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所成立以來,在國內動畫創作及國內外動畫影展上皆有許多口碑作品與優異成績。

此次特地擷選三十三部南藝動畫所學生之佳片新片,包括甫於台灣國際動畫影展榮獲學生動畫金獎的「生珠」、國內外獲獎無數的「下班時間」、「肉蛾天」、「介」、「日日月月」等,及許多首次對外放映的新作。蒐羅各類創作、風格各異特出,讓您一次遍覽音像動畫創作魅力。

烏山頭上.大崎村裡,持續十年動畫光影。現在,從這山頭到你那裡。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動畫所動畫影展。十年佳作,十年風景。

機會難得,期待您的參與光臨。
 
Keep Animating 【奇普愛尼美町】 第一屆南藝動畫所 動畫影展

影展時間︰
96年10月 20日18:30PM~21:30PM
96年10月 21日19:00PM~21:00PM
影展地點︰ 台北誠品書局敦南店B2 視聽室(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 245號 B2)
影展網址:
http://keepanimating.724.tw
聯絡電話︰ 06-6930416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出處 : http://movie.cca.gov.tw/Case/Content.asp?ID=405&Year=2007(台灣電影筆記)



茱麗葉塔瑪西娜:《卡比莉亞之夜》(Nights of Cabiria,1957)


1993年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1920.1.20 - 1993.10.31)領取奧斯卡終身成獎的時候,在典禮上說:「我應該要感謝所有曾和我一起合作過的人,但我無法一一唱名,唯一的例外就是我的妻子兼女演員——茱麗葉塔,謝謝你。但是,求求你別再哭了好嗎?」這時畫面切到觀眾席中正在啜泣的茱麗葉塔瑪西娜(Giulietta Masina,1921.2.22 - 1994.3.23)。這是奧斯卡史上最動人的時刻之一。

費里尼,影史上最具想像力的導演。瑪西娜,傳奇的義大利女演員。兩人相識於1943年,因為瑪西娜擔任費里尼編劇的廣播劇主角,聽到播出之後的費里尼打電話邀請她吃飯。所以,兩人都是先聽到對方聲音,才見到人,而且並非從「電影」開始結緣。他們很快地就陷入熱戀,並於1943年10月30日結婚。

眾所皆知費里尼因為替羅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i)的新寫實主義開山之作《不設防城市》(Rome, Open City,1945)編劇而在電影界正式受到肯定,原在廣播劇、舞台劇演出的瑪西娜也在二次大戰後開始涉足電影演出。瑪西娜第一次以演技獲獎,作品正是費里尼編劇的《沒有同情》(Without Pity,1948),她以本片贏得義大利影評人協會最佳女配角獎。更重要的是本片導演拉圖亞達(Alberto Lattuada)在下部作品《賣藝春秋》(Variety Lights,1950)讓費里尼一塊合導,雖然日後「本片成績究竟誰佔的影響較大?」爭議與討論不斷,但這是費里尼掛名導演的第一部作品,作為他進入導演殿堂的敲門磚,則是無庸置疑的。有趣的是,本片美艷的女主角由拉圖亞達的明星太太卡拉黛普吉歐(Carla Del Poggio)出任,只能扮演「綠葉」的瑪西娜,卻拿下第二座義大利影評人協會最佳女配角獎。

有雙大眼睛但身材瘦小的茱麗葉塔瑪西娜,看來並不容易獲得演出電影主角的機會,她似乎也甘之如飴。例如在費里尼導演的第二部、也是他首部獨立執導的影片《白酋長》(The White Sheik,1952),瑪西娜僅僅客串演出一個叫做卡比莉亞的善良妓女。不過五年後,這個小角色變成一部電影的名字,也就是讓瑪西娜登上坎城影后寶座的《卡比莉亞之夜》(Nights of Cabiria,1957)。

《卡比莉亞之夜》和早幾年推出的《大路》(The Road,1954)可以說是費里尼為瑪西娜量身打造最知名的兩個角色。
 

茱麗葉塔瑪西娜:《大路》(The Road,1954)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出處 : http://movie.cca.gov.tw/Case/Content.asp?ID=402&Year=2007 (台灣電影筆記)


