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142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所有相關資料均轉載自: http://www.ctfa.org.tw/taiwan50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有相關資料均轉載自: http://www.ctfa.org.tw/taiwan50





1. 台語電影影片巡迴展 :『 戲夢五十 』


電影在本世紀有著重大的發展,它不僅涵蓋了藝術的各個面向,並且記錄了特定歷史階段的特殊社會發展樣貌。早期的觀眾都曾經或多或少有過或站或坐的在電影院、廟前或社區的廣場上,觀賞過台語片的放映。因此,觀賞台語片不僅是民眾生活集體記憶的一種呈現,也是民眾共同參與的一種文化儀式,更是文化生活的烙印。




活動時間:95 / 11 / 09 ~ 96 / 03 / 30。


活動地點 (免費免票入場)


 11 月 09 日 / 19:00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有相關資料均轉載自: http://www.ctfa.org.tw/taiwan50





我五十年前還沒出生,所以要談論台灣電影五十年,這一半以上不是我的親身經歷,多半是後來才知道的,不過老實說我也已經將近十年沒看電影了。我出生在宜蘭,現在有人說是台灣最進步的縣,不過以前算是個落伍貧窮的地方。我記得以前跟我丈人講話,他長我二十多歲,但跟我很可以溝通,因為他經歷過的我也經歷過。這麼說好了,台北跟宜蘭有二十年的落差,所以他二十年前經歷的農村生活,我也經歷了。所以我剛才說雖然我的人生還不到台灣戰後電影的歷史那麼久,但是因為宜蘭的經驗比較慢,所以差不多我也會經歷到。




我最早看的電影其實是默片,就是啞巴電影。那個時候會看默片的原因是天主教在宜蘭的鄉下傳教,天主教的傳教士傍晚會到村子裏播放默片同時當辯士,鄉下小孩子晚上只能捉迷藏、看星星,沒什麼好玩的,有人來放默片時,小孩子都會跑去看,傍晚等他們把布幕搭起來之後就在那裡坐著等了。天色晚了之後開始放映,我們都會看到結束才會回家。


大部分放映的都是關於耶穌出生的經過,耶穌去為人家看病,那個人就痊癒了,幾乎都是天主教、基督教的聖經故事。但是鄉下的大人其實很不喜歡小孩子去看那些東西,因為鄉下信仰幾乎都是民間宗教,怕小孩子去看了電影之後改變信仰。看回家之後大人就會說:不可以去看,信耶穌沒飯吃,信天主活不久。這是我最早的電影經驗,傳教士當辯士都是說台語,因為鄉下的大人都不會說北京(中國)話,我也是在讀國民學校的時候才開始學ㄅㄆㄇㄈ。


讀小學的時候,離我家最近的利澤簡街上有一間「利澤戲院」,這間戲院會播放電影、演布袋戲、歌仔戲、新劇,照月輪流演出。電影有日、夜場,都有播放,但很有趣的是日場電影要結束的十分鐘前,會開放給人免費入場觀賞,好讓人家覺得好看就會去買夜場電影的票。我們稱為「撞大門」,我們幾乎都是趁那十分鐘跑進場看電影,因為不用錢又可以看到結局。比如說國小四點放學,電影結束是四點半,我們就相約走到電影院等四點二十分可以進去看免費的電影。那個時候的片子大都是台語片,少有中國語片。台語片都幾乎是王哥柳哥演的,再來就有古裝片。


我記得有一部叫做「飛行太子」,太子會飛行救人,我連續看了兩場(中間不清場),因為小時候很愛幻想自己可以飛翔。還有我讀小學五六年級,大概是民國五十六、七年的時候,那時候正流行一部由韓國傳來的電影叫做「李潤福的春天」,是中國話配音,我們看到哭得嘻哩嘩啦。是在講一個小學生,家裡很貧困,爸爸很愛喝酒,弟弟妹妹要被賣掉,他只好去賣口香糖維持家計,但是賣口香糖會被警察追捕,我去看了很多次,老師也帶全班去看,一次大概五角還是一元。看到最後整間戲院大家都會哭的一蹋糊塗。所以我說現在哈韓不稀罕,因為早在二、三十年前就流行過了。


台語片裡,記得很清楚的是「金色夜叉」,這可能是跟我後來讀日文系有關,我看的是石峯和鳳飛飛演的那部,電影的故事情節是由日本作家尾崎紅葉的小說作品改編,可說是「金色夜叉」台灣版。我讀國中的時候,流行過黃梅調、梁祝故事的電影,民國六十一、二年我讀宜蘭高中的時候,瓊瑤小說改編的電影大行其道,演員有甄珍、林青霞、林鳳嬌,秦祥林、鄧光榮,秦漢等所謂的俊男美女戀愛片。像是「幾度夕陽紅」「窗外」「煙雨濛濛」等,我高中的時候也曾為了要看其中的一部而拼命存錢。


