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9日,英國著名的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病逝於他的第二個故鄉斯里蘭卡首都可倫坡,享年90歲。這位堪稱20世紀最偉大的科幻小說家寫過多部科幻鉅作,但終其一生最被大眾所知曉以及最常被提及的作品,便是1968年所出版的《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而當年與小說同樣造成話題的同名電影,不僅是科幻電影的傑作之一,更是影史上擲地有聲的經典。與亞瑟克拉克合作編寫本片劇本的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以充滿形式主義的風格,替科幻電影開創新的電影語言,壯麗的影像、詩意的筆觸卻帶著賦予哲學上思考,將當時只是B級片的科幻電影推向嚴肅電影的層次,《2001:太空漫遊》的成績亦確立了庫柏力克在影史上的大師地位,而那一年他才39歲。

40年過去了,庫柏力克與克拉克相繼辭世,但是他們兩人合作的傑作造就了一個影史上的「障礙」,之後沒有科幻電影可以超越它的成績,而這個「障礙」卻也啟發了後世的創作者,像是《星際大戰》的喬治魯卡斯、《ET外星人》的史蒂芬史匹柏等人都受到《2001:太空漫遊》的感召。2008年4月2日,是《2001:太空漫遊》在華盛頓首映的40週年,再次透過DVD閱讀這部作品,資質駑鈍的我仍舊無法參透部分片段的庫式哲學,但是又無法否認其震撼心靈的魔力。套句好萊塢影帝傑克尼克遜在紀錄片《庫柏力克大師傳奇》(Stanley Kubrick: A Life in Pictures)中對庫柏力克的禮讚,「大家都說他很偉大,我覺得這麼說還低估他了!」是的,偉大實在不足以形容《2001:太空漫遊》的奧妙精髓,但這我卻也想不出來還有比「偉大」更貼切的形容詞!

庫柏力克的電影魔法
第一次看《2001:太空漫遊》,應該是在中學的時代,透過錄影帶認識這部經典,那個時候很難理解片中的意涵,但對科幻片情有獨鍾的我,卻也著迷於影片中瑰麗的太空場景。2000年,華納家庭娛樂發行(當時台灣是由巨圖代理發行)「庫柏力克經典珍藏系列」套裝DVD,而有機會親炙庫柏力克六部代表作,包括《一樹梨花壓海棠》、《奇愛博士》、《2001:太空漫遊》、《亂世兒女》、《金甲部隊》、《大開眼戒》等6部作品以及附贈的紀錄片《庫柏力克大師傳奇》,懾服於庫式鏡頭下的世界,那份毫不妥協的創作力與開創性更是令人崇拜不已,那一年我的「電影之神」(卓別林、勞勃阿特曼、奇士勞斯基、肯洛區、馬丁史柯西斯)多了一位新的名單。

史丹利庫柏力克並非科班出身,但是卻是功力深厚的電影作者。13歲收到一台相機為生日禮物而開啟了庫柏力克的攝影生涯,在他就讀紐約塔夫特高中時就曾賣過多幅照片給「展望雜誌」(The Look),1946年畢業後就到該雜誌去上班,成為該雜誌聘用過最年輕的攝影師,之後拍出千幅著名的照片。後來靠著俄國導演普多夫金的「電影技巧」一書,以及留連紐約現代美術館以及各大電影院,這些地方成為他最好的電影教室,當時他更受到德國導演麥克斯奧菲歐司(Max Ophüls)複雜、流動的攝影風格的啟發,也影響日後的創作風格。

1951年,庫柏力克拍攝了紀錄片《拳擊之日》(Day of the Fight),並把該片的版權賣給雷電華電影公司(RKO);兩年後籌措資金完成了處女作《恐懼與慾望》(Fear and Desire),在商業上並沒有獲得迴響,而庫柏力克也被評論界視為業餘導演,讓他十分的沮喪。而庫柏力克第一次獲得影壇的重視是1957年的《光榮之路》(Paths of Glory),該片以一幕逆向的伸縮鏡頭而成為電影課堂的教材,而從這部作品之後,庫柏力克的每部作品都引起影壇的騷動,一直到他的遺作《大開眼戒》依舊話題性十足。

無論是史詩之作《萬夫莫敵》;探討情慾的《一樹梨花壓海棠》、《大開眼戒》;反戰的黑色喜劇《奇愛博士》;集暴力與反暴力於一爐的《發條橘子》;驚悚又黑暗的《鬼店》以及越戰電影《金甲部隊》,庫柏力克在這些作品中都展現其對人性犀利的觀察,以及對類型電影的顛覆與開創。或許在當時看來,庫柏力克電影鏡頭是那樣驚世駭俗或是難以理解,但是來到了21世紀,庫式的作品依舊沒有被淘汰,反而吸納了更多的影迷,而最顯著的影片便是1968年的《2001:太空漫遊》。

開拓無窮想的科幻視野
《2001:太空漫遊》是史丹利庫柏力在完成《奇愛博士》後的另一代表作。這部片被譽為電影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偉大的科幻電影,源自於亞瑟克拉克於1950年的短篇小說《哨兵》,庫柏力克在完成《奇愛博士》而聲名大噪,而兩人在紐約相見後決定攜手改編《哨兵》(The Sentinel),而後發展成為《2001:太空漫遊》的劇本,電影上映後,同名小說亦在七月出版,在當時皆受到矚目。

