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1937】上映以來廣受各界好評,不但獲得金馬影展最受觀眾票選喜愛的前十大電影,也獲得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年度最佳紀錄電影之一,票房上也開出紅盤,許多觀眾紛紛打到電影公司抗議為何只有在台北上映,讓電影公司也很傷腦筋。終於,台中市政府將在本週六12月15日於圓滿劇場舉辦大型電影放映會,無法到台北看【被遺忘的1937】的觀眾終於可以在台中看到這部別具意義的好電影。
台中市市長胡志強先生當初得知要在台上映【被遺忘的1937】時,曾表示,如此具有歷史教育意義的好電影不該被埋沒,更希望能透過這部電影讓年輕人了解歷史的真相、南京大屠殺的深遠影響以及人類面對戰爭時所呈現的道德勇氣。但是電影拷貝數量有限,只有台北兩家戲院上映,因此胡市長希望透過自己的力量,在台中市舉辦這場大型免費電影欣賞活動,讓更多觀眾都能欣賞到【被遺忘的1937】。除了本片之外,現場並將放映麻吉哥哥黃立成以南京大屠殺為主題所作的rap新曲「1937」MV,以及【被遺忘的1937】導演專訪,讓觀眾深度瞭解本片拍攝過程。
【被遺忘的1937】是由前美國線上(AOL)副總裁泰德李昂西斯(Ted Leonsis)出資拍攝,他在無意間看到華裔女作家張純如的訃文,於是找來她所撰寫的【被遺忘的大屠殺】閱讀,對書中提及南京大屠殺所造成的悲劇感到憤慨,驚訝於這麼大的歷史事件在國際間卻鮮為人知,所以毅然決定不顧一切地要將這歷史事件拍成電影。不論你是已經看過【被遺忘的1937】的觀眾、或是還沒看過的,都非常歡迎在本週六12月15日下午6點半到台中市圓滿劇場欣賞電影,活動由台中市政府主辦免費放映。詳細活動資訊可洽台中市政府新聞處或雷公電影公司。
【被遺忘的1937】台中大型免費放映會
時間:96年12月15日(六)18:30
地點:台中市圓滿戶外劇場(文心路一段與向上路二段交叉口)
- Dec 13 Thu 2007 11:30
【被遺忘的1937】台中大型免費放映 本週六號召萬人齊聚
- Dec 13 Thu 2007 11:28
放洋班一周影評 : 威爾史密斯成為傳奇;女王、蠻王搶鋒頭 (檔期:2007-12-12 ~ 12-14)
【黃金羅盤】上週末在全球23個同步首映的國家皆拿下了票房冠軍,聲勢銳不可擋,但本週將面臨威爾史密斯【我是傳奇】的強力威脅,本片在亞洲幾個國家包含日、韓、香港、台灣等地都與全美同步上映,也是電影公司極力看好問鼎年底票房冠軍的科幻驚悚鉅片。
【我是傳奇】改編自奇幻恐怖小說家”理察麥特森”五零年代出品的經典小說,這次是第三度搬上大螢幕,之前的改編版本分別是1964 年的The Last Man on Earth ,以及1971 年的 The Omega Man 。作家”理察麥特森”是現代科幻恐怖類型電影的鼻祖,也是影響恐怖大師史蒂芬金創作最深的人,他的作品也一向是改編成電影的熱門題材,像是克里斯多福里維的【似曾相似】、羅賓威廉斯的【美夢成真】、凱文貝肯的【靈異駭客】等都是改編自他膾炙人口的暢銷小說,而【我是傳奇】又是其中的代表作。
【我是傳奇】描述人類遭到病毒感然,世界上僅存最後一個人的故事,這樣的故事背景之後遭到大量電影或電玩的引用,像是【28天毀滅倒數】以及【惡靈古堡】等等,但【我是傳奇】才是正宗的原型作品。本片除了看威爾史密斯力抗成群變種人的襲擊,極具驚悚效果外,滿大的篇幅其實都是在製造“千山我獨行”的孤絕氣氛,例如開著跑車在荒蕪的街上高速飛馳,又或者在軍用噴射機的機翼上打高爾夫球等,威爾史密斯精準的獨角戲演出,令人聯想起【浩劫重生】中的湯姆漢克。
【伊莉莎白:輝煌年代】是1998年入圍奧斯卡七項大獎黑馬的【伊莉莎白】正宗續集,當初開拍時即希望以三部曲方式呈現,因此由原班金獎人馬打造就是最佳品質保證。以「處女女王」聞名於世的伊莉莎白,在本集中卻對克里夫歐文飾演的海盜動了心,只要看過【史密斯先生】的觀眾,恐怕都很難不被克里夫歐文的酷勁打動,在【伊莉莎白:輝煌年代】裡,看內斂的女皇和浪蕩的海盜如何能夠跨越階級鴻溝談起地下戀情,應該算是本片的最大賣點。