高中時沒什麼錢可以看電影,但是有趣的是,當時因為是戒嚴時期規定,報紙只有三大張十二版,但是三大張裡有兩版左右是電影廣告。還記得高中時有一次台北首輪正在上映「大法師」,同學中一個超愛看電影的人,星期天專程到台北看這個片子,回程時卻剛好遇上颱風,鐵路中斷,半路上走路加汽車接駁,成為笑譚。在宜蘭鄉下,洋片似乎比較沒有生意,因為鄉下人聽不懂英語,只會說台語,雖有中文字幕,不識字也沒用。


大學的時候,電影也看得不多,我讀東吳大學,那時候士林的電影院流行一票看兩片,有時一部國片一部洋片,大多是兩部洋片,我分不清西洋人的臉,常會問坐在身邊的同學:這個人剛剛不是死了嗎?怎麼還在這裡?洋片中,像是亞蘭德倫,查理士布朗遜是我最記得的影星,以前班上很帥的人我們都會叫他亞蘭德倫,年紀稍大而有個性的我們就會叫他老查。


記得大概是大三的時候,大概是民國六十六、七年間,台灣舉辦亞太影展,所以只好允許四片日本電影來台灣參展,當時,台語片和日片都已被禁很多年了,同學讀日文系卻沒無法看到日語片,所以很多人都把握這次機會,半夜就去排隊買票。我沒錢去看,但記得「二〇三高地」「歸鄉」兩部的片名,很久之後有機會再看到。


「二〇三高地」是演日俄戰爭,乃木希典將軍及他兩個戦死的兒子的故事;「歸鄉」則是演戰爭期間被賣去南洋做慰安婦,後來都死在南洋的婦女的故事。(當兵時在台南也偶爾去看電影,印象深刻的是由黃春明小說作品改編、三位導演合作的「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帽子」「蘋果的滋味」還有稍後的「看海的日子」,那是突破影片台語使用比率限制的代表作,洋片則記得有「法櫃奇兵」「鬼哭神豪」,從那部影片才知道:西洋人也迷信怪力亂神。)


留學的時候,日本電視節目很多,只到電影院看過一片「末代皇帝」,是溥儀的故事。是用英文配音,日文字幕,讓我印象很深刻。(那時候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得到威尼斯影展首獎,在日本風靡一陣子,我不知在忙什麼而沒去看。)


回國後,日本的電影已可在台灣上映,電視上曾連續兩天播出「南總里見八犬傳」,是江戶時代曲亭馬琴的小說改編的,男主角是真田広之,女主角是藥師丸博子。 後來到日文系任教,看過川端康成的「伊豆舞孃 (伊豆の踊り子) 」「雪國」,堀辰雄的「 風立ちぬ」等。


老實說起來我是個活在沒音樂沒電影的世界的人,我看電影的經驗很不豐富,但是現在這樣回想起來,當時的印象都還很深刻。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有相關資料均轉載自: http://www.ctfa.org.tw/taiwan50





台語電影重新出土的意義


現在是二零零六年,而台灣社會對台語電影的重新了解,大約是一九九零年代中期開始的,事實上,台語電影的黃金時代是一九五零年代中期到六零年代中期,這段時間產生的台語電影據統計大約有一千齣左右,但是之後,台語電影在台灣電影史上就不見了,突然消失了一般,直到九零年代,彷彿重新挖掘出土似的,整個社會才開始重新看待、重新討論,或者在學術上進行正式的研究。我認為,這個現象所傳達出來的意義,可以從幾點去思考:




首先,它顯示出,台灣社會面對過往的歷史,往往因為不同時代的政治環境,而對歷史有不同的了解,對台灣文化有不同的重視,這也是為什麼台語電影在一九八零年代消失之後,過了將近二十年才重新出現,很重要的一個理由。可以說,台灣文化、或者說臺灣的主體性,要到九零年代之後,在台灣社會才真正變成主流,為大家所接受的,然後在這樣的背景裡,重新看待台語電影,重新重視台語電影,事實上,任何一個文化現象,包括台語電影在內,之所以被重視、或在學術上被論述,都跟我們當下所在的時間點,有著密切的關係。