一個美國評論家總結無數對《大路》的好評說:「它是混合了『超現實主義』和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第一等電影,《大路》實在是美和意想的迸射,它足以和所有義大利最好的電影並駕齊驅。」

一開始《大路》就讓觀者眼睛享受豐盛的筵席,它提供一種持續的視覺歡愉。電影最主要的是畫面、一種動的畫面,在這一點上,費里尼是非常卓越的。他拘謹地使用有意義的元素充滿影像,使我們在當時完全迷惑,直到影片結束後好久好久仍然留在心裡,費里尼在他的這部黑白片上創造了傑出的彩色幻象(illusion of color)。

「路」當然是此電影的中心題旨,許多路的鏡頭都顯得很遼闊。赤裸又粗糙的路延伸向無垠。在崎嶇山路上,風從樹隙間吹過,當這輛三輪貨車沿著道路顛簸前行的時候,觀眾首先就被一種廣漠而孤寂的感覺所充塞。最後,這個意念獲得證實,生命就是道路,生命就是旅程。就在此刻,神妙的電影才顯出其效果和力量。費里尼創造出一種心智和情緒上的狀態,他用的是畫面(不是對話),一個動的世界。

另一場偉大的視覺性處理手法,就是影片中同時是翻觔斗者、小丑、音樂家和哲學家的傻子的第一次出現。為了合適他超世俗角色個性的需要,他首次出場時的位置遠高出街頭的群眾(攝影機的俯角強調了高度感),並且為他增添了新的表現細節(這人披了一雙翅膀)。他成了一個天使,一個超自然「非世界」的代表。在擠滿了人群的街上,潔索蜜娜無憂無慮的可愛個性,與粗魯的藏帕諾恰為明顯的對比。
 

《大路》(La Strada/The Road)1954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出處 : http://movie.cca.gov.tw/Case/Content.asp?ID=225&Year=2007 (台灣電影筆記)


‧費里尼導演作品: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出處 : http://movie.cca.gov.tw/Case/Content.asp?ID=404&Year=2007 (台灣電影筆記)


■菲德烈珂‧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1920-1993)


有一段時期,我以為自己永遠不可能成為電影導演;我完全不具備從事這門行業的氣質與天賦,我一向是如此膽怯,無法以絕對權威來表達我的觀點,又常為女演員的魅力所迷醉。

一開始我是以編劇和作者身分參與電影製作,我常被要求寫一些附加的對白,那使我有如投身於全然陌生的環境裡,而當我看到這些女演員們時,我常私下自語:「為什麼一個導演不該為跟隨那些美麗的女人而擱下所有工作?為什麼不讓她們盡情發揮女性魅力?」除非在行使命令的專制上,他具有充份的執著與信心,能像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那樣說:「那兒一定是陸地,讓我們前進吧!」
 

導演這門行業同時也是參雜著戲劇與諧趣的角色,導演本身是這樣一個人物;他可以說兼具涉獵萬相與獨具慧眼的觀察力,好比你雇用一些水手在船上工作,當第五週過後,他們想回家了,這時你自己就必需是一位絕對的專制者、丑角、誘導者同時又是一個執行者。由於不諳舞藝,我從未在舞池上表現成功過,可是當我必須去教導一位演員,甚或是數以百計的演員們跳舞時,我竟能搖身一變成為熟練的芭蕾舞老師,並能得到別人的激賞。
 

費里尼獨自執導的第一部片《白酋長》,1952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出處 : http://movie.cca.gov.tw/Case/Content.asp?ID=403&Year=2007 (台灣電影筆記)


《生活的甜蜜》(1960)的出現可說是費里尼藝術生命中的一次大躍進,在此之前的最近一部作品是由他太太主演的《卡比莉亞之夜》(1957)。《卡》片作風上仍然是寫實主義的,情味溫厚,透過女主角卡比莉亞種種悽慘的遭遇,費里尼指點出人間的冷暖,而結局時仍不斷閃耀著對人間希望的光輝。《卡》片基調上仍是樂觀的,技法上則樸實無華。此後費里尼足足三年沒有拍片(只寫過一個劇本),靜靜地孕育著另外一部作風與《卡》片迥異的影片,也就是後來的《生活的甜蜜》。

 

《生活的甜蜜》The Sweet Life,1960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