖暴斃;2003年改編成舞台劇,勇奪東尼獎最佳音樂劇大獎;2007年新版由約翰屈伏塔反串出飾肥媽,成為影史第三部票房破一億美元的音樂劇歌舞片。
浮世穢This Filthy World。
傑夫格爾林Jeff Garlin 美USA 2006 DigiBeta Colour 86min。
他受封為廢柴師尊,在處女作《粉紅火鶴》中指導肥大的扮裝皇后「神女」生吃狗屎,他的B級片讓發行商累積巨富足以製作《魔戒》,他是獨立製片元老約翰華特斯。本片是他去年在費城開講、獨挑大樑的脫口秀,以教堂告解室為布景,巨細靡遺娓娓道盡半甲子瘋狂人生。惡品味教祖首度自爆謔兼虐、樂且淫的影界祕辛,恭請粉絲入列。
寶萊塢之風雲大亨Guru。
馬尼拉特南Mani Ratnam 印度 2007 35mm Colour 159min。
時值印度剛獨立,出身小村落的古魯和新婚妻子蘇姬塔滿懷夢想來到孟買創業,倆人胼手胝足打拼出屬於小夫妻的一片天。本片由南印電影大師馬尼拉特南執導、音樂教父A. R. Rahman配樂,「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艾許維亞雷伊更因此情定男主角阿比夏巴屈臣,兩人婚禮堪稱寶萊塢本年最大盛事,幕前魅力與幕後話題,是今年不可錯過的寶萊塢鉅片。
嗆辣小舞孃Vanaja。
拉吉內許多馬帕里Rajnesh Domalpalli 印度India / 美USA 2006 35mm 111min。
2006漢普斯頓影展金海星獎 / 2007柏林影展最佳新人電影。
種姓制度森嚴的印度南方,貧困人家的小女孩凡拿佳前往上層階級的有錢人家幫傭;她清楚記得算命師的話,將來會成為一名偉大的舞孃,而學習舞蹈唯一的機會,就是想辦法獲得女主人的喜愛,逐漸得到寵愛的同時,女主人的兒子留學歸來,成了凡拿佳最頭痛的一號人物,看勇敢可愛的凡拿佳在逆境中堅強迎戰,印度社會的面貌也深刻烙印在本片中。
881。
陳子謙Royston Tan 新Singapore 2007 Colour 35mm 105min。
2007新加坡電影節 / 2007釜山影展。
一心想在舞台上發光發熱的大木瓜與小木瓜,拜見傳說中的野台天后獲賜神力,組成木瓜姊妹連場跑攤開唱,風靡無數觀眾與「好兄弟」,讓原本一枝獨秀的榴槤姊妹十分不爽,展開一場終極舞台拚歌殊死大決戰!新加坡年度瘋狂賣座電影,悲歡離合以及爆笑的橋段,加上俗到南天門的閃亮閩南語歌舞秀,讓你眼冒小星星,心花朵朵開!
阿爾卑斯山谷迴音Echoes of Home。
史提芬施威特Stefan Schwietert 瑞士/ 德Germany 2007 35mm Colour 81min。
2007 瑞士真實影展 / 2007柏林影展C.I.C.A.E.獎。
瑞士傳統民謠以其獨樹一幟的泛音聞名於世,在大自然的沐浴底下,樂手透過山野回聲延展了樂音。鏡頭跟隨背景各異的三名主角,登上景致壯麗的阿爾卑斯山,回溯傳統音樂的文化源頭;靈活的吟唱技巧與豐富表情傳遞了同一種訊息:毋須跟隨成規,只要自由高歌,音樂生出的是言語無法企及的感染力,本片生動捕捉了這股動人的力量。
舞妓哇哈哈Maiko Haaaan!!!。
水田伸生Nobuo Mizuta 日Japan 2007 Colour 35mm 120min。
女人的情操,莫如為愛委身花街柳巷,男人的宏願,就是與舞妓玩野球拳。雜匯東瀛文化之泡麵、藝伎、職棒、拳擊大拼盤,哈日族詢問度最高的熱血喜劇,《幸福的三丁目》硬漢堤真一、影視歌三棲女王柴崎幸瘋癲出擊,《花田少年史》導演水田伸生與《池袋西口公園》鬼才編劇宮藤官九郎攜手打造「令人討厭的松子版藝伎回憶錄」。
大吉嶺有限公司The Darjeeling Limited。
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 美USA 2007 35mm Colour 91min。
2007威尼斯影展競賽片。
學院派新銳導演魏斯安德森新作,描述個性古怪的三兄弟在父親死後,決定前往印度展開心靈之旅;歐文威爾森、金獎影帝安德烈布洛迪主演。獨樹一格的幽默感加上反諷布爾喬亞階級的神經質氣息,菁英路線的cult片。繼上部作品《海海人生》配樂全數用大衛鮑伊的歌曲,本片選用印度新浪潮大師薩雅吉雷作品,電影重度上癮者不容錯過。正片前有一支短片,娜塔莉波曼全裸演出,令人驚豔。
巴黎小情歌Love Songs。
克里斯多夫何內Christophe Honoré 法France 2007 35mm Colour 100min。
2007法國Cabourg Romantic影展最佳導演 / 2007坎城影展。
導演克里斯多夫何內對法國當紅小生路易卡瑞情有獨鍾,不僅三度合作,還要 《八美圖》的露迪芬莎妮、《安那其戀人》可洛蒂德艾姆、《灰眼珠男孩》格雷戈雷帕士蘭紀,無論男女,全都愛上卡瑞不可。生離死別、多角戀愛,雖是愛情電影的俗套,卻以開放的道德與愛情觀,另闢蹊徑。在離經叛道的同時,也不放棄天真,重新定義浪漫。
茉莉人生Persepoli
s。
瑪嘉莎塔碧Marjane Satrapi / 文森帕何諾Vincent Paronnaud 法France 2007 35mm B&W/ Colour 90min。
2007坎城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 2007渥太華國際動畫影展最佳劇情長片 / 2007雅典影展開幕片 / 2007紐約影展閉幕片。
想跟情人手牽手在大街上散步,想去聽ABBA唱歌;現居巴黎,以《我在伊朗長大》囊括各大書獎的繪本家瑪嘉莎塔碧,將這個有自傳色彩的動人故事改編成動畫,跟著片中小女孩的腳步,認識過去與現代的伊斯蘭。黑白與彩色的對比強量,影像層次豐富;爆笑逗趣裡透出濃厚的懷舊鄉愁,以及人文關懷的旨趣,顛覆一般人對動畫片的想像。
- Oct 28 Sun 2007 15:17
2007金馬影展影片及相關圖庫(四)
- Oct 28 Sun 2007 15:10
2007金馬影展影片及相關圖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