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原本可以簡單避免的嚴重意外,兩架陰錯陽差被指示在同一高度航行的飛機,在三萬六千呎的高空對撞,共造成71名乘客含機組人員全數罹難,這其中還包含了49位青少年及兒童,這場空中意外不但撞出了飛安管理看似牢固實際上卻潛藏著許多疏漏的危險,也撞擊出承受死亡陰影籠罩之下所衍生的巨大憤怒和悲傷。
《寄發死亡通知單》( On Collision Course )改編自2002年7月發生在德國塢柏林根( Überlingen )的真實空難事件,當時一架滿載兒童與其家人的俄國客機與DHL快遞貨機,因為航管公司進行例行維修檢測關閉了空管中心的專線電話跟相關設備,值班的航管人員又因為輪流休息造成人力不足,兩架機組人員分別聽取了航管員約翰藍德斯同樣錯誤的指示而來不及對機上所裝設的空中防撞系統發出的警告做出正確判斷,於是釀成了這場可怕的死亡災難。
位於瑞士蘇黎世的航管公司為了將損失降到最低,不但隱瞞空難發生的真實原因,為了規避法律責任,更是拒絕向罹難者家屬道歉。此舉不但讓家屬悲憤不已,更使得被告知只需撰寫當晚意外相關報告就可免除責任的值班航管人員約翰藍德斯陷入深深的自責和內疚之中,而在此空難事件中妻子與一雙兒女全數遭遇不幸的俄藉男子尤利巴卡耶夫,因遲遲等不到航管公司的一句道歉,提出跟當晚空管員見面的要求也遭到拒絕,心中巨大的悲傷也逐漸被洶湧的憤怒所取代,他於是決心調查意外發生的起因,找出肇事的真正元兇。
影片以值班航管員約翰藍德斯為核心主角,導演Till Endemann以劇情片的方式重現了意外發生前後的過程以及細節,更以真實事件為劇情主要架構,補述了關於幾位當事者在面臨這場死亡意外後所承受的內心煎熬,並將故事聚焦在航管員約翰藍德斯以及死者家屬尤利巴卡耶夫身上,捨去了一些繁雜的枝枝節節,讓整部影片看來更具張力,而究竟藍德斯該如何面對和彌補自己一時疏忽所造成的巨大傷害?失去家人的巴卡耶夫又會用何種方式為不幸死亡的心愛家人討回公道?令人震撼不已的結局除了讓人感到心被撕裂的痛苦之外,也不禁為這場原可輕易避免的死亡,感到無限哀傷及不勝唏噓的感嘆。
和所有真實事件改編的劇情片一樣,《寄發死亡通知單》有著非常完整的空難事實以及調查報告作為編劇基底,導演只需展延核心人物以及相關角色的心路歷程,如意外發生之後約翰藍德斯面對自己的家人而想到因他而破碎的許多家庭,其中當然也包含了尤利巴卡耶夫的妻子和兒女,這兩條原本不相關的平行線,如何因為這場空難對他們所造成的巨大影響,而慢慢走向必須針鋒相對的交叉點?導演把兩人對峙的關鍵戲碼擺在一開場,然後再回溯到意外發生前的幾個小時,除了增加劇情片應有的節奏跟懸疑之外,更多部分是藉著剪接與編排和人性關懷的視角,讓觀眾能夠更加容易體會並進入劇情,並還原這場死亡悲劇的完整樣貌。
巴卡耶夫在面對律師在對他解說傷害賠償的相關事宜時,沉痛地說:「這就是我家人的標價嗎?」他的悲傷在那一刻轉為絕望,然後化為憤怒,這個轉折讓人驚覺死亡帶給人的影響,居然有著毀滅一個人的威力,導演在試圖還原事件全貌之際,也同時站在立場不同的兩位主角身旁,並努力客觀闡明這個故事當中,沒有誰是好人或壞人,只有因為龐大企業體制以及法律責任歸屬下,必須要被犧牲的可憐人,雖然更加諷刺的是:這些傷害原是可以避免的!也因為如此,被標記著數字的賠償價碼,成了這張死亡通知單上,唯一難以定價、巨大悲傷的替代品。