除了輝煌年代外,本週另一部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亞馬遜悲歌】,是講基督教傳教士進入亞馬遜原始叢林開化當地土著的故事,在文明接觸的過程中,卻因彼此的語言文化不通而釀成了悲劇。本片對於原始部落的描述,有別於以往的純粹白人觀點,而是融入了當地瓦歐達尼蠻族的生活型態中,來追查為何他們會暴戾殺人如麻的天性。最有意思的是本片尾聲有一段瓦歐達尼族大頭目後來來到美國的紀錄片,相當有意思。
另外本週還有兩部恐怖驚悚作品滿足嗜血影迷的喜好,【奪魂鋸】公司最新作品【惡作劇之刎】,描述一名美國少女來到巴黎拜訪姐姐,卻在搖頭派對裡駭過頭,進入了傳說中的地下墳場之死屍大帝國,體驗驚心動魄的恐怖追殺,但顧名思義結局還有一個驚人的逆轉;B級趣味怪獸片【突變巨獸】號稱是【異形】加上【血肉叢林】的合體版。
最後【陽光劇團影展】,與這次國家劇院【浮生若夢】的演出相互輝映,包含了他們的即興演出、集體創作、排練的紀錄、與阿富汗劇團交流的影片等等,將在光點戲院播出,有在注意藝文活動的人士敬請把握這次機會。
- Dec 13 Thu 2007 09:27
劉德湧影評:影展之後--給台北市文化局長的一封信
原文出處 :(電影信徒的散場筆記)
在放完閉幕片《婚禮之後》後,2007年的台北電影節終於落幕了,感謝影展工作人的辛勞,畢竟辦影展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更何況前幾屆由影評人聞天祥所打下的招牌,更讓後來接手的新單位有了比較的對象,但是這次影展所引發的不平與抗議,卻也是前所未見。
作為一個參加十多年的影展影迷來說,這次的台北電影節看不到執行單位的專業性,總策劃:游惠貞小姐是一位資深的影評人,也辦過多屆金馬、台北等影展,其專業性應該是有一定的程度,她在接受破報的專訪時,說『我跟他們很多都是在金馬獎、紀錄片雙年展、或是之的台北電影節合作過,我做影展會願意花錢,人力也是用最好的,我的團隊沒有一個人沒經驗的,全部都有經驗!』但是「專業」、「經驗」好像沒有被帶進這個影展裡。
首先在售票之前,影迷拿到期待已久的節目手冊時,卻發現節目手冊上居然沒有承辦單位的聯絡電話(在影展官網上則是隱匿在某個地方),這樣讓所以觀眾反應相關的問題與意見,而官方部落格、官網也沒有設置專門的留言區,儘管觀眾可以反映意見,但是絕大多數的抗議之聲都未能獲得重視。
再者,邀來的影片素質教人失望,儘管當中不乏優異的作品,但是絕大多數再看完之後都讓影迷直搖頭。撇開這各關乎個人喜好的問題不談,今年參展的影片與單元規劃較前幾年都有成長,但是由台灣片商所代理發行的影片卻占了20部之多(這已經扣除了台灣電影),其中立意良善的新單元兒童電影單元「電影未成年」中所放映的七部長片裡,有四部是片商的影片;而所公佈的三部「神祕場」都是片商所代理發行的片子,看到這樣的片單我不太確定這到底是替片商台轎,還是替觀眾服務了!?
畢竟,影展的功能是替觀眾引薦觀眾較無法看到佳作,而不是那些即將在台灣上映的影片,局長您說是嗎?此外,這次「青年導演競賽」影片參展的作品,來的導演們也只有四位,這也是之前兩屆從未發生過的狀況,既然這是一場「競賽」,參加競賽的主角們大部分卻缺席了,這不是十分突兀嗎?
而更較影迷無法原諒的是,去年由大陸第六代導演賈樟柯所揚威威尼斯影展的《三峽好人》與紀錄《東》,所放映的拷貝居然是Betacam的版本,這部精采的作品是用HD攝影機所拍攝的,Betacam的版本勢必減損其觀影的感受,如果因為拷貝無法及時邀到台灣,就應該選擇放棄,而不是執意來湊數,這樣的水準不僅是對影片本身、影展單位與影迷都是汙辱!更何況如果觀眾不識Betacam與35mm之差別,是不是有種被欺騙的感覺!
