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http://ent.qq.com/a/20110906/000050.htm


許鞍華 早期作品總是喜歡“奇情”,總是喜歡把大時代裝到電影中去。而在她近10年的作品,“奇情”讓位於“人之常情”,“大時代”讓位於“獨立個人”,《桃姐》就是這樣典型的一部電影。

《桃姐》講述的是一段主僕情,葉德嫻 飾演的“桃姐”是一位“馬姐”,類似于“女傭”和“奶媽”的身份,為劉德華 一家服務了60年,照顧了幾代人,終身不嫁。有一天,“桃姐”中風了,這位照顧了別人60年的女人終於到了需要別人照顧的時候。電影講述的就是劉德華怎樣陪“桃姐”走完人生這最後一段路程。

許鞍華放棄了可能煽情的手段,以極冷靜,堅決不肯往前多走一步的態度來表現這一段旅程。一方面,許鞍華放棄了在故事上吊人胃口的努力,桃姐進了養老院後,除了等待她慢慢的一步步走入死亡無事可幹,故事在這裏熄火了。另一方面,演員的表演也做到了盡可能的克制,在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他們有的是心裏的悲傷,但如果為此落淚,許鞍華是不同意的。

許鞍華的克制與桃姐的身份有關係,與普通的“母子關係”不同,桃姐只是個僕人,她不敢奢望得到少爺的照顧,因此,當她中風住院後,她的第一反應就是要給遠在美國劉德華的母親打電話,要求辭職。當她住進養老院後,與那位每每哭鬧抱怨兒子不來看望的老人不同,桃姐也從來都不會抱怨劉德華不來看望她。

冷靜和克制是這段情感打動人的地方。第二次中風,躺在病床上,牧師握住劉德華和桃姐的手一起閉目向上帝禱告,這時,桃姐偷偷睜開眼睛,看正在閉目祈禱的劉德華,這的確是這部電影最讓我感動的一幕。

如果電影就是這麼的冷靜和克制,咬住“死亡之旅”這個主題不放,不管不顧的走向死亡的陰影,那麼哪怕只有90分鐘,《桃姐》都將是難得一見的經典影片。然而,或許是才力不夠劈入死亡的主題,《桃姐》沒有能夠逐步逐階段的呈現出桃姐面對死亡種種不同的精神面貌,也沒有表現出主僕二人關係的慢慢變化,整個過程失之過平。這就使得《桃姐》僅僅是一部難得一見的佳片,而不是難得一見的經典影片。

電影有不少篇幅是許鞍華對電影行業的挪揄,比如,劉德華和徐克 、岑建勳唱雙簧,從投資人於冬那裏獲得了5%的追加投資。比如,黃秋生 (微博 )開養老院比拍電影要賺錢。這些單純作為一場戲來說無疑是有趣和生動的,但這樣的戲多了,就有削弱主題的嫌疑。

《桃姐》被說成是悲喜劇,在悲傷的大主題的前提下,電影有不少開心和輕鬆的地方。比如,桃姐問劉德華為什麼現在還不結婚,並表示,上次看到的那個高高的,長得很象模特的女孩就不錯。劉德華說,她本來就是模特,已經跟了郭富城 (微博 )了。又如,劉德華帶桃姐參加電影的首映,桃姐說她看到有些人在看電影的時候走了,還以為他們是去上廁所,誰知道就再也沒回來了。這句暗藏諷刺的對白讓我前面的外國記者哈哈大笑。

以喜劇的形式來表現悲傷的事,這向來是一種高明的方式。《鋼的琴》也是這樣做的,然而,喜劇,讓人開心和輕鬆,不等於就是耍嘴皮子。《桃姐》如果有不足,可能也就是在這些地方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