台語電影在語言上的意義


我認為,我們今天重新看台語電影,有一個語言上的意義可以探討。台語電影,這個名詞很清楚的表現出它和其他電影在語言上的分界。台語,在一般約定俗成的意涵中,指的是台灣河洛人或者說閩南人的語言,這個語言,就台灣族群來看,是四大族群裡面最大一個族群所使用的語言,對任何一個社會來說,用最大族群的語言來做主流電影的語言,本來是很正常的事情,那麼,特別強調台語電影這個名詞,顯然是從另一種語言,北京話,也就是我們今日所說的國語的角度去看待,指稱另外一種語言拍出來的電影。


如同剛剛所說,在台灣,用台語來拍電影,是一件非常自然、正常的事情,但是最後為什麼會消失呢?當然,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國民黨政府的語言政策,大約一九六零年代之後,國民黨政權歷經韓戰等事件後逐漸穩定下來,它在語言上的政策也就嚴格起來,開始推行國語運動,尤其一九六零年,凌波演出的<梁祝>在金馬獎得獎之後,電影的語言,因為政策的關係,轉而使用國語,同時在社會上,台語開始被貼上標籤,譬如說:粗俗的、沒有文化的等等,這是台語電影急轉直下、走下坡的最主要原因。反過來看,到了一九九零年代,我們重新重視台語電影,這就很耐人尋味啦,這個時候,台灣文化乃至國家認同的主體性出來之後,也造成語言典範的轉移,這是台灣社會重新重視台語電影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台語電影的庶民性


再來,我認為,台語電影在本質上是民間性的,就是一般所講的庶民性,可以說,那個時代的人拍電影,基本上,並不是把電影當作一種嚴肅的藝術,從一開始<薛平貴與王寶釧>的歌仔戲題材,到以流行台語歌謠當作電影主軸甚至片名,都顯露了很強的民間性,可以說,台語電影就是那個時代台灣的 HOLLYWOOD,是那個時代一般民眾的生活娛樂,比較接近過去傳統的戲曲,跟日常生活比較親密。


六零年代之後,台語電影隨著國語政策的推行慢慢沒落,跟著出現的是所謂的健康寫實電影。雖然說,既然寫實,就不一定健康,如果保證健康,就不一定寫實,但是六零年代就是出現這種電影,例如<養鴨人家><蚵女>之類的作品,有趣的是,它用台灣的環境,台灣的農村、海邊或是溪邊,養鴨子、養蚵,但是裡面所有出現的人物,都是一口流利標準的北京話,從語言的角度看來,尤其是強調寫實,真的非常奇怪。


七零年代,台灣外交處境越來越困難,從一九七一年退出聯合國到一九七九年和美國斷交,整個七零年代,台灣電影走到民族主義的階段,這種電影裡面都有一些假想敵,不是日本鬼子,就是萬惡共匪,不是抗日片,就是剿匪片,這些影片,可以說是當時台灣國格在國際社會邊緣化甚至流失的過程裏的一種自我滿足。我曾在電影課程中放映某些片段給學生看,例如<八百壯士>(四行倉庫)裡楊惠敏游水後把國旗舉起來的那一幕,學生看了哈哈大笑,但是回想那個時候,我是一個中學生,看的時候卻是淚流不止,感同身受。這個潮流,大約到了八零年代,慢慢的又過去了。


一九八二年,<光陰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這兩個集錦式的作品出現後,台灣新電影運動崛起了,它有兩個觀察上的重點:其一,把電影當成藝術來看待;其二,基本風格是寫實主義的。尤其是寫實主義,例如黃春明原著、萬仁導演的<蘋果的滋味>,其中有美國人,有台灣警察、台灣勞工跟台灣小孩,所以在影片中,可以聽見英語、台語跟國語,正因為寫實主義的態度,所以忠實呈現這個時間點上,由於種種歷史因素,台灣社會中英語、國語、台語混雜的現象。


可以說,到了八零時代,台語才在台灣電影裡重新回到它應有的位置上,從六零年代開始,無論健康寫實,或是民族主義抗日剿匪,那種電影裡只有國語的時代也過去了。因此,當我們拉長觀察時間,把六零年代與八零年代做一個對照,可以看見語言,尤其是台語在台灣電影裡面的意義。


一扇門、一條路:走進經典老片的世界


說起台語電影,似乎是非常久遠的事了,從一九五六年<薛平貴與王寶釧>至今,五十年已經過去了,我常常在想,有沒有一扇門、一條路,能讓我們再回到那個電影的時代?其實,不要說台語電影,一九八零年代新電影運動的作品,像<光陰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到今天也有二十年多年了。現在的大學生,大概都是解嚴前後出生的,我常在課堂上跟他們說,你們從出世、眼睛睜開、上幼稚園、懂事,台灣社會就已經沒大沒小了,戒嚴時期電視台十點唱國歌結束的事,對他們來說,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所以,我常在想,五零、六零年代的台語電影,以及後來如同傳說般的<梅花>、<大摩天嶺>,有沒有機會,有一個空間,讓現代的年輕人走進去看?