《2001:太空漫遊》分成三個部份,分別以「人類的誕生」、「月球之旅」、「木星任務」連結了人類的演進史,從遠古時代到太空時代的文明辯證,成為這部片的母題。

電影開場的三分鐘,沒有任何的畫面(所以在看影片或是DVD時別以為拷貝壞了),只有大量的環境音,讓觀眾宛如置身於太空的感覺。影片的序幕則是自月球望著地球,而太陽在地球的背面緩緩升起,此時響起理查史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交響曲的第一章「日出」,替本片揭開壯闊的氣勢,這個片頭與配樂搭配的天衣無縫,堪稱是影史的經典。接下來的二十分鐘裡,卻是沒有任何一句的對白,庫柏力克帶領觀眾回到猿人的時代,讓觀眾回顧文明的最當初,一群猿人正在爭奪骨頭為武器。隨著骨頭被拋起,人類躍進200萬年後的太空時代,諷刺的是人類的文明卻是來自那根骨頭…。

2001年,人類已經成功的征服太空、登陸月球,並開展探測木星的任務,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尋找發出強大電波的黑色石碑。而在這艘太空船上共有兩位執行任務的太空人及一部叫做哈爾9000型的超級電腦,在漫長的旅途中,兩位太空人發現哈爾想要取得控制權,於是他們計畫關掉哈爾,但是哈爾卻先發制人,殺害三個冬眠的太空人,和在太空船外執行任務的太空人…。

《2001:太空漫遊》跨越了人類的時空,從遠古到現在用一個骨頭與太空船銜接,隱喻了人類科技的渺小,而電影搶戲十足的殺人的超級電腦與人類的角力,也呼應了電影開場前猿人之間的骨頭爭奪戰,只是彼此使用的工具不盡相同,不管是猿人或是進化的人工智慧,人類骨子裡的殺戮獸性與佔有欲從未消退過。人類的文明與機械、科技的微妙拉扯與辯證,在猿人/人類/電腦的不同時代中,成為庫柏力克最耐人尋味的文明反思。

而《2001:太空漫遊》不僅呈現庫式對人類文明的觀察,也展現了庫柏力克完美主義的導演意志。這部籌劃長達三年的作品,庫柏力克美個環節幾乎親力親為,片中250個特效皆出自其指導,他更號召了數百位NASA的專家加入影片的製作陣容,庫柏力克用電影帶領了觀眾飛向了太空,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堂邊緣》(The Edge of Heaven)幾個「命運交錯」的鏡頭出現時,很難不讓人想起已故的電影大師奇士勞斯基的作品,那幾個鏡頭暗示著命運、宿命的無奈與感傷,流露著導演法提阿金(Fatih Akin)對無常的嘆息,這份來自創作者對生命的透視是《天堂邊緣》最引人入勝之處。但是真正把法提阿金推向大師之姿的,卻是來自於導演從自身文化觀察所編寫的劇本,身為土耳其裔的德國導演,法提阿金以「移民/出境/入境」為故事的主軸,透過三個家庭、六個角色,把人生際遇與世界的脈動巧妙的連結。導演收起前作《愛無止盡》(Head On)的狂暴,改以溫暖的筆觸,溢滿的敦厚替影片延伸出無窮的動人力量,儘管《天堂邊緣》帶著悲劇的色彩,卻有著無窮的希望…

宏觀視野人性觀察
近年來,德國電影作者對社會現狀的觀察與歷史的內醒有著深刻而敏銳的見解,從自身的歷史與社會現狀所發展出的劇本,看似與日耳曼民族一樣理性與嚴謹的故事,但卻是賦予影像濃烈的厚度與溫度,像是以歷史為背景的《何處是我家》、《再見列寧》、《帝國毀滅》、《竊聽風暴》;或是關照社會議題的,如《替天行盜》、《曙光乍洩》等等,而土裔德籍的法提阿金也以他的身分背景,揉合對社會的觀察,提供觀眾另一種人文的視野。《愛無止盡》刻畫土耳其第二代移民對身份的徬徨與對土地的認同,片中土裔的德國女孩的「成長」是帶著毀滅的絕望,那份找不到出口的氛圍切切實實的震撼了我們。而紀錄片《戀戀伊斯坦堡》記錄了土耳其音樂的傳統、文化的特徵以及來自土地的熱情,《戀戀伊斯坦堡》是他對「故鄉」熱愛與思念的一個回應。

