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 http://www.wretch.cc/blog/chlove0525&article_id=10255732


有夢,就要保護它,當別人做不到時就會說你也不能,有目標就全力以赴!

這是2007年看的第一部電影,其實劇情非常的簡單,由於是改編真人真事,結局也變的可以預測,但威爾史密斯令人動容的演出,不但不會過於搧情,反而讓人深深的感覺到劇中主角的窮困,以及堅持不放棄的那份信念...。

當初看預告就覺得非常感動~~。

威爾史密斯一改過去喜劇、動作路線,造型也看起來很落魄,他與兒子之間的真情演出,使我觀影過程不斷的感到鼻酸...曾經悽慘到流離失所,甚至帶著兒子住在地鐵站的廁所裡,抱著自己的兒子偷偷的哭泣...也許許多人會就此喪志,但他沒有!

而到了電影的尾聲,更讓我因為主角的成功,而感到高興,最後感動落淚...。「幸福」來自於滿懷的「希望」,當人們做不到時就會說你也不能,只要堅持,幸福就會來臨!

推薦給大家這部值得一看的感人電影!!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活動請上網址: http://truemovie.com/forum/viewtopic.php?t=2421

TRUEMOVIE電影情報入口網


關於23的23個謎思:

1. 地球以23度傾斜地軸自轉。

2. 人類的基因共有23對染色體。

3. 人體血液每23秒循環周身一次。

4. 拉丁文共有23個字母。

5. 歐幾里得幾何學有23個定律。

6. 凱撒大帝被刺23刀身亡。

7. 保護聖杯的聖殿騎士團共有23位長老。

8. 古埃及與蘇美人曆法,均以7月23日為一年之始。

9. 馬雅人相信2012/12/23是世界末日。

10. 2 ÷ 3 = 0.666:聖經中的魔鬼代號。

11. 鐵達尼號沈沒日:1912/4/15,1+9+1+2+4+1+5 = 23。

12. 廣島原子彈於8時15分投下:8+15 = 23。

13.  911事件:2001/9/11(2+1+9+11 = 23)。

14. 1995年美國奧克拉荷馬爆炸案,發生於4月19日(4+19 = 23)。

15. 1996年美國環球航空TWA 800班機空難,共230人罹難。

16. 莎士比亞生於4月23日出生、辭世。

17. 希特勒於1945年4月自殺:1+9+4+5+4 = 23。

18.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和老布希的全名,各有23個英文字母。

19. 「籃球大帝」麥可喬丹的公牛隊戰袍:23號。

20. 中華民國創建者孫中山生日:11月12日(11+12 = 23);逝世於1925/3/12(1+9+2+5+3+1+2 = 23)。

21. 中國古老的姓名筆劃學,23劃屬「威勢沖天、名顯四方」的真命領袖運。

22. 電影【靈異23】男主角金凱瑞的製片公司剛好叫JC23 Entertainment。

23. 電影【靈異23】於2006年1月23日開鏡;2007年2月23日全美上映。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裡沒裝cable電視的我,今天才看到…。呵呵!加油啊!蔡導…。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出處: http://www.taiwan123.com.tw/song/movie/movie23.htm


出品:2000
導演:楊德昌
演員:蕭淑慎、張揚洋 、金燕玲 、李凱莉、吳念真、唐如韞等人
評介:小秋


導演楊德昌是台灣新電影的重要旗手﹐也是屢奪國際大獎的世界知名大導。他的早期作品以冷靜內省的筆觸、寫實的風格﹐展現了現代都市中的生活。在他時而冷靜時而聒噪的風格下﹐他的電影始終流露一種人文的關懷。 1983年創作其第一部劇情長片《海灘的一天》,以複雜的敘事結構,討論社會轉型中的女性議題及轉型後的都會空間對人的影響,引起諸多討論。1985年拍攝《青梅竹馬》,探討台灣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男女心理。1986年拍攝《恐怖份子》,以其特殊的敘事風格,及對現代都市中人們深刻的觀察,獲得國際許多獎項的肯定。1991年所拍攝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引起廣大的討論,楊德昌更被日本「電影旬報」選為年度電影獎的最佳外國導演。

