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王的男人》在我眼中是一部好看且感人的電影。雖然它以宮廷的明爭暗鬥、霸王的荒淫不羈作為背景,不過,或許是韓國歷史離我們太過於遙遠,或許是電影在這方面無意著墨過多,《王的男人》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它深入地刻劃了小人物的悲喜。


皇上一聲斬頭,下一秒戲班子的頭顱就不會再親密地依偎著他的脖子,皇上被逗樂了,他們又必須懷著感激的心情去迎接珍寶美饌。在街頭上,兩人拼死拼活地與同業爭奪生存空間,在皇宮,王上卻和王妃縱情淫樂。而進了皇宮後,他們的絕活雖然得到皇上的肯定,卻被王宮大臣們瞧不起,甚至想盡辦法要除去他們;意外被大臣射死,生命卻如草芥,只薄薄地在雨中披上斗篷就被運送走,一點也不被人尊重…… 

不過,他們也有自己的樂趣。無聊的時候,就演起盲人的戲碼來消磨時間。奔跑跳躍在花叢中的身影,是那麼樣的美麗,幾乎就成了最動人的風景畫。值得慶祝的時刻,一群好哥兒們大快朵頤相濡以沫(還真的是相濡以「沫」咧,他們吃飯都互噴口水的說)《王的男人》細膩地刻劃戲班子的生活,並為他們聲援與疾呼。孔吉和長生、以及其他的戲班子,也在電影中將小人物的悲哀與喜樂,活靈活現地詮釋了出來,一直一直地撥動著我的心弦。 

相對於小人物悲哀的,就是高處不勝寒的王的孤獨。燕君王雖然荒淫,雖然暴捩,雖然不管民間疾苦,在我眼中,他卻是一個非常孤獨的小男孩。因為孤獨,所以藉由左擁右抱企圖索取一些溫暖,因為孤獨,所以在沉悶的王宮生活中看到戲班子演出,會像著小男孩一樣跟著又歌又舞,因為孤獨,所以緬懷於失去母后的傷痕當中,傷口一直一直沒有癒合,因為孤獨,所以在孔吉自殺後,他會立刻吃回頭草,在綠水陰柔的懷抱中尋求一絲絲的安慰……在大臣們批評燕君王的荒淫無道時,我雖不否認,卻直視了王強烈的孤獨,直視了他內心深處,那個還未成長就已先失去童年的小男孩。 

在愛情方面,我倒是感受不到三角戀情的掙扎,也不覺得《王的男人》可以比擬《斷背山》中強烈的壓抑,不過,長生對孔吉一次次的無悔犧牲,卻深深打動了我,讓我的淚水又在臉頰上奔流。《王的男人》和《斷背山》相同的,是結局的悲傷、惆悵,與美好。惆悵在於同伴的失散、國家的敗亡,與長生的瞎盲,但美好的,是兩人儘管嚐盡了身為小人物的苦難,卻還是在繩索上互相許諾:『來生還要再當戲班子!不為皇上,不為王宮,不為群眾,為自己,好好地演一場戲吧!』


在此,淚水又不受控制地,竄了出來……
 

不過,看完以後,我總覺得這部電影少了一些些東西,後來細想,發現全片的中心──孔吉,形象卻稍嫌薄弱了一些。他柔弱中帶著堅強與矜持、善良卻又優柔寡斷的性格,或許正是觀眾瘋狂愛上他的原因(他實在是美得太過火了!我在此成為李準基迷!),不過,總覺得他的形象可以再鮮明、立體、豐厚一些,畢竟他是兩個男人爭奪妒忌的目標,也是全片的重心,若是被雕塑得更深刻,想必這部電影的成就會更登峰造極的。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出處:

1.(光點.點點點)

http://www.wretch.cc/blog/spotfilm&article_id=8916777


2.(關於電影,我略知一二…)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egend1976/3/1271560890/20060715041031/