或許是經過《戀戀伊斯坦堡》音樂的柔情洗禮,法提阿金新作《天堂邊緣》褪去《愛無止盡》那樣的激烈,全片仍以阿金一貫的「文化認同」為中心,貫穿政治、宗教、親情、社會與自我價值等核心議題,激盪著德土兩國人民的靈魂。《天堂邊緣》是以一樁性交易揭開故事的序幕,第一段故事「葉塔之死」碰觸了回教的禁忌、土裔德籍父子對身份的認同;而第二段故事「洛蝶之死」則以控訴全球化與歐盟對土耳其的踐踏,透視了土耳其當代的社會、經濟現狀與人權問題,而片中德國母女與土耳其女子艾坦激起的火花,挖掘出生命價值的意義…。片中三組關係(土裔德籍的父子、德國女母以及土耳其母女)、六個人物環環相扣,原本毫無交集的靈魂,卻因為生命的逝去,跨越了國界,彼此糾纏在一起。兩具棺木的出境與入境,讓角色重新洗牌,也讓故事終點有了新的意義。

站在奇士勞斯基的肩膀上
《天堂邊緣》從寫實的鏡頭下,法提阿金把主角的命運寫進了當前社會議題裡,而「愛」則成為最後的救贖。在電影裡,政治、宗教、經濟、國家、全球化,乃至於家庭、親情、愛情,羅織出一張無形與有形的網,片中的每個角色似乎都逃離不出其中的牽制,即便奮力的反抗,希望逃離所有的牽絆,但是生命中總會失去些什麼(卻也得到些什麼)!觀看《天堂邊緣》時,腦海不斷的想起波蘭大師奇士勞斯基的《十誡》與《紅藍白系列》,或許是那幾個命運交錯的鏡頭,或許是法提阿金在本片的宿命命題,都與這位前輩的經典相互連結。

奇老的《十誡》與《紅藍白》系列替每個角色鋪寫出命運的步伐,他們無法逃脫上帝的眼睛,但是屬於自己的自由意志替每個角色找尋自己的出口,而《天堂邊緣》也是如此。只是《天堂邊緣》沒有濫用「命運交錯」的概念,它也不像《火線交錯》那樣刻意且工整把呈現角色的命運,這部電影比較像是以不同的視角,相互的對望來觀看每個角色的經歷,如《公主與戰士》(或譯《公主與俠客》)、《極地戀人》、《馬奎斯的三個葬禮》等「圓圈」敘事手法,劇終讓角色串聯在一起。

法提阿金集結了大師的慧詰,穿透人性與宿命命題,卻也帶著人道關懷讓電影有著更豐富的層次,而來自他的移民身分與對當下社會的觀察,讓他的「命題」有了更豐富的開發,看似只有兩個小時的作品,卻替觀眾捕捉人性的微妙時刻。透過電影中的六個人物,對比失根/尋根、失去/擁有、愛情/親情、宗教/政治、偶然/宿命…,最後讓德國的母親(基督徒)與土裔德籍的大學教授(回教徒)的對話,其中引用聖經和可蘭經皆有記載的「亞伯拉罕獻祭」,傳達寬容、諒解的力量,並轉換成一股動人的希望,這席對話把帶著感傷的結尾,將電影推向更完美的層次,而那份溫暖的力量宛如意含深遠的救贖,替角色找到生命的能量。

《天堂邊緣》自去年坎城放映以來,受到極大的好評,最後只有得到最佳劇本,這樣的結果實在有點低估它的成績(當然最可憐的不是法提阿金,而是柯恩兄弟的《險路勿近》),坎城沒有受到應有的注意就算了,今年還被奧斯卡最佳外片嚴重忽略,連提名都沒有!《天堂邊緣》格局深遂、劇本言之有物、表演更是無懈可擊(),可說是今年最具資格的奧斯卡最佳外片,只是法提阿金的運氣實在不佳!只是個人卻認為,《天堂邊緣》是繼《贖罪》、《險路勿近》、《潛水鐘與蝴蝶》等片後,今年最好看的電影,而《天堂邊緣》的完美出擊,也成就了法提阿金的大師之名,之前在《愛無止盡》、《戀戀伊斯坦堡》對法提阿金的喜愛,可算是沒有白費啊!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出處:http://blog.udn.com/suchin0921  

 


看到《雜貨店老闆的兒子》電影片名時,不禁心想:這個兒子是多麼特別嗎?他又有多麼異於常人的際遇嗎?不然怎會以一個如此親切的人物做為電影的主題呢?可是卻又有另一番的感受,好像身邊就有雜貨店老闆兒子的朋友,覺得既熟悉又好玩,也許一個小小人物的人生裡,就有足以感動全世界的故事。

為什麼是雜貨店「老闆」的兒子,而不是雜貨店「老闆娘」的兒子,難道他是老闆的兒子,而不是老闆娘的兒子?當然不是囉!他既是老闆的兒子,也是老闆娘的兒子,只是這位爸爸與這個兒子,就是互看不順眼,就是有他們特殊的感情,就是有讓人於我心有戚戚焉的故事。所以《雜貨店老闆的兒子》片名就讓人覺得窩心。

安端(尼可拉斯卡札列飾)是雜貨店老闆的兒子,因為老爸健康狀況不佳,離開了都市,暫時搬回普羅旺斯山區的家,幫忙媽媽照顧雜貨店的生意。大城市人口愈來愈多,而在鄉下、海邊或山上居住的人卻愈來愈少。大多數的人會離開小孩時生活的地方而前往大都市,都是為了討生活,不過也有人只是迷失於城市的花花世界,而忘卻了家鄉的美麗與愛。