例如說,在台北西門町、或者 101 大樓,在台中或者某個大學,如東海大學、靜宜大學裡,或者在台南的國家文學館,我們可以用國家的資源,創造一些小眾的空間,放映五零年代、六零年代以來,已經沒有商業效益的經典老片。在這個空間裡,它的票價不是那麼的貴,但是可以給這些後生晚輩,有個很具體的地方,可以走入台灣的歷史,走入台灣過去的電影,看見台灣歷史的深度、文化的深度。事實上,怎麼看歷史,就是怎麼看現在;怎麼看過去,就是怎麼看未來;所謂的文化,就是我們頭腦裡、靈魂裡到底還有甚麼東西。


如果這樣一個地方預備好了,某一天,年輕人動了念頭,相約去老電影院看一齣<王哥柳哥遊台灣>,當電影院中所有的光線消失,放映的光束投射在螢幕上時,不但影像重新出現,一個時代也會重新回來,這種時代的、歷史的、跟文化連結在一起的認同感,也會被呼喚出來。我知道許多人有這種希望,我自己也是這麼想,希望在現今的社會中,有一個這樣的地方,能重新再回去我們的台語電影,回去我們的八零年代台灣新電影……


懷舊與重新認識


台語電影,除了是一種電影藝術,用比較學術性的說法,也是社會學很好的研究領域,如果我們要對台灣的時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有相關資料均轉載自: http://www.ctfa.org.tw/taiwan50





1956年,我八、九歲的時候,我的故鄉彰化縣員林鎮上,就有 4 間電影院,包括文化戲院、中華戲院、國際戲院、三葉戲院,說起來算是風氣很盛了。這些戲院有時「做(放映)電影」,有時演戲,但總以做電影為主。記憶最深的就是電影主角、演員的「隨片登台」,那是為了宣傳,由演員本人來到戲院和觀眾見面。那時候若是「搬(演)歌仔戲」,就由小生、小旦,甚至所有演員,粧好扮相,打理整齊,浩浩蕩蕩用三輪車隊出來「踩街」,環繞鎮上各街道甚至鄰近鄉村來做宣傳,戲迷或街上的店家總是沿街駐足觀賞、喝采甚至放鞭炮來回應。要是遇到做「台語出(齣)」(台語電影),那就以男女主角在放映前隨片登台,最為轟動,因為那是「美國出」、「日本出」做不到的事。




我小時侯跟「電影」的關係比較不完整,倒是跟「電影院」的關係說起來較親密。因為我小學5、6年級,差不多1960年前後,我家就住在電影院的對面,而我就在電影院裡面賣「枝仔冰」(冰棒)。從前的電影院裡通常有個「賣店」,是日本話發音的,就是賣零食的地方,那時的電影院比較簡單,所以這個賣店也就開在觀眾看電影的場所裡面靠近入口的一角,點著微弱的電燈。賣枝仔冰是不用出本錢的,是由賣店的頭家提供機會和木製手提橫式冰棒箱(後來改進為圓形直立式水銀玻璃保冷膽瓶,外套金屬筒);冰枝是到員林火車站前的一家製冰廠去「割」(信用預先批發)的,事後才結帳,賣不完的還可如數退貨,即使溶化掉了,也可憑「枝仔冰箸」(冰棒裡的竹筷子)數目換算;冰童免出錢,僅出人力時間,論件賺工錢。


那是提著冰筒在戲院座位裡穿巡低聲喊叫推銷的服務,有時全家人連座的,每人都買一支,賣的比買的還開心;但有時難免因妨礙觀眾的雅興或遮擋了人家的視線,而遭斥責或嫌棄,總是忍耐著賠不是。當時一支「清冰」賣兩角錢,扣除貨款一角,就賺一角,這一角要和賣店頭家對分,所以冰童淨利半角。當時最小的硬幣已是「角」,所以半角的參差就由前後次的結算來平衡。要是比較高級的紅豆冰、牛奶冰等,凡有「牽粉」(添加太白粉勾芡,較有質感,且不易溶化)的,價格一枝五角,扣除貨款兩角半,利潤兩角半,這兩角半由賣店老闆分一角半,冰童分得一角。每次賣出「牽粉的」,心情就很樂。那時候要賺一、兩塊錢,就是要賣幾十支的枝仔冰,因為同時在場賣枝仔冰的小孩有時四、五個,人數由賣店頭家配合票房情況機動調度,所以運氣難免起起落落,有時一晚賣不了幾支,會有挫折感。