最後,這是影展的放映品質較人難以領教,拷貝調度導致場次調動頻繁,放映品質更是問題層出不窮。而豪華戲院的隔音不佳,每次放映時都傳來嗡嗡嗡的聲音(樓下的戲院放著好萊塢的電影),儘管有影迷在官網抗議,但仍未見改善,這都是拿觀眾的觀影品質在開玩笑,其中豪華戲院還有放映多部默片呢?這把觀眾的權益放哪呢!
我們都知道台北電影節的策展單位並不是常設單位,而是以招標(兩年一次標)來決定,如此以來經驗永遠都在流失,這樣想要辦好一個影展談容易?我們由衷的希望台北市政府能正視此問題。10多年前,我們都是看游惠貞小姐的影評所長大的影迷,對她的領域以及專業都有一定的尊重,但是這次影展我們卻彷彿經歷了一次觀影的災難,「專業」好像只是個宣示。
《婚禮之後》後,台北電影節終於落幕了;那影展之後呢,誰又替觀眾想想呢?我們希望檢討不是唯一的選項,只希望李局長能給觀眾一個說法,因為明年台北電影節就十歲了!
- Dec 13 Thu 2007 08:34
劉德湧影評 : 青春的眼神,青春的微笑-現代的瑪莉皇后《凡爾賽拜金女》
原文出處 :(電影信徒的散場筆記)
十四歲,一個應該還在恣意享受青春的年紀。才十四歲的奧國公主瑪莉安東尼因為政治聯姻而離鄉背井下嫁法國,一七七○年,嫁給了法國皇太子路易十六,純真被迫留在故鄉奧地利,換上了虛假的面具,在充滿政治與性別角力的凡爾賽宮裡武裝起自己……。
曾經拍過《死亡日記》(The Virgin Suicides)、《愛情不用翻譯》(Lost in Translation)美國導演蘇菲亞柯波拉(Sofia Coppola),用鏡頭捕捉了瑪莉皇后的迷失,細膩的筆觸圈住了少女的青春,屬於蘇菲亞柯波拉的瑪莉皇后──《凡爾賽拜金女》(Marie Antoinette),並不是要重現歷史紀錄中的瑪莉安東尼與法國大革命,企圖從女性的角度來重新閱讀瑪麗皇后的內心世界……。
二○○六年五月二十四日,《凡爾賽拜金女》自法國坎城影展首映以來就得到兩極的評價,不滿意該片的影評人多批評蘇菲亞柯波拉並未忠於史實,但盛讚這部片的影人多認為她抓住了女性的心靈,拍出了新觀點。
的確,《凡爾賽拜金女》迴避了許多歷史事件,像是讓瑪莉皇后身敗名裂的「項鍊事件」、法國大革命以及瑪莉皇后登上斷頭臺等真實歷史,影片都隻字未提。
蘇菲亞柯波拉在意的是瑪莉皇后內心的起伏與孤寂,她在宮廷裡被牢牢「看守」的青春年華,關於小女孩的絕望、孤單、寂寥,都是以前「瑪莉皇后」相關電影所忽略的,蘇菲亞.柯波拉拋棄了歷史的座標與人物的位置,對焦她眼中的瑪莉皇后。
《凡爾賽拜金女》以熱鬧搖滾音樂開場 ,第一個鏡頭由飾演瑪莉安東尼的女主角克莉絲汀鄧斯特望著鏡頭,留下一抹微笑的畫面,這個開場揭示導演的主觀手法,也暗示著觀眾會看到不同於過往的瑪莉皇后。
《凡爾賽拜金女》幾乎全在凡爾賽宮實地拍攝,影片拍出了十八世紀法國波旁王朝的奢華,美輪美奐的宮庭、賞心悅目的精緻美食與光彩奪目的華服,更別提那個可以掛上滿滿珠寶的梳高假髮。蘇菲亞柯波拉以極細緻的考究重現了當年瑪莉皇后縱情享樂的年代,這些浮華的宮闈世界,對比了年輕女孩的美麗哀愁。
十四歲的小女孩,變成政治聯姻的祭品,十四歲就要學會宮廷的繁文縟節,還要努力做人替法國王儲留下王位繼承人。這個年紀應該離長大還很遠很遠,婚姻卻埋葬了瑪莉安東尼的青春氣息與微笑,她得學會所有的,然後放棄自己,投入那墮落的深淵、縱情歡樂,這是歷史的謬誤,還是瑪莉安東尼的人格缺陷?!