而安端抛棄過慣了的都市生活回到山區的家中幫忙,他心甘情願嗎?為了媽媽得忍受爸爸的冷言冷語,還得承受生活在這裡異樣的眼光,似乎所有的人只等著看笑話而已。

ㄚ今也是離開了鄉下老家而到台北討生活的人,有人問過ㄚ今:「如果有機會你是否會考慮回老家生活呢?」「目前在老家最多只能待七天左右吧!」已習慣了台北的生活步調,已習慣了台北的精彩豐富,很能體會安端不得不回老家的那份不安與不甘。

何以說「不安」呢?有人說「家是永遠的避風港」,應是最平穩的地方了,不安之心何以油然而生呢?是害怕吧!是熟悉得讓人害怕吧!當安端看到他以前的房間依然如故時,害怕家人的愛綁他一輩子;當他看到左鄰右舍那些叔叔、伯伯、爺爺、奶奶的眼光是既熟乎又陌生時,害怕哪一天自己也加入他們的行列;更害怕自己被鄰居們批叛、懷疑的眼光灼傷及犀利的言語淹沒;其實,最害怕的是得不到家人的愛及肯定,得到的只是一堆的抱怨及責備。

安端回到家鄉後最主要的工作是開著雜貨店的店舖車,巡回山區裡的每一個小村落,販賣著各式各樣的雜貨。

哈!ㄚ今也有在店舖車買東西的經驗哦!那是一個很甜蜜的回憶。外婆的家是在更鄉下的地方,小時候常常到外婆家玩耍,一住總是好幾天的時間。在那時候鄉下小村,哪有什麼雜貨店,只有所謂的「店仔」,但「店仔」距離每戶人家都好遠好遠,而且販售的東西也不多,所以各式各樣的店舖車就應運而生了。

那時候的流動店舖車四個輪子的反而少見,二個輪子的倒是不少,有鐵馬,也有摩托車,更有手推車,他們的共通點是都有一副好嗓子、大嗓門,所賣的東西也是各有所長,幾乎沒有如片中的像是一間小雜貨店的多樣性,而是分門別類,賣蔬菜的、賣豬肉的……,而我們小朋友最高興的是期待賣冰棒、冰淇淋及玩具伯伯的來臨,外公、外婆總是拗不過孫子渴望的眼神,我們的手上拿的不是零食、冰品,就是玩具囉!

開著店舖車深入山區各小村落的安端,起初並不是做生意的料,臉上掛的是一副「衰尾道人」的臉孔,而他的態度直讓人想賞他一拳,心不甘情不願的應付著那些「老」主顧,如此的心態想當然耳生意是冷冷清清,而隨之傳至媽媽耳中的客訴抱怨更是「一拖拉庫」,在鄉下非常有人情味的地方,好事是鮮少人知,壞事總是傳千里,而且傳得特別快哦!媽媽生氣了嗎?不,她相信安端是行的,他是有能力把這雜貨店照顧得穩穩當當的,倒是安端對自己是沒有信心,更一度有了退縮放棄的念頭。

一樣從都市來到普羅旺斯山區安端家中的一位女性朋友,看著安端的窘境,陪他跑遍了山區,更將原本純白單純的店舖車二人聯手畫成了色彩繽紛的車子,想盡辦法幫忙安端囉!哈!這就對了,多了一個女孩子,多了笑容、笑聲,冷冰冰的店輔車頓時溫暖了起來,而安端那酷酷的面容,終於軟化了下來,不再直來直往的嗆著「老」主顧。在一趟又一趟的奔馳中,縱使沒有她的陪伴,也捉到了訣竅。

普羅旺斯山區與台灣鄉村地區似乎有著同樣的問題,就是人口外移的情形很嚴重,年輕人似乎都不見了,好像只適合養老囉!ㄚ今的外公、外婆去世後,三合院的外婆家已無人住,而且左右鄰居的婆婆、伯伯也都升天了後,那裡也幾乎都空盪盪的一片,已不知現在是不是還有流動店舖車穿梭在小徑裡了,但「店仔」好像也不見了,大部分的人都到鎮上的超市或量販店採買生活用品了。而安端所居住的山區又是什麼樣的光景呢?

片中有一位老伯伯,自從老伴往生後,獨自一個人居住,行動並不是那麼靈敏,記憶力也退化了許多,讓人不禁擔心他可能得了老人癡呆症。店舖車來到了伯伯的家,安端給老了伯伯需要的東西,問老伯伯要錢時,他拿出了四個雞蛋,安端當場傻住了,但是老伯伯表示:他以前都是如此啊!此時的安端的反應如何呢?