不過我的雙胞胎弟弟邦家,通常生意比我好,總把我白天在校成績優勝的自信心比了下去。我們兩兄弟一下課就去電影院賣枝仔冰,一個晚上多少賺一點貼補家用。 


由於賣枝仔冰的工作關係,和電影院裡面其他部門的工作人員都有接觸,例如畫看板的、發傳單的、「賣單的」(售票員)、「顧戲口的」(收票員)、「說明的」(口譯旁白的),以及戲院門口「寄車的」(看管客人的鐵馬腳踏車)、賣點心的、擺攤的(賣蜜餞、水果)、賣獎券、檳榔香菸的,甚至售票房裡面的工作情形,都會形成一些互動,都會互相幫助。


那時冰童只算是臨時工讀生的性質,本來是無啥名份的,但是電影散場的時候,不賣冰了,大家也會自動加入義務幫忙掃地,清洗檳榔汁,大概是要討好賣店頭家,以便多多爭取賣冰的機會吧。以前的人在看電影時很自在,儘管往地上吐檳榔、扔果皮、瓜子殼、龍眼殼、番麥桿(玉米心)、花生殼、菱角殼 ----- ,幾乎是為所欲為。不過掃地的同時,可以收集兩樣東西拿去賣,賣得的錢就是你的。這兩樣其實都是廢物利用,一個就是「菸屎」(香菸蒂),另一個是「柑仔(橘子)皮」。以前在公共場所吸菸的人很多,菸吸完了,剩一截煙蒂,有人謔稱菸屁股,就把它丟得滿地都是,這種情形戲院裡更是猖獗。散戲以後,幫助掃地的時候,我們常用一個「銅罐子」(就是任何食品的金屬空罐,但一般通稱「鳳梨罐子」)來撿較為乾爽的菸蒂,一直裝到尖滿為止。


那本是沒什麼用的東西,也沒人要,但是附近有一個老阿婆卻要,她不但是「綁腳」(纏足)的,還「博」(吸)水煙槍,由於那個時候可能菸絲很少買不到的樣子,所以她就讓她中意的小孩去檢那些菸屁股,還要幫她把捲菸紙剝開,那裡面有一些尼古丁味道已很重的殘餘菸絲,把那些菸絲裝滿她指定的銅罐子裡去,她就賞銀五角。老太婆中意的孩子不多,但大家會自動「合股」,推請被看中的乖孩子出面,回頭再共享那五毛錢。橘子皮嘛,那個時候員林椪柑算是很有名的,又是產地,那時候看電影吃橘子,皮就四處丟。把那橘子皮撿起來,用一根「亞鉛絲」(鐵絲),一端打結做底,然後一片片把它刺穿起來,穿成一長串,長度比小孩自身還長,就纏繞在身上,送到中藥房去賣,有時是先拿回家去曬乾再拿去賣,價錢比較好,有時候是一整串濕濕的拿去賣,中藥房的老闆就給你一角、兩角,就充零用錢,但他也有不買的時候,就只好再扛出去丟掉了。


我記得最清楚的,就是電影最早的票價,那個「打單的」(售票房)玻璃上寫著:「全票:一元三角;半票:七角;軍警票,跟半票一樣,但是特別另列出來,也是七角。那時小孩子其實很少人是「打票」(買票)看電影的,能那樣的家庭還不太多。以前幾歲以下免票的孩子想看電影,就到電影院門口或售票口附近,看哪為阿姆、阿伯卡好心,「拜託啦,帶我進去啦!」若碰到收票員也是好心小姐,發慈悲心,不多計較就通融你進去,但是常常這樣,也會認得你,有時也會被排除掉。小孩一進去以後,掀開擋光垂幕,裡面一時黑壓壓的什麼也看不到時,那小孩跟這個大人就沒關係了,就各走各的。


有時候劇情孩子看不懂,就馬上又跑出來了。當時小孩常常是這樣看電影的,所以通常並沒看完一整齣。等到我小學五六年級在電影院賣冰棒,等於有了 passport ,就不用拜託人家夾帶進場了。但是在我的記憶裡,我小時候從來沒有打票看電影,因為那時的經濟狀況還不能做這樣的享受。