2000年的《一一》,承續以往擅長的多條敘述線、理性思辯的敘述風格,深刻檢視當代的台北都會,更為他奪得至高榮譽的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成為享譽國際的重要導演。《一一》更是一部可以總結他過去作品裡大部分關心的主題,以及在形式手法上最趨成熟的一部傑作。在《一一》中﹐楊德昌貫徹其早期作品的冷靜筆觸與寫實風格﹐揉合了他近年作品的幽默感﹐在藝術成就上大豐收﹐是他繼《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後又一成績非凡的代表作。《一一》的故事在楊德昌腦中醞釀了15年之久才付出諸實現,寫實的台北生活下又不失浪漫的理想主義,很容易獲得在城市生活的人共鳴。電影結構嚴密,情節豐富,又條理分明。父親 NJ 在人生與感情上的猶豫和抉擇,寫得尤其感人。不管是那一國出品,或是誰導演的電影,似乎總會從這樣的文本發現許多偶遇 與巧合。於是,你不會意外,在這麼多生活的不順中,NJ卻能巧遇了他學生時期初戀情人(柯素雲飾)。楊導巧妙的將他們在日本的這段重逢,嵌進NJ女兒在台灣所面臨的初戀,交插敘事的兩條軸線,陰影中是如宿命般註定又甜又苦的 滋味;而追憶似水年華之後其實是深深的無奈。人生很多事都不可能再回頭,就算再回頭,繞了一圈可能還是同樣的結果。

按導演所言﹐「一一」有「每一個」的意思﹐也是「從新開始」的意思﹔從這兩個注腳﹐可推知這部片的意旨﹐是導演從一個現代都市的中產階級庭中「每一個」成員的故事﹐探討都市人一生在不同階段所面對的困惑與危機﹔到最後﹐導演藉著多個劇中人道出了「事情沒那麼復雜」之語﹐暗示一切大可「從新開始」。

但其實《一一》是很復雜的。她的復雜是因為導演要把這一個以家庭作中心﹐把每一個家庭成員各自的一段故事互相穿插和連系起來﹐然後從當中他們所得到的訊息帶給我們。這是一個關係到生活和人生的自我發現與追尋﹐而導演所想說的「一一」﹐就是一個我們原來已經復雜化了的簡單概念。從始至終﹐這几個家庭成員都沒有實際的解決到自己的問題。他們都只能從嘗試解決的過程當中﹐領略到一點一滴的滋味。這是因為我們都知道﹐有些東西是逃避不了的。縱使母親對自己的存在價值產生了疑問﹐縱使她認為上山靜心修養會得到一些啟發﹐然而到最後﹐她始於發現﹐問題依然未能解決﹐上了山和在家裏所遇到的其實沒有兩樣﹐只是角色身份換轉罷了。父親是一家電腦公司的經理﹐而他和初戀情人在日本相遇的那段時間﹐他很想找尋當初戀愛時的滋味﹐重拾那段可愛的時光﹐從頭再過新生活。但那怕只是過眼云煙﹐現實終歸現實﹐回台後問題依然存在。這是定理。只一面想著「如果可以從頭再來」是不能確實的去面對問題。不斷的逃避﹐只會把事情弄得更復雜。人生不斷累積了多年的經歷﹐有時候會被眼前的事物蒙蔽了﹐因為想得到解決﹐而不知不覺找著一些藉口來說服自己﹐然後到最後﹐自己也只不過是逃避﹐把事情復雜化﹐解決不了。