繁華的都市裡的人,生活步調快,來匆匆去匆匆,對任何事多半是冷眼旁觀,總把熱熱的心埋藏在深處。那麼安端是會毫無感情的不予通容嗎?畢竟他是來自於此山中,畢竟他身上仍流著爸爸的熱血,起初雖是冷冷以對,但對家鄉的心與情,慢慢的貫流在全身,他不僅接受了每次交易的雞蛋,更幫老伯伯修好了雞寮的窗戶,更成了他的好朋友。當然,他不僅僅成了這位老伯伯的好幫手,也取代了爸爸成了這山頭裡的風雲人物。

對爸爸,安端有氣;對媽媽,安端不捨。但你能說安端就不愛爸爸了嗎?這對父子彼此之間之所以會走至如的地步,最大問題是在於二個人都「愛在心裡口難開」吧!一次的小事件,二次的小誤解……,總是不斷出現的問題,更總是惡臉相向,只要一出口便無好話,安端能不逃離這個家嗎?爸爸能不對安端失去信心嗎?其實,父子之間哪來的仇恨,有的只是愛面子的人及ㄍㄧㄥ住的心而已。你看:當他們兩人都放下身段,當他們都適時表現出愛時,所有的怨懟都化為烏有了,來自於家人的愛還是最最踏實的。

如果現在你問ㄚ今:「願意回老家發展嗎?」事實上,ㄚ今目前並沒有答案,也不曉得自己有沒有如安端的勇氣與信心。不同的時間總有不同的人生規畫,也許有那麼一天,老家就是ㄚ今的歸屬囉!不過,不管以前怎樣、現在如何、未來又是什麼,最重要的是仍要珍惜家人的每一分愛,並毫無所求的付出自己的心,讓親愛的家人都圓圓滿滿、快快樂樂。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出處:http://blog.udn.com/suchin0921  

 


《美人心機》描寫的當然是美人的故事,是英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女人。看過《伊莉莎白》及《伊莉莎白:輝煌年代》嗎?而《美人心機》就是伊莉莎白女王上一代的故事,也許這是野史,或可說是秘史,所以就更具戲劇性及可看性了。

「這是一個極盡奢華的年代,也是一個權力專橫的年代,更是一個愛慾交織的年代!」

宮廷貴族裡的利欲薰心、勾心鬥角,讓我們看到了無所不用其極野心滿滿的年代。看罷,只能暗自感慨:權力與慾望真能腐蝕人心至此地步!

安與瑪莉原本是二個感情很好的姊妹,姊姊安(娜塔莉波曼飾)聰明美麗,妹妹瑪莉(史嘉蕾喬韓森飾)純真善良。善良的人總是較容易覓得如意郎君,因此瑪莉在大家的見證下出閣了。仍待字閨中的安心裡的感受如何呢?理所當然的,她該為妹妹高興,她該祝福妹妹,但是她嫉妒嗎?她心裡不舒服嗎?也許我們都想太多了。

這對姊妹的家族是一有名望的貴族,皇后流產後,父親和舅舅安排了國王亨利八世(艾瑞克巴納飾)來家裡散心、度假。如果他們只是單純為了讓國王快樂而安排這次的旅程就罷了,可是事實並不是如此,他們居心叵測啊!

事前告訴安:她有一重大使命,得完成誘惑國王的任務,得讓國王愛上安。但是月下老人點錯了鴛鴦譜,在一次意外發生後,陰錯陽差的讓國王注意到了瑪莉,國王更拜倒在瑪莉的溫柔與善良的石榴裙下。如果你是瑪莉的家人,縱使是國王,會允許有如是的感情發生嗎?瑪莉可是有夫之婦啊!她的丈夫又作何感想呢?難道權力、地位勝於一切嗎?瑪莉該丟棄丈夫的愛,接受國王的求愛嗎?唉!他是一國之君,是一個有至高權力的人,如何能違逆國王呢?!

這段點錯鴛鴦譜、陰錯陽差的緣分,為安與瑪莉種下了難以磨滅的心結。安,聰明但善妒又具野心、心機;瑪莉,善良但卻只相信愛。沒錯,所謂的「愛」卻是一把最傷人的劍,這把劍傷了二人的姊妹情,更傷了自己的心,其實受傷最重的是自己啊!

瑪莉為了對國王的愛,奮不顧身的撲向亨利八世的懷抱,更如家族所願的生下了兒子,但這過程卻是那麼的不堪。既然國王可以輕而易舉的背叛了皇后,難道他不會輕易的離棄了瑪莉了嗎?也許始作俑者是她的舅舅與爸爸那無止境的虛榮與野心吧!已被放逐到國外的安,這會兒又被召回來了,而任務仍是色誘亨利八世囉!

唉!這是什麼樣的家族啊!犧牲了瑪莉終身的幸福就夠了,竟然又想把安的一輩子陪葬下去。如果是一般的女孩子會甘於被如此的玩弄嗎?也許就離家出走,也許就抛棄了貴族的身分,也許就離群索居了。但是,安與瑪莉從小生於斯,長於斯,看慣了宮廷裡人人的心懷鬼胎,享受慣了貴族生活的奢華,忠誠與貞節對他們來說只是「無物」,權力與地位才是最重要的,而瑪莉與安只是家族攀龍附鳳的玩物而已,但可悲的是她們竟甘之如飴。

是英雄難過美人關嗎?是安的心機極盡玩弄國王那「脆弱」的心靈嗎?這裡用「脆弱」來形容亨利八世真是太抬舉他了,也許他本性就如此,而「脆弱」二個字並不能當作他愛偷吃、好色的藉口,只是一個國王的權力大如山、深如海,竟可被安耍弄至此地步,實在是匪夷所思,說他是尊重女性,倒不如說他是白癡加無能再加無知。這是野史、更是秘史,是真?是假?歷史上的功過,就留待各位去探討了。

亨利八世終於抱得美人歸,安也得償所願的成了皇后,更為國王生了一個女兒,而這個女兒就是伊莉莎白女王囉!