 在電影院走動,自然知道一些有趣的「內幕」,現在說出來應該無妨吧。因為在那裡賣枝仔冰,所以店家有事情也會順便叫你幫忙。其中有一項較特別的,跟票房有關,嗯 … 現在說法,就是漏稅吧。換句話說,就是設法讓一張票重複售出。那時也有「稅務的」(稅捐處派來稽查監督的人)站在門口,監督收票,撕票,但是收票員有時用一種「障眼法」技巧,趁稅務員分心的瞬間,把客人的票完整緊握在手中,而撕給客人的其實是從先前已撕剩的缺角票,再撕一角拿給客人。因為那時沒有對號入座,也沒有清場,所以也不是每位客人都會認真索取票根,大部分的人拿了也是隨手丟棄。收票員若收集了幾張該撕沒撕的,揉成一團皺巴巴的,稅務員也不易察覺,她就把票拿回售票房裡,用熨斗把票燙平。


那時的熨斗是燒「火炭」(木炭)的,燙之前也要先噴霧水,讓戲票濕濕的,然後拿熨斗熨過去,票就變得很平,像全新的一樣,就又從售票口重複賣出。我有時應召去幫忙噴水,還覺得是為店家盡心的事。記得也曾有些無聊男子,並不買票,只是常到售票口探頭,可能只是想偷窺,售票小姐覺得被「不思鬼」(好色者)「菁仔叢」(不識相的人)騷擾,就拿開水對準收錢的小洞口潑他。這也是我小時候見過的事。


我小時候,不只是小孩,大人也一樣,有時候去「撿戲尾」,就是說戲齣做到快完的時候,通常是下午最後一場,和晚上最後一場,接下來會有個較長的休息時間,所以散戲會清場。一齣戲快要結束,比如說差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有相關資料均轉載自: http://www.ctfa.org.tw/taiwan50





我是昭和十年、民國2 4年出生,在我小學三年級的時候,隔壁巷子有間電影院,後面還有間娛樂館,電影院就是現稱的台中戲院,娛樂館則改名為成功戲院,除了這兩間電影院外,還有一間叫做天外天,而在柳川邊有一間本來看歌仔戲可是後來也改播放電影的樂舞台。




我最早看過的影片是小學自然課時的「蝌蚪是青蛙的兒子」(御玉杓子は蛙の子),在日本的電影中,我最早接觸的是時代劇,也就是俗稱的武術道、劍道、ちゃんばらtyanbara我喜愛的時代劇大都是動作片如「鞍馬天狗」「丹下左膳」「荒木又右衛門」「柳生十兵衛」,不論是忍者造型的殺手或者是身懷絕技的復仇者,都很有趣。除此之外,日本在當時也有其他類型的影片,其中我印像最深刻的有兩部,一部是「鴉片戰爭」,主要是在諷刺西方國家,而日本人在其中的角色是相當維謢東方人的,另一部是「莎韻之鐘」,在敘述原住民少女莎韻送日籍老師出征,遇到暴風雨而跌入河裏遭難的故事。由李香蘭(山口淑子)主演,來台宣傳時,我還遠遠看過她呢!


在我的記憶裡,看過喜劇「えのけん」(enoken),日本人也拍了許多第二次世界大戰相關的紀錄片,每當日本海軍軍艦出來時,就會有一段背景音樂響起,當時覺得日本軍真的很威風。雖然日本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戰勝,但後來節節敗退,台灣也開始有空襲,還記得常走在半路上飛機就來了,美國空軍也常丟炸彈,而電影播放的機會也少了。


在戰後播放的中國電影裡,有一部叫做「火燒紅蓮寺」,是黑白片,在場邊有一人當旁白辯士,是當時中國的動作片,另外一部片叫做「飛俠呂三娘」,是描述有一位小姐武藝高超,卻在一次保鑣陸上遭搶劫,在兩人打鬥中而相互愛上彼此,但是因親戚被砍受傷,而受到家族反對,女主角反被要求必須將男子的人頭帶來,雖然不確定其武俠背景是否為清朝時代,不過都是從中國過來的。我小學五六年級時看過還珠樓主的武俠小說改編的「蜀山劍俠傳」「清門十四俠」等武俠片,是武俠電影盛行的年代。


在光復初期,印象最深的則是上海的一部戲叫做「空谷蘭」,我媽媽看到淚流不止,是在描述上海一個有錢人的公子,取了一個杭州姑娘為妻,沒想到表妹也喜歡著表兄,女主角飽受欺凌,後來生了一個小孩,最後終於忍無可忍而帶著女婢逃回娘鄉,到了車站發現忘記帶孩子的照片,遂叫女婢回去拿而自己先搭車走,沒想到女婢卻在途中火車發生車禍而死得面目全非,男主角以照片認人,以為死的是妻子,而娶了表妹。故事的後續則是小孩長大後要徵家庭教師,而女主角偽裝去爭取,有一次發現後母趁著孩子生病打算下毒加害而出面揭穿她的惡行,男主角本來還認不出來是元配,最後女主角將偽裝卸下後,才得到完美大結局,而後母則是摔死於馬下。演女主的叫做楊乃梅,據說晚年在香港街頭乞討,而後被台灣電影界的人帶回台灣,死在台大醫院。