《寄發死亡通知單》( On Collision Course )改編自2002年7月發生在德國塢柏林根( Überlingen )的真實空難事件,當時一架滿載兒童與其家人的俄國客機與DHL快遞貨機,因為航管公司進行例行維修檢測關閉了空管中心的專線電話跟相關設備,值班的航管人員又因為輪流休息造成人力不足,兩架機組人員分別聽取了航管員約翰藍德斯同樣錯誤的指示而來不及對機上所裝設的空中防撞系統發出的警告做出正確判斷,於是釀成了這場可怕的死亡災難。
位於瑞士蘇黎世的航管公司為了將損失降到最低,不但隱瞞空難發生的真實原因,為了規避法律責任,更是拒絕向罹難者家屬道歉。此舉不但讓家屬悲憤不已,更使得被告知只需撰寫當晚意外相關報告就可免除責任的值班航管人員約翰藍德斯陷入深深的自責和內疚之中,而在此空難事件中妻子與一雙兒女全數遭遇不幸的俄藉男子尤利巴卡耶夫,因遲遲等不到航管公司的一句道歉,提出跟當晚空管員見面的要求也遭到拒絕,心中巨大的悲傷也逐漸被洶湧的憤怒所取代,他於是決心調查意外發生的起因,找出肇事的真正元兇。
影片以值班航管員約翰藍德斯為核心主角,導演Till Endemann以劇情片的方式重現了意外發生前後的過程以及細節,更以真實事件為劇情主要架構,補述了關於幾位當事者在面臨這場死亡意外後所承受的內心煎熬,並將故事聚焦在航管員約翰藍德斯以及死者家屬尤利巴卡耶夫身上,捨去了一些繁雜的枝枝節節,讓整部影片看來更具張力,而究竟藍德斯該如何面對和彌補自己一時疏忽所造成的巨大傷害?失去家人的巴卡耶夫又會用何種方式為不幸死亡的心愛家人討回公道?令人震撼不已的結局除了讓人感到心被撕裂的痛苦之外,也不禁為這場原可輕易避免的死亡,感到無限哀傷及不勝唏噓的感嘆。
和所有真實事件改編的劇情片一樣,《寄發死亡通知單》有著非常完整的空難事實以及調查報告作為編劇基底,導演只需展延核心人物以及相關角色的心路歷程,如意外發生之後約翰藍德斯面對自己的家人而想到因他而破碎的許多家庭,其中當然也包含了尤利巴卡耶夫的妻子和兒女,這兩條原本不相關的平行線,如何因為這場空難對他們所造成的巨大影響,而慢慢走向必須針鋒相對的交叉點?導演把兩人對峙的關鍵戲碼擺在一開場,然後再回溯到意外發生前的幾個小時,除了增加劇情片應有的節奏跟懸疑之外,更多部分是藉著剪接與編排和人性關懷的視角,讓觀眾能夠更加容易體會並進入劇情,並還原這場死亡悲劇的完整樣貌。
巴卡耶夫在面對律師在對他解說傷害賠償的相關事宜時,沉痛地說:「這就是我家人的標價嗎?」他的悲傷在那一刻轉為絕望,然後化為憤怒,這個轉折讓人驚覺死亡帶給人的影響,居然有著毀滅一個人的威力,導演在試圖還原事件全貌之際,也同時站在立場不同的兩位主角身旁,並努力客觀闡明這個故事當中,沒有誰是好人或壞人,只有因為龐大企業體制以及法律責任歸屬下,必須要被犧牲的可憐人,雖然更加諷刺的是:這些傷害原是可以避免的!也因為如此,被標記著數字的賠償價碼,成了這張死亡通知單上,唯一難以定價、巨大悲傷的替代品。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