故事至此並未結束,亨利八世與安皇后並不是從此過著幸福快樂日子。只能說「狗改不了吃屎」、「牛牽到北京還是牛」,亨利八世仍是喜新厭舊,仍周旋於眾多美女之間,安仍是費盡心機的想將國王束縛住、綁在自己身邊,但不是真愛而所得來的幸福卻是那麼短暫,最後下場竟是慘不忍睹。

有人以為「女人不要為難女人」,但這「女人不要為難女人」的背後不都是男人惹的禍。如果不是男人的花心,難道其他的女人有見縫插針的機會嗎?更有人以為「最毒婦人心」,如果不是男人的默許,是「毒」不到任何人、任何地方的。

有條件的愛,往往是得不到幸福的。唯有無私的愛,才能無怨又無悔,才是幸福的泉源!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出處: http://blog.udn.com/suchin0921


羅曼史是許多人在求學時期必修的學分,那時寧可餓肚子也要把零用錢拿去出租店租羅曼史集,更誇張的是上課不聽課而把羅曼史放在底下偷偷看的情形還時而有之,因此熬夜躺在床上看羅曼史更不遑多論了。《逐愛天堂》是改編自英國小說家伊莉莎白泰勒暢銷羅曼史【天使的愛戀】,因此可以想見的是又是愛恨情愁非常強烈的故事囉!

安琪戴維洛家裡開著小雜貨店,爸爸早已過世,與媽媽二人相依維命。由於她愛看書、愛幻想,總在現實的生活中尋找浪漫夢幻的樂趣。有一天老師出了「我的家」的作文題目,當安琪在全班面前朗誦到一半時,老師制止了,表示她這篇文章得了零分,難道是文不對題嗎?還是老師故意刁難?

老師問安琪:「你很愛看書嗎?這又是從哪本書抄襲得來的呢?」

安琪回答:「我從不看書……」

你相信安琪從不看書的嗎?

愛看小說的人,除了常會一頭栽入小說的世界中,有時更會把自己當作主角,編織一些故事,而大部分的人都只做白日夢而已,而安琪卻付諸行動了,把她幻想中的情節一字一字的寫下來。其實她最大的夢想卻是成為一個偉大的作家。

一個一個文字堆積而成的故事,總得出書才會廣為流傳,才可能成為家戶喻曉的人物,所以這得經歷投稿、退稿……等待的煎熬痛苦的過程。不過片中並沒有交待安琪投了多少次稿,更沒有看到她收到退稿時難過的神情,只是有天收到了出版商來信:希望安琪到倫敦一趟,商討出書的細情。

安琪生平第一次來到了繁華的倫敦,也見到了出版商(山姆尼爾飾)。出版商驚訝於安琪年紀輕輕,竟能把那愛戀的情慾情節描寫得如此入木三分。

「你戀愛過嗎?」
「我沒談過戀愛!」
「那麼你看很多書了?」
「我從不看書!」

又一個「我從不看書」,可見安琪自尊心是多麼強烈!可見安琪是多麼好勝!愛看書何罪之有!如果不是有那麼多的文學書籍的薰陶,怎會有如此感人肺腑的文字功力呢?!

在安琪與出版商一來一往的討論中,安琪堅持一字不改,而出版商竟也拗不過安琪的堅持,出版了安琪的書。安琪這匹千里馬終於遇到了這位出版商伯樂,文泉洶湧的安琪如洪水氾濫般的堆疊出了數也數不盡的文稿,而出版商也一本一本的出版了安琪的書,羅曼史小說讓安琪一夕成名,並賺進了大筆大筆的鈔票,也成了人人均能朗朗上口的知名人物。

「由簡入奢易」,看看此時的安琪,以前的純樸帶點堅毅性格的安琪不見了,而擠身於上流社會的她,穿著華麗,盡日流轉於奢華富麗的派對中,終日浸淫於人們虛偽的讚美聲中,好似自己就是書中的女主角一樣。

在一次派對中安琪認識了一位超級紛絲諾拉,以及諾拉的弟弟伊士麥,而這姊弟倆竟是影響安琪往後生活最重要的人。那麼到底是諾拉重要呢?還是伊士麥攫獲安琪的心?

原本只是住的是某一鄉下的小雜貨店的家,但安琪有錢了,錢多的足以去實現小時候的夢想,她買下了夢寐以求的大房子「天堂」。我們所看的羅曼史集裡的情節不是有個富有得不得了的男主角,不然就是有個過著極盡奢華生活的女主角,再搭配上單純懂人的女主角或是窮途潦倒的男主角,而身份懸殊的男女兩人也在巧妙的安排下激起了強烈的愛的火花。而安琪就是那位多金、富裕的女人,而伊士麥就是那位才華洋溢、狂放不羈、憤世嫉俗但卻負債累累的男主角囉!