這是中國比較現代的片子,不過故事很像瓊瑤小說。以上所敘述的幾部片,都是在戰後光復時期所看的。
戰後國民黨曾經有開放過日本電影一個時期,如「青色山脈」( 青い山脈 ),我看的是池部良演的,而池部良與李香蘭合演了「破曉的逃脫」(暁の脱走 ),是描述在東北被俘虜的日本兵在機關槍下逃脫的故事。 有一部「戰爭與和平」,演一個國小老師去當兵,將孩子跟老婆託付給好友,沒想到戰後卻發現老婆以為丈夫已死而改嫁給好友,最後黯然離去。還有一部很有名的「人間的條件」(人間の条件),很有深度。日本電影在戰後光復時期的台灣是相當受到歡迎的,像「愛染桂」「君の名は」等都是,後來因為辯影政策而逐漸消失。


而中華民國遷移到台灣後,為了使台港的國片復興,開始設立中央電影製片廠,拍攝反共影片,第一部叫做「惡夢初醒」,第二部為「梅岡春回」,除了反共電影外,還有一片叫做「阿里山風雲」,是演吳鳳的故事。當時國民黨在香港與共產黨爭電影市場,永華電影公司在大陸被禁的影片都會在台灣播放,如「國魂」「文天祥」、「清宮秘史」、「光緒皇帝」「大樑山恩仇記」「香江夜談」等。而香港也開始自製影片,第一片就是「翠翠」,第二部「金鳳」原作沒說明,其實分別是以沈從文的「邊城」「長河」編劇拍攝的,在電影界造成轟動,這兩片使嚴俊再香港走紅,那時男主角有嚴俊、白雲、黃河,女主角有李麗華、歐陽莎菲、林黛等,港片一度占領了台灣高比率的電影市場。


在民國 40 年代,歐洲片也曾入台,如義大利戰後的新寫實主義電影,如「單車失竊記」「不設防城市」,另外較出名的有「慾海奇花」還有「水田姑娘」,演義大利的農村,拒絕近代文明,偏向左派。法國電影中女生的作法比較開放,「歷盡滄桑一美人」「獨留青塚向黃昏」「肉體的惡魔」(雲雨巫山欲斷腸),描寫一個高中生愛上一個年長的軍人之妻,在這個時期已經開始進入了不再那麼注重描述時代背景,也開始加重情感描寫的電影時期。德國電影,印象最深的是「枯葉」。


西洋電影在此時期大量的湧進,對於西方的觀感也開始起了變化,同學當中也開始有人想去法國讀高中,出國留學。而東南亞的電影也開始傳入,如泰國、韓國、菲律賓,菲律賓電影常有蛇出現的鏡頭。印度電影也進來過,我看過「錦繡恆河」,當時的想法是可以拿著書包不上課而去看電影。不過好萊塢果然還是統治了世界電影的一半,我看過「日正當中」,西部電影較有文藝氣質,「原野奇俠」「太陽浴血記」為「亂世佳人」製片人大衛製作,後來的「自君別後」「意亂情迷」「蝴蝶夢」等都是,是西方這一波電影風潮的主流。我看過「日正當中」時,還碰到教導,那時候連教導主任也不反對學生看電影。西方的文藝片我大概都能講出片名與男女主角的名字,好萊塢的東西有它的特色,但也會想看歐洲藝術方面的電影。


當黑白片變成彩色到後來
的身歷聲影片,電影的技術都一直不斷的進步,但是電影的內容卻不一定跟著技術而跟著進步,「黑獄亡魂」(第三的男人)充滿偵探推理,舞台在威尼斯,故事採取沒有結局的結局的新手法。在技術上「北飛諜影」( kasaburanka )從黑白原片變成彩色。


高中時期的同學有好幾個人後來當導演,如丁善璽、顧英德等。中午休息時間都在唱歌,也有人愛跳舞。當時中學生到大學生的休閒娛樂都是看書、看小說、看電影,而看電影由於是較實際能看得到,可以從其中找到所想追求的東西。而我最喜歡的就是有關於音樂家的傳記如「貝多芬」「柴可夫斯基」「蕭邦」「舒曼」,義大利歌劇家「偉第」的傳記電影等。還有兒童電影「托十字架的孩子」「海弟」「紐扣戰爭」非常有趣。