從《死亡日記》到《凡爾賽拜金女》,身為女導演的蘇菲亞柯波拉都寫盡了女孩的失落與迷失,不同時代、不同性格、不同處境,她們都徘徊在人生的死巷裡希望找到一絲出口。
《凡爾賽拜金女》的瑪莉皇后是一個被眾人窺視的女孩,她更衣、用餐、行房……等等一舉一動都受到注意,其實在看這部電影時,腦海中不時對比著導演蘇菲亞柯波拉在好萊塢的處境,身為影壇大師法蘭西斯.柯波拉之女,她的作品與言行似乎被所有人用放大鏡在檢視,這樣的壓力跟瑪莉安東尼遭似乎遇有些類似,所以蘇菲亞.柯波拉會放棄歷史的角度而以女性的觀點來詮釋瑪莉皇后,並帶著一種憐憫的筆觸,也似乎反映著創作者的心境吧!
《凡爾賽拜金女》並不打算討好全部的觀眾,這部滿載著導演意念的作品,全片幾乎是用英語發音,還鮮少有法國演員參與演出,而配樂更擷取八○年代新浪漫搖滾(The New Romantics)以及十八世紀巴洛克音樂搭襯,還有大量的電子音樂,這樣的音樂組合稱托著華麗視覺饗宴,讓《凡爾賽拜金女》呈現迷離的感官效果與極致的文化衝突。
這些安排勢必會引來非議,歷史題材的電影到底是創作者的創意重要,還是忠於史實重要,的確令人玩味。話說回來,所謂的「史實」到底又有多少可信度呢?撇開歷史詮釋不談,《凡爾賽拜金女》的華麗饗宴絕對需要在大銀幕欣賞,布景、燈光、服飾到美食,都像歷史教材躍上銀幕,光是凡爾賽宮的實景就值回票價。只是我很想知道,導演如果發現她的瑪莉皇后在臺灣居然變成「凡爾賽拜金女」,會有什麼感想?(本文原載於2007年7月號《幼獅文藝》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新細明體; mso-font-kerning: 1.0pt;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TW; mso-bidi-language: AR-SA; mso-bidi-font-size: 10.0pt">)
《凡爾賽拜金女》資訊站
原本在去年11月就傳出輯將上映的《凡爾賽拜金女》,最後由台灣獨立片商買下發行權,原本排定的檔期是在今年8月後來又更動檔期至10月,真是如同瑪莉,皇后的命運一樣多舛,錯過台北電影節中神秘場的觀眾朋友只能繼續等待了,但是希望最後不是只發DVD而已,因為我還想在大銀幕上看一次呢!
- Dec 13 Thu 2007 07:51
劉德湧影評 : 讓記憶與愛情優雅的離去【妳的樣子Away from Her】
原文出處 :(電影信徒的散場筆記)
其實「病痛」從來都不是好拍的電影題材,過與不及的分寸都靠導演在掌控,稍不注意就成為婆婆媽媽的肥皂劇,煽情的【腦海中的橡皮擦】、【手札情緣】;喜劇的【我的失憶女友】;沉溺的【記得我愛你】…這些都是關於阿茲海默症的電影,而且都是愛情電影,有的販賣觀眾的淚水,有的出賣患者的樣貌,廉價地博取觀眾的眼淚與微笑。
2001年的【長路將盡】以綿密的情感將英國作家艾瑞斯梅鐸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經歷與丈夫結識的青春記憶搬上銀幕,青春與歲月交疊出人生的感嘆,節制的情感、精湛的演出讓【長路將盡】成為一部雋永的作品。演而優則導的莎拉波莉(Sarah Polley),不同於理查愛爾的細膩,以詩意詮釋另一段不同於《長路將盡》的阿茲海默電影,她所指導的長篇處女作【妳的樣子Away from Her】成績讓人驚艷與難忘!