殿堂級的攝影大師轉任導演,總是一件令影迷欣喜莫名的大事。


柏格曼的御用攝影師史凡奈維斯特,就曾經拍出一部令人深刻的《公牛》;杜可風則獻上片如其人怪得可以的《三條人》;至於鮑德熹的《霧都情仇》及《天脈傳奇》則是失敗案例,證明再華美的光影也比不上把故事說好來得重要。近年來,跟著中國第五代導演發光放熱的幾位著名攝影師也紛紛當起導演,不約而同全相準歷史題材開刀。呂樂的《美人草》與侯詠的《茉莉花開》都鄙俗矯情令人生厭,連他們主兒老謀子的「形」都學不到個邊兒;顧長衛的《孔雀》雖然比較符合老外對東方的想像而在柏林撈了個評審團大獎,裡裡外外卻充滿了姜文、張藝謀、陳凱歌等合作過的大導演代表作的影子,缺乏原創而深刻的力量。看來大師級的畫面就跟名畫一樣,雖然有點底子就臨摹得出來,其實並不是人人臨摹得起的,因為贗品只碰觸到了皮毛,只捕捉到表層神采,卻缺乏內裡的豐厚支持。 

幸好,拉尤斯‧寇泰(Lajos Kotai)的導演處女作《非關命運》(Fateless (Sorstalansag))並不只是一部精緻的贗品而已。已屆耳順之年的拉尤斯‧寇泰為匈牙利國寶級大師伊斯特凡薩寶(Istvan Szabo)的電影掌鏡長達二十年,也曾以《真愛伴我行》(Malena)獲奧斯卡提名,這回首度當導演,就大膽改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因惹‧卡爾特斯(Imre Kertesz)1975年的自傳性小說《非關命運》,因惹‧卡爾特斯本人也承接福克納、史坦貝克、馬奎斯等文學家以諾貝爾得主之尊下海改編自己小說的優良傳統,親自下海(也是首度)擔任本片編劇。猶記《戰地琴人》(The Pianist)摘下坎城金棕櫚時,曾被一幫媒體譏為四平八穩毫無突破。這回同樣重彈二戰猶太人老調的《非關命運》,在柏林影展首映自然也受到嚴厲檢視而被批評「四平八穩、安全保守」,雖然最後鎩羽而歸,幸好在自家匈牙利票房大獲全勝,倒也算揚眉吐氣了。 

儘管拉尤斯‧寇泰並未親自為《非關命運》掌鏡,以《地鐵迷宮》(Kontroll)備受矚目的年輕攝影師葛拉‧帕多(Gyula Pados)卻驚人地雕刻出類似蘇古諾夫(Aleksandr Sokurov)或是塔科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厚重詩意影像。除了十四歲的主人翁卡維進集中營前、出集中營後的畫面暈出一層淡淡的秋日陽光色以外,大多時候銀幕上只剩下黑白與慘灰。片長140分鐘的《非關命運》,經由無數淡出變黑畫面的分割,以及義大利配樂大師顏尼歐‧莫瑞康尼(Ennio Morricone)悠揚的旋律伴奏,卡維的苦痛際遇被凝結成一張張的靜止圖像,那是夢樣而不真實的記憶。配合緩緩平移的鏡頭,集合場上的猶太人虛弱得搖搖欲昏,然而天外的女聲吟唱,卻為這片陰霾射進一道微弱卻聖潔的光線…。我想光是為了感受這個畫面的震撼程度,上戲院膜拜一下絕對是必要的。 

人們總是容易過份懷念著上個階段的美好,當過兵的人更容易有類似的感受。照表操練的時總會貪戀起入伍前的瘋狂與放縱,一旦退伍,天天忙著為五斗米折腰,卻又難免犯賤地回想起當兵時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腦袋放空時光。自卡維莫名其妙被送進集中營後,他稍早前的無憂歲月對照之下竟恍惚得只是一場超現實夢境;一旦戰事結束,那種人事皆非的蕭瑟,卻又把集中營的苦痛經歷折射成彷彿只是一場超現實的夢魘。從集中營到戰後廢墟般的鬼氣氤氳,無論是在集中營勞動時偷得間隙的卑微滿足,還是浩劫過後對當初苦難偶然湧現的奇異鄉愁,都有賴因惹‧卡爾特斯的細心淬選,成功讓原著裡真摯又成熟得超乎想像的優美詞彙,化為主人翁卡維的畫外音悠悠道出。這些字字雋永的獨白,已經不、像是一個少年的自述,而彷彿是一個哲學家的冷眼旁觀了。 