至於婷婷和洋洋﹐他們都是在成長的階段﹐他們的求知欲比起成年人強。他們對人生的經歷尚淺﹐未知道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一回事。婷婷很乖很單純﹐會為自己一時間忘了倒垃圾而害婆婆昏迷的事而自責內疚。看到隔鄰的女孩子過著甜蜜的生活﹐令她對戀愛充滿憧憬。然而當她真正去嘗試戀愛的時候﹐發現原來並不是如她所想像的美。原來她要面對朋友和戀人之間的道義掙扎﹐原來她要面對失去了的苦澀﹐原來她要面對的事實是如此預計和控制不了。最後她向婆婆訴苦﹐她不知道為何這個世界會和她所想的完全不一樣。而當她提出了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她或許已經向著長大成人的方向跨進了一步﹐她開始領略到人生一點點應有的味道。

我一直認為洋洋的角色在片中擁有著最「簡單」概念的人。因為他是一個未懂人情世故的小孩﹐而他所提出的是如此費解﹐但卻是成年人未想過的種種疑問。在他的世界裡﹐我們看到的是直接和單純。對女孩子和老師的報復﹐對解決「我們看不到自己的背面」的執著﹐對游泳的興趣和好奇﹐都是想到就做﹐沒有什麼顧忌。我們從他的經歷中看到的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面對問題的態度。因為洋洋一直都很清楚自己遇到的是什麼問題﹐他會認定自己應要面對的事情﹐繼而直接而單純的用一些令人啞然的方法去處理‥‥‥可是﹐為何我們會覺得啞然﹐而洋洋卻認為是理所當然?當成年人正在為自己的煩惱找尋藉口去解決方法的時候﹐我們忘了當初最基本的態度。這是只有在天真無邪的小孩中才能找到的生氣。還記得末段洋洋向婆婆說的一翻話﹐當中他說了一句「我也老了」。因為年紀大了才會發現身邊有很多煩惱被纏繞著﹐而洋洋也自以為他也像成年人一樣﹐遇到了很多問題﹐對身邊很多東西都有好奇﹐可是他很清楚怎樣去處理。他不會過問婆婆究竟去了哪裏﹐因為他知道將來一定會知道答案﹐因為他知道將來會和婆婆去同一個地方。所以他不打算再問﹐安然面對。

其實,到最後,劇中人都在自己的人生找到一個方向。我所指的方向並不是什麼積極和希望﹐而是我們不應去把事情復雜化的態度﹐用那種所謂平常的心態﹐去面對生命中的灰塵﹐只因簡單化可能更容易看透當中的問題所在。這是一個原來我們小時候已經擁有的最基本最簡單的生活原則。

導演在片中沒有把所有事情完滿的解決﹐也沒有刻意的悲劇化﹐他只是把這一家人﹐包括他們身邊的親朋和同事﹐所遇到的問題和面對方式描述出來﹐餘下來的就是讓我們各自去理解、體會和感受他們的故事。還記得影片開始時是一個應該喜氣洋洋的婚禮﹐可是大家都好像心事重重﹐醞釀著一些不愉快的家庭糾紛﹔而影片尾段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出處:http://www.bighead.cn/?p=65


只是一百七十三分鐘而已,可是在片尾淡淡的曲子和緩緩的字幕慢慢流淌的時候,我卻好像什麼樣的生活,都在這三個小時裡過完了。
這是一部非常柔軟的電影。也許接下來我會因為感動而語無倫次。
這是四年前的電影。但是如果我那時候便看了,注定是看不懂的。而現下,我吃驚而悲傷地看到很多自己在裡面。這種感覺,像極了阿弟看到外甥洋洋為他的后腦勺拍的照片一樣──“你自己看不到,所以我拍給你看”。