一見鍾情?一廂情願?別有所圖?還是將自己置身於編織中的浪漫愛情故事中呢?而那好似天雷勾動地火般的愛情竟然發生了。

「你願意娶我嗎?」在一陣大雨裡,是安琪求婚的。

是的,他們結婚!是的,他們住到「天堂」裡了!是的,安琪送了伊士麥一間光亮又寬大的工作室。但他們從此就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嗎?

安琪是個控制慾很強的人,而伊士麥又是自由慣了的人,但她有錢,而他兩袖風,一個不自覺的高高在上,一個不自覺的自卑逢迎,這種生活總讓人覺得虛偽又暗潮洶湧。

他們的生活歷經甜蜜歡愉、口角、分離,伊士麥從軍、受傷斷腿回來,他已不是從前的他了。唉!一陣尖叫聲,打破了羅曼史總是Happy endind的結局,安琪崩潰了。

一直沒有談到諾拉,現在就談談諾拉囉!

為了拉攏伊士麥,安琪讓諾拉走進了她的生活。諾拉照顧安琪的生活起居、打理文稿甚至安排出版事宜,更是安琪談心出氣的對象,但是諾拉心甘情願。看到鏡頭出現了諾拉幫全裸的安琪按摩的畫面,ㄚ今不禁懷疑:諾拉對安琪的感情難道只是朋友嗎?難道只是純粹粉絲的愛戀嗎?難道只是如同姊妹間的情感而已嗎?難道只是安琪習慣性的依賴罷了?也許是另一種的愛情吧?也許是女女間的情愛吧?

其實自始至終總覺得諾拉是個傻女人,安琪對她呼之即來、揮之即去,有時棄如敝屣,有時又似乎是珍愛至極。但看到的諾拉總是無怨無悔,而安琪卻常常冷漠忽視。你覺得諾拉值得嗎?

只要談到愛,再去談值不值得,ㄚ今以為那就不是愛。愛一個人,是不求回報,是無法衡量價值的,如同安琪對伊士麥強烈又自私的愛,而諾拉對安琪的愛更是無私奉獻。而伊士麥難道不愛安琪嗎?也許安琪如烈火般的愛,把伊士麥燃燒得無法承受,雖然愛,但這份愛已被這把火燃燒殆盡了。

觀賞《逐愛天堂》時,有時會有時間錯置的感覺,為什麼呢?有時會以為看的是《魂斷藍橋》那時代的電影,有些早期電影的拍攝手法,但當自己陷入時間流裡時,卻又發現現代的技巧。也許有人會以為那早期的方法破綻百出,一看就知是假的,但ㄚ今以為這是導演的用心,一方面讓觀眾陷入仿如隔世的感覺,一方面又讓人在時間流裡跟著劇情一起築夢、逐愛,現代與古老手法穿插得真讓人讚嘆,真不愧是導過《八美圖》與《池畔謀殺案》的法國名導演佛杭蘇瓦歐容的作品。

當愛在身邊時,要珍惜;當愛離去時,亦不可自暴自棄。

當心中有愛時,愛自來會來臨!希望大家生活中都有滿滿的愛~~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出處: http://blog.udn.com/suchin0921


看了很多電影,但大部分都不是台灣電影,如果好不容易有來自於台灣本土的電影,總是害怕多於興奮。害怕看到的是不知所云、手法拙劣或充滿意識型態,但是台灣是有許多才華洋溢的電影工作者,偶爾會有讓人耳目一新,甚至心動又感動的作品出現,所以總不能因為害怕就不去接觸。而當初決定去看《流浪神狗人》時,心裡仍忐忑不安、上上下下,但看了之後,卻是眼眶含著淚水,臉上帶著微笑,慢慢的走出電影院。

《流浪神狗人》述說的是生活在台灣小人物的故事,有生活不餘匱乏的夫妻,有生活在山上的原住民夫婦,更有不知天高地厚的一對援交妹,還有一位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離家少年,而最重要的主人翁就是那位流浪神狗人囉!幾個看似生活永遠不可能有交集的人,幾條故事如同平行線般的往前走,而《流浪神狗人》總不會就任由故事就這麼天馬行空各自的發展下去吧!世界之所以可愛,人間之所以有情,就只因為一個小小的事故,竟把這幾個人交會在一起,真是奇妙的緣份!

生活在現在社會的人,真是苦啊!工作的壓力、婆媳問題、小孩教養問題、花花世界的誘惑、工作與家庭間無奈與矛盾
……,卻時時刻刻困擾著各式各樣的人。也許有人說「生在福中不知福」,更有人認為「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一切想通想開了,很多的問題都可迎刃而解,更可快活過日子,何苦庸人自擾!