卡維的父親、集中營最照顧卡維的班迪希卓姆,以及重獲自由後偶遇的美軍(新任007丹尼爾克雷格的特別客串)三個角色各自巧妙地象徵了三個階段不同的父親形象,也不斷提點卡維生而為人的尊嚴,與祖國、土地的情感聯繫,更揭露了機會與命運的無常。如果說《戰地琴人》是一段漫長但終究走完了的旅程;那《非關命運》既像馬戲團,讓我們看盡無常命運與百態人生,也像沒有出口的露天迷宮,只能仰起頭用力呼吸以防窒息。那種痛徹心肺與全然無助的絕望,不只存在集中營裡。唯有親身經歷過,才知道集中營的歲月並非全然是夢魘,苦澀中其實也短綴著奇異的甜美。唯有親身經歷過,才能體會工廠放工後還沒回營晚點名之前那段休息時間所帶來滿足感。即使事過境遷,卡維偶然還會鄉愁般地懷念起那段魔法時光,與那串苦中作樂的日子。許多人喜歡問卡維關於集中營「可怕」的、「恐怖」的事,但是他心中打算著:「下一次,我應該說說集中營裡快樂的事!要是還有人問起我,而我又還沒忘記的話……」。 因惹‧卡爾特斯最後的一長串獨白文字與拉尤斯‧寇泰精心調度的影像配合得完美無瑕,那種滄桑過後所有的苦痛、歡喜看似歷歷在目卻又無比遙遠的細膩描述,讓《非關命運》閃耀出豐盈動人的情感質地。
 

附記:

《非關命運》原著中譯本: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40642 

《非關命運》原聲帶:
http:
//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104999

《非關命運》中文官網:
http://www.tungfilm.com.tw/fateless/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布魯斯威利(Bruce Willis)、摩根費里曼(Morgan Freeman)、班金斯利(Ben Kingsley)、喬許哈奈特(Josh Hartnett)、劉玉玲(Lucy Liu)當這五個人湊在一起演戲的時候;對影迷們來說,吸引力真不是普通的大。


而且,可喜的是,一般令人擔心的,好萊塢大(堆)頭電影的狀況也沒有發生,這部電影在導演保羅麥格根(Paul McGuigan)強烈的美學風格主導下,加上編劇充滿幽默逗趣的長串對白,還在後半段注入讓觀眾措手不及的攤牌、反轉;讓這部電影的五位主角,各自有極佳的發揮空間,及立體的形象及生命;並創造了強烈的視覺印象及意外的驚喜。

 電影裡出現的暴力及動作場景,導演使用了一種幾乎可稱得上是類似靜止圖片式的直接、快速、有效的手法,讓我們在感受上,雖顯得十分的強烈,但是在份量上,卻更像是推延劇情中端出的一道道小點心;使得本來期待是一場場腥風血雨的觀眾們,也能在這樣的處理之下,專注在後半段精彩的大逆轉;逆轉當然不是此片的發明,但是,導演運用的相當有效,也使得全片有著倒吃甘蔗的況味。 

而且對於五位主角的表現,我也要大大的稱讚一番;班金斯利的猶太祭司在他刻意改變腔調下,非常有說服力;摩根費里曼的喋喋不休在編劇先生奇趣的鋪寫下,也有一股特殊的黑味兒。喬許哈奈特從前面的糊搞瞎鬧,到最後露出真面目以父為名的舉措,其轉變層次分明而細膩,算是從影以來最佳表現(而且,不知道是我的偏見還是錯覺,他居然帶有幾分布萊得彼特年輕時的神情);劉玉玲流利而不俗的節制演出,也替自己掙得最稱職的綠葉地位,讓人無法忽視她在電影裡激盪出喬許哈奈特潛力的功勞;然後,布魯斯威利雖然出場的時間不多,但是其關鍵性異常重要,因此,在最後一個鏡頭裡,我突然覺得他的有情有義,立體有型而且帥呆了。 

想看看他們不同以往表現的人,是可以進場一試的!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給你GG跟屁屁之後,你還想要什麼?


其實,《哥哥我還要》這部電影在台灣上演(或者,也可以說在美國當地上演後)的後續效應,我覺得大過這部電影在藝術上的成就來得更多;甚至於,也可以說是標示這類大開GG跟屁屁玩笑的電影,測試是否有一定族群市場的試金石。 

不過,昨天映演當中,前方一群聽起來約四、五十歲的幾位觀眾們的恣意笑聲,或是全場像是放鞭炮似的東一句西一句的笑聲、還是像擠豆豆般的噗嗤一笑、不然就是給他突然爆出的滄海一聲笑。哈哈哈!還真是笑果十足呢? 