一、阻滯
簡南俊在家中翻了半天,突然問自己︰“咦,我回來究竟是要拿什麼?”
他的老同學從電梯上下來,又跟他一起上去,門關上的霎那︰“咦,我下來是要干什麼?”
也許是只有在人生被突然事件阻滯的時候,人們才會停下來思考人生意義的問題,衡量自己最初的目標和現下的處境。
簡南俊的阻滯源自生意上的不順。道統的他與急速膨脹的商業文化格格不入,一次與初戀情人的重逢又使他經歷了艱難的掙扎。當初因為難以委屈自己的追求去符合愛人的期望,他離開了她,而多年以後他卻悲哀地發現,自己現下的生存狀況正是當年的初戀情人所希望的。如果終究是要這樣,如果人生可以有第二次,為什麼還要分開?
可是當他對她說“我從沒有愛過另外一個人”的時候,他已經沒有選擇的可能。
簡妻的阻滯源自對植物人母親的傾訴。她發現,她每天跟母親講的都一模一樣。早上做什麼,下午做什麼,晚上又做什麼,幾分鐘就講完了。“我怎么只有這么少。我覺得我好像白活了。我每天像個傻子一樣,我每天在干什麼啊?”
于是她選擇了入山修佛。可是除了被僧人們要走支票和每天聽同樣的說教,回到家之后的她發現,沒有什麼兩樣。不過她開始覺得,這一大堆,真的是沒有那么複雜。
沒有入山的簡也一樣明白了。他告訴她,“你不在的時候,我有個機會去過了,一段年輕時候的日子。本來以為,我再活一次的話,也許會有什麼不一樣。結果……還是差不多,沒什麼不同。只是突然覺得,再活一次的話,好像……真的沒那個必要,真的沒那個必要。”

二、愛情
婷婷的第一次戀愛是悲劇的。像許多別的失戀一樣,第一封情書,第一次牽手,第一次接吻,直到第一次分手。她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世界不像她想像的公平。
但是背叛她的胖子才是最悲劇的。就連他說那么美的話,聽起來都好像悲劇──
沒有一朵雲,沒有一棵樹,是不美麗的。”
唯一死去的是那個一直說對不起,卻與學生和學生的母親都有染的大提琴老師。他就死在胖子手下。
阿弟的婚姻則自始至終都在兩個女人的打鬧中延續。只是生活在不停掙錢和虧損中的阿弟,竟然會在自己初生孩子犯困的錄像前泣不成聲。
父親和女兒,分別在東京和台北,同時牽起了初戀情人的手。
日本商人對簡南俊的初戀女友說,你是他的Music。

三、老去
簡南俊不到十歲的小兒子洋洋鮮活了一整部電影。
他是一個瘦小寡言的小男生,但是充滿著生命最本真、最新鮮的活力。
他的出場同樣充滿了挫敗──總是有女生無緣無故欺負他、教導主任硬要說他的氣球是安全套。但他總是給人以希望,任何給他以打擊的,他總是能夠予以還擊。他的行動直接、有效、目標明確。當他開始對一個總是欺負他的高個女生產生好感時,因為她的愛游泳,便開始在洗澡間練習憋氣,最後勇敢地跳進我們一度以為已經把他吞沒的游泳池。
但行動是尋找人生意義的辦法嗎?人到中年的簡南俊的困惑不正是來自于他當初率意的行動嗎?
一剎那,洋洋給我們以希望──他爬出了我們都以為淹沒了他的游泳池,濕漉漉地回到家;但是瞬間,他又使我們懷疑──在影片的最後,終于肯對婆婆說話的洋洋,卻是在婆婆的靈前敘說︰“我好想你。尤其是當我看到那個,還沒有名字的小表弟,就會想起你常跟我說︰你老了。我很想跟他說我覺得……我也老了。”
也許生活不斷製造的困境,最終會悲哀地消耗這股天然的生命力。