手部模特兒青青(蘇慧倫飾)和建築師阿雄(張翰飾)共組了一個人羨人愛的家庭,看看他們家裡的擺飾與裝潢,對於升斗小民的我們而言,卻只能在電影院裡流口水而已,況且在得知那個不起眼的佛雕像竟價值一百萬元時,只能暗自竊想「如果換成現金給我,那該多好」,哈!ㄚ今又在作白日夢了。

但光鮮的生活背後,卻有著二張撲克臉般的面容,愛的歡愉、生活的樂趣似乎都蕩然無存。為什麼呢?是產後憂鬱嗎?是工作與家庭的不能兼顧嗎?還是婚姻生活的窒息感呢?生活是許許多多的小環節組合而成的,假使連結這些小環節的某一個接合點凸槌了,連鎖效應的結果是一個一個的環節都岌岌可危,終有一天是會崩解的。而那一個小小的事故就是修補那凸槌接合點的契機囉!

當看到鏡頭出現了一堆的鋁箔包,而地上坐了一個胖胖的婦人似乎正在整理著這些垃圾時,恍惚帶領觀眾進入了垃圾回收場,但所謂的垃圾好像少了點,應該不是回收場。再仔細一看,這位婦人手上拿著剪刀,剪著一個一個鋁箔包的一角,再將這些「一角」小心翼翼的收集起來裝進塑膠袋裡。

想到了她在做什麼嗎?嗯!是的,她去撿拾很多很多被丟棄的鋁箔包,但不是任何鋁箔包都收集哦,而是有舉辦抽獎活動的鋁箔包。只為了積少成多,只為了增加中獎機會,應該可以稱做「抽獎達人」了,想必家裡一定堆了不少抽中的獎品,想必她撿拾的不見得都是鋁箔包,但是何等人會為了中獎而到各垃圾桶翻找那些被丟棄的空罐、空瓶或空盒子呢?

是生活的悲哀?還是貪小便宜呢?或只是為了享受中奬那種意外的喜悅呢?

這位婦人有位酗酒的老公必勇(不浪.尤幹飾),而他們是生活於山上的原住民。ㄚ今的表舅以前是從事建築業,所雇用的工人裡有不少是原住民,但表舅常常感慨:當他們領完薪水時,總是幾天不見人影,喝酒去了,喝茫了!也不需要什麼高貴的名酒,只要是「搖頭仔」,就是米酒,他們就滿足了。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原住民都有酗酒的習慣,但卻常常給人如是的印象。

必勇當然知道喝酒不好,也付出了代價,雖然酒精蟲一直迴游在全身的細胞裡,但總得為自己、為家人著想,他有了信仰並極力擺脫酒精蟲的困擾,這就是「愛」的力量的偉大吧!

這個原住民家庭與建築師夫妻有著很大很大的不同,一個代表著高尚富足的社會,一個則是處於生活大不易的弱勢社會,生活條件不同,知識水準不一樣,當然所承受的壓力及困擾也大大的不同。但是,有錢,就好、就快樂、就能隨心所欲嗎?沒錢,就苦、就悲哀、就萬事不能嗎?也許這個「神狗人」可以給大家一點啟示吧!


牛角(高捷飾)是斷了一條腿的殘障人士,他裝著義肢,走路一跛一跛的,行動並不如一般人的靈活,最特別的是開著一輛滿載大大小小神佛雕像的卡車,只要是看到這輛卡車,大部分人都會行注目禮的。

當牛角踩著不太靈光的步伐,爬上一個一個高低不一的大石頭,再涉過潺潺的小溪流時,他自言自語:「祢在要說清楚啊!這個地方很難找吔!」

牛角找的是什麼呢?是被丟棄的神像,那麼他又如何得知何處有被丟棄的神像呢?

ㄚ今以前有位同事,他平常跟一般人一樣正常上下班,但是下班後的他則是神的代言人,而且是服務性質的,並不收任何費用,是怎樣的姻緣際會讓他能心甘情願服伺那尊神呢?據他說,在他當兵時,有一天有尊神來到夢中,要他到海邊找祂。起初同事並不以為意,但是這神幾乎天天來報到,而且同事也常有小意外發生。直到終於受不了,來到了那海邊,而那尊神像真的就在那兒,當下同事竟也起乩了起來。

牛角收容了無數的神,也處處餵養流浪犬,而在到處跑攤參與各地廟會時,注意到了一個常坐霸王車的少年阿仙(張洋洋飾),當然心中處處有愛的他,不忍阿仙如此遭蹋自己的生命,收容了這位流浪兒。

說了許多人的故事,說了很多看似完全不搭嘎的情節,但這許許多多的人竟在台灣東部某山區的公路上相遇了。一個小小的爭吵,一個哀怨的抱怨,一個愛的談話,最重要的是那突如其來竄出的一隻流浪狗,一陣的緊急煞車聲,就在農曆七月鬼門即將開啟之際,「砰」的一聲,車禍了,所有的車子均陷在這條公路上。這些人的緣份就繫於這場灑滿了滿地的水蜜桃的車禍上,而後他們的命運又會如何發展呢?

《流浪神狗人》是小人物的心聲,是生活的怒吼,是懺悔、是寬恕、是愛的故事。生活充滿了很多矛盾與無奈,但也因有很多的愛,讓我們甘願去承受。「得」與「捨」、「收」與「放」之間如何拿揑,就在一念之間而已。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