拼貼幾乎是近來搞笑片類型電影的最大特色,這部片更是玩到極致,片中穿插的Home Video型態的短片數量之多,堪稱影史奇觀;但也變成是對觀眾忍受極限反應的考驗,也許這也正反應了現代人的心神渙散,不易專心,或者是供需之間的惡性循環。 

反正,你愛看各種GG災難大集合,還是屁屁能有多臭;不除毛有多好笑,或是全程看完狗狗的便便儀式;或是OOXX、XXOO(自動消音),我沒意見,也無話可說。(突然覺得它跟SM的A片,似有異曲同工之妙,哈哈!) 

晚安,祝你好運……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錄片先天上於真實性是佔盡便宜,後天上於精緻度是較為吃虧;不過,本片導演瓦德‧西瑞爾以手提攝影機,跟拍美國西雅圖羅斯福高中女子球隊七年,共兩百小時長度膠卷的努力來彌補,也為一開始只是為了陪女兒打球,意外擔任起球隊教練,本於華盛頓大學任教的財稅系教授-比爾‧瑞斯勒留下珍貴的生涯記錄。


七年中一個球季接著一個球季,球員們來來去去;教練也由業餘,因球隊的成績漸漸成為專業。觀眾們由大量的球員辛苦練習的畫面中及他們的訪談裡,慢慢了解與認同他們。 

『沒有一種成功是天下掉下來的,即使你是一個天才。』 

球員的汗水與淚水,勝利的歡愉、失敗的痛苦,是放之四海皆準;正面的勵志故事,我們也已看了太多;就在電影氾濫在一股流於新聞報導之時,一位貧窮家庭出身的黑人女球員達娜麗亞‧魯賽爾的加入,意外的將此記錄片賦予批判的價值與見證一個傳奇的誕生。 

如果電影前半段,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善解人意,有愛心的聖誕老公公叔叔教練及他的球員們,後半段則更像是有如替達娜麗亞‧魯賽爾個人量身訂作的自傳電影。 

 

 

 

達娜麗亞從小就展現過人的球技,她是唯一敢跟男生打球跟嗆聲的女孩兒;不過,她並非這麼易於屈服及與他人合作,高一時的達娜麗亞需要學習的東西還真多呢?而且,她最大的問題還不是打球,而是她的學科成績與學習態度,前三球季她都因為學科不佳而被禁賽三場。其它同伴也說:『她其實還不算我們隊上的一員,雖然她真的很厲害,是個天生好手,但那只屬於她自己,而非整個球隊。』終於,在叔叔教練的耐心及其它隊員的包容之下,達娜麗亞慢慢的以她的努力與成績贏得別人的尊敬,也漸漸融入球隊並帶領大家贏得一次又一次的勝利。 

但是,意外的懷孕不僅讓達娜麗亞痛苦的離開球場與學校,並為她自己的人生,投下了一顆轉彎的變化球。後半段她的勇於面對與銳變真是戲劇化十足;也許是一股不服輸的精神,或是意識到自己身上即將背負的責任;達娜麗亞,有如頓悟一般,第一次在學科成績上有如上場打球的突出表現,而現在呢?她更急於在球場上贏回大家對她的誤解與尊敬。 

但是WIAA駁回她重回球場的申請,因為怕她的開先例引發效應。不過,看到這邊我不禁回想起,電影稍早導演插入的老舊記錄片,影片中,女子球隊的先鋒們,穿著可笑的長衣長褲裙,再配以不可思議的對白:「當時對女子球員的限制,如:運球不可以超過多久、在球場上不可以跳幾次……等等」,原來導演在性別議題上早有伏筆。 

還好,她的問題得到教練球隊一致的支持,也得到好心的律師出面幫忙興訟,問題雖未立刻解決;但眼前更棘手的是,她如何在最後一個球季代表美國西雅圖羅斯福高中女子球隊,打贏她們的宿敵同郡的牛頭犬隊-一個非常優秀可敬的對手,來爭取她們隊史上從未達到的成就-全州高中女子籃球比賽總冠軍。 

電影最後的10多分鐘,觀眾進入火熱刺激的最後州冠軍比賽場裡,場上廝殺的好不熱鬧,令人秉息以待。因為在離比賽結束還剩下1.9秒時,沒錯!是1.9秒的時候,上帝似乎在考驗身兼學生、球員與母親三職的達娜麗亞‧魯賽爾,一位即將成為悲劇人物還是傳奇英雄的人呢? 

她站在人生與球場的罰球線上,正準備投出決定一切的一球! 

本片曾參展2005年的多倫多影展,喜愛記錄片貼近對象、真實留影風格的人,蠻值得一看這種不僅勵志,更能讓你反省人生課題的電影喔!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