四、模式
我在廈門生活了五年,這裡夾雜的閩南話,人們互動的模式,我是熟悉的。然而我沒有想到過,閩南話也可以用這樣的模式表達情感。
另外,此片之中,楊德昌使用的是一種立體的、有好多事情同時發生的敘事架構。為了做到這樣的層次感,他仍舊使用杜篤之錄音。我們可以從聲音裡聽到方向、時間先后、人物遠近等等很細微的關係。雖然我沒有可以與之配合的好的設備,但是竟然也能享受一些。
整個故事是淡淡的陰郁。楊德昌不無憂傷地告訴我們人們的困惑,關於人生,關於愛情,關於道統,關於道德。然而事實上鏡頭背后的他也是困惑的︰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什麼是福祉,怎樣才能得到福祉,得到的真是福祉嗎?
一切都沒有答案,就像 Bob dylan 唱的那般︰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Hwo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The answer,my friend,is blowin'’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出處:http://hk.geocities.com/dream_italy/film6.htm


楊德昌的電影<�一一>的中心思想正如其戲名所言,是讓一切化繁為簡。從片首繁忙熬鬧的婚禮開始故事直至片末樸實簡約的葬禮告終,這樣煞有介事大概已經表明其意。

本片故事是以一個家庭中不同年齡性別身份的幾個人作主角的,但談到當中最與別不同的當然首推年紀最小的洋洋。洋洋在戲中做著各樣其他人難以理解的事情,譬如要把蚊子攝下,穿著衣服跳下游泳池及用相機拍下不同人的背面等等。只是,這些令大多數人難以理解的行徑不就是基於任何人都知道,最純粹易明的理由嗎?反而縱觀這個家庭的各位大人們,做的事情又是否有所謂的意義存在呢?爸爸步入中年重遇初戀情人心中泛起了不小的漣漪,卻從來未足以捲起可以推翻一切的波浪,於是東京之旅只是一段為遺憾添上遺憾的章節。

媽媽一天仿似突然想起什麼事一樣晴天霹靂地發現原來自己的生活是乏味的重複,然後上山靜修過後又是選擇回到俗世,過回可以預期的舊生活。姊姊看見好友談戀愛自己也想拍起拖來,卻不知道戀愛是有喜有悲更需要有來有往,最後什麼亦只有一個人默默承受。還有那對由相親相愛到共諧連理到大吵大鬧到生離死別的舅父舅母,通過了試練也重拾了舊好……

怎麼一切到最後也只是回復舊觀,只有洋洋好像已經長大了,只有他看清一切世情,見證著大人們沿地踏步,庸人自擾。活在現代化的資本主羲社會(無論臺北抑或香港),我們已經把所有東西複雜化,我們擁有的愈多,便愈難被滿足,都市人的悲哀亦莫過於不明“一一”這個道理。

除了故事本身外,<�一一>的敘事技巧及電影語言亦偏向樸實無華。楊導演雖然採取多線式故事,但是時間上是完全順敘的,而且眾多人物的故事也處理得井然有序,有條不紊,較為特別的只是父親東京之旅與女兒的情竇初開並行處理,互相襯托,除此之外,導演只是純粹將這家人的故事娓娓道來而已。在電影語言方面,本片沒有半點賣弄鏡頭的地方,很多時只是以一個個恰到好處的長鏡頭交代劇情,平實卻流麗,讓攝影機充當觀眾的眼睛。

而本片色調及晝面構圖方面亦秉承全片的“一一”格調,但是必須一提的還是總愛望窗的主角們眼中的窗外景色,這些光景似乎都在表達主角們的心情,例如父親眼中五光十色的東京及婆婆眼中的淡雅田園景色,這大概是導演少有的刻意經營。有理由相信本片質樸寫實的敘事技巧及電影語言是有意與本片化繁為簡的 “一一”精神連成一線,但反而更見楊導演的大師風範,難怪他亦在康城影展奪得最佳導演。

本片是筆者認為近年最佳的亞洲電影之一,更加值得一看再看,可惜更是可悲的是,記得以前在戲院欣賞本片時並沒有這次重看般震憾及感觸,雖然不想承涊,但也許像片末的洋洋一樣,我也已經老了。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