【妳的樣子】改編自加拿大作家艾莉絲蒙羅的短篇小說〈The Bear Came Over the Mountain〉,故事描述結縭44年的夫妻如何面對阿茲海默症的襲擊。當阿茲海默症的病情越來越嚴重時,菲歐娜決定住進安養院,但是丈夫葛蘭特卻不願妻子住進毫無生氣的世界裡,也深怕妻子最後將自己給遺忘,但菲歐娜說,「請讓我優雅的離去吧!」
只是住進安養院的一個月後,阿茲海默症侵蝕的不只是菲歐娜的記憶,甚至帶走她的靈魂與四十四年的情感,菲歐娜已經忘記丈夫,而成為另一個男人奧伯利的情人,儘管葛蘭特說「我不會離開我的妻子」,但是菲歐娜卻漸漸走出自己的生命…。
其實【妳的樣子】絕對有資格成為一部超級煽情的芭樂電影,但是莎拉波莉以詩意的筆觸成功的將此題材轉化為一部抒情的詩篇。這位曾與加拿大電影大師艾騰伊格言(他也擔任本片的監製)合作【色情酒店】、【意外的春天】的女演員,學到了幾分伊格言的特有的詩意、細膩與人性描繪。
莎拉波莉從葛蘭特的觀點切入主角的愛情世界,把葛蘭特對妻子捕捉那份對愛情的堅持與對妻子的包容與懷念,透過現實與記憶的交錯烘托出來,關於婚姻的親密、爭執、眷戀都堆積成令人悸動的情感。莎拉波莉並保留了原著小說裡動人的對白,那些富有文學與感性的對話豐沛了影片的靈魂,加上時而出現的記憶切片與菲歐娜迷失的影像,都讓那份已經四十多年的愛更有了魔力。
從演員出身的莎拉波莉似乎深諳來自於演員本身的能量,執導資深演員也未見膽怯,特別善用演員們的肢體、眼神成功的凝結了愛情的力量,加上奧斯卡影后茱莉克莉絲蒂與加拿大資深男星高登馮森用生命所燃燒的精采演出,都豐厚劇本所蘊含的肌理。
【妳的樣子】以清新、誠懇的敘事手法,盡可能的讓技術部門退到幕後,不濫用配樂、剪接與攝影所製造的煽情指數,特別是那些可能催淚的場面都拿捏得宜,反而讓電影更加的真實,僅管電影留在戛然而止的那瞬間仍留給觀眾無窮的韻味。不管是疾病題材還是愛情電影,【妳的樣子】的確真誠又動人,成為【長路將盡】之後另一部動人的小品。
很多新導演都很愛一股腦的將所學的電影技法與技巧放在處女作裡,深怕自己的導演功力不會被看見,而忽略了說故事本身,而【妳的樣子】卻告訴我們說好一個故事是那麼得重要,莎拉波莉精采的示範拍電影的「基本工」,也讓自己成功的從女演員升格成女導演!
只是我很好奇這部在英美媒體都獲得極高評價的作品,來到台北電影節的「青年導演競賽」會不會受到評審諸公們的青睞?如果沒有得獎的話,莎拉波莉應該也能諒解,畢竟她才卸下本屆坎城影展評審的職位,知道原來評審並不好當!但是如果您是一位有品味的觀眾,可別錯過這部好戲啊!
- Dec 13 Thu 2007 02:12
2008年2月22日(週五)晚場起【潛水鐘與蝴蝶 Diving Bell And Butterfuly】:
預告欣賞:
導演:朱利安許納貝Julian Schnabel
製片:凱薩琳甘迺迪Kathleen Kennedy【世界大戰】、【慕尼黑】、【侏儸紀公園3】、【AI人工智慧】。Jon Kilik【亞歷山大帝】、【火線交錯】、【臥底】。
編劇:Jean-Dominique Bauby(原著小說)、Ronald Harwood【戰地情人】、【縱情天后】、【孤雛淚】。
演員:法國凱薩獎影帝 馬修亞瑪希(Mathieu Amalric)【凡爾賽拜金女】、【慕尼黑】。法國凱薩獎影后 瑪麗喬絲克羅傑(Marie-Josee Croze)【慕尼黑】、【謊言與背叛】。
類型:劇情
法國上映日期:2007年5月22日(週五)
台灣上映日期:2008年2月22日(週五)
法國發行公司:Pathé Renn Productions
台灣發行公司:中環集團代理、二十世紀福斯影片公司發行
法國官方網站:http://www.lescaphandre-lefilm.com/
中文官方網站:http://divingbellandthebutterfly.cmcmovie.com
★榮獲2007坎城最佳導演獎!
★法國暢銷小說改編、台灣狂賣30萬本感人鉅作!
劇情簡介:
1995年,尚多明尼克還是法國時尚雜誌Elle的總編輯,才情俊逸,開朗健談,熱愛人生。然而,到了年底,44歲的他突然腦幹中風,全身癱瘓,不能言語,只剩下左眼還有作用。在友人的協助下,靠著眨動左眼,他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寫下這本不同尋常的回憶錄。出書後十天,他去世。但他告訴世人,他被禁錮的靈魂永遠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