純文藝的電影較少人看,電影在近期會沒落最主要跟觀眾的流失有關係。台灣社會在西化跟現代化過程上,電影算是一大助力,但是好萊塢以商業為取向的影片扔佔大多數市場,而獨立製片的電影較少有機會來台上映,不過世界名著改編的電影,台灣其實在早期都有播放過,像「悲慘世界」「鐘樓怪人」「弗蘭德」 ( 弗洛伊德 ) 都是,卡謬的「異鄉人」沒來,較為可惜。近代文學、近代思潮跟電影都有密切相關的。早期台灣的文學電影還未全成氣候,但是依照民間故事改編的電影卻是相當的多,如「林投姐」「邱罔舍」,作家張深切還為拍「邱罔舍」而傾家蕩產,隨著台語被禁後,這類的電影也快速減少。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實在的,我真的沒想到自己觀賞這部電影的時候,會嚇到!^ ^|||




以前跟大家說過,我自從在17歲時叫了那處女叫三聲之後(這輩子第一次看恐怖電影13號星期五第一集),不敢說自己多百毒不侵,或是多理性冷靜,還是後來更嚴重的每次必笑:不過是已經接近《恥笑》的地步了。因為有的恐怖片導演拍片不長進又沒創意,專用些經典橋段或是手法,讓人很容易猜出來,不是在窗邊、不然就猛拉窗簾,突然一隻貓咪跳出來什麼的?現在則愛猛倒血漿、跺手、鋸腳!再不夠就直接開腦殼、解剖人體,挖心肝、拉腸子出來給你瞧…。


這樣下猛藥的結果,當然會讓觀眾非常麻痺到無感,更不用講說,台灣一年有那麼多各國各家的恐怖血腥電影出來嚇人!怪就怪在自己看得還不夠多,清水崇導演的系列我都沒看過(所以,看完這部鬼謎藏,前兩天才跟朋友借了日本版1.2及美國版第一集回來溫習一遍,不過,已經來不及了,那天已經被嚇到了。)


日本版的1.2都有在片頭談到-咒怨的由來,大概是冤死的人,因為怨念而結集成一種力量,想要報仇,最後誤踏誤觸的人,就會產生不可預期的狀況與死亡…。所以本片依此基本架構,更深入的解釋此系列的源頭-伽椰子怨念的來龍去脈。而且美國編劇還故意讓一開始觀眾有點稿不清楚是倒敘還是正敘,最後才讓人恍然大悟…呵呵!


這部電影就是明明大概知道有鬼,還是讓人中計!我旁邊的朋友還嚇到從椅子上跳了起來…!真是『叫他第一名』咧!呵呵!也讓我封沉多年的好勝心一下子興起,很想要再練練膽子…。呵呵!清水崇下一次一定要叫你給我記住…!呵呵…。


推薦跟我一樣心臟還不錯,或是你女朋友、朋友很需要你保護的人進戲院試膽…呵呵!


劇照欣賞: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志薔導演應該不是基督徒吧?不過,「單車上路」怎麼看,這段兩個年輕人「帶罪上路」的結伴之旅,不免讓人覺得也像一種文學比喻中的人生縮影──想要拋開隨身背負的罪孽與愧疚,想要去到一個沒人知曉我過錯的新天地,讓我如新生兒一般潔淨無慮重新來過。去到遙遠的深山追尋,山路蜿蜒坎坷崎嶇,最終才知新天地只在自己心中,只有勇敢面對錯誤,才是救贖洗滌的開始。




只是這段救贖之旅,除了兩個男主角阿國與林正義心中深處的沈重秘密,還多了美麗山海與青春戀情。過去台灣新銳導演的電影,描寫「罪行」與「懲罰」的很多,但是討論「救贖」的卻是少之又少,讓台灣美麗的花東海岸山脈以大自然的力量來撫慰、啟蒙兩個「犯罪者」無助茫然的心靈,更是首次出現在國片中。


這部電影應該是坐在電影院中來看。當我們的視角跟著直昇機攝影在空中遨翔時,生平第一次來到一個鳥瞰花東海岸的高點,綿長的海岸,微微隨波游移的白線是浪花,鑲著綠邊的是斷崖,原來我們也可如鷹鷲般滑翔移位,用各種不同角度與距離來窺看神秘的海岸全景。於是,身為觀眾的我們也可以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看「罪」與「救贖」,人生的「抉擇」與「承擔」。


李志薔導演把音樂當作導演自己對故事所做的主觀旁白。當男主角之一正義回憶起夢魘般的過往,音樂並不是與正義痛苦驚駭的心情同調,反而以一種聖樂般的旋律將觀眾引導致一個鳥瞰遠景,超越現世的位置,來觀看這段痛苦掙扎而來的洗滌。兩位男主角騎車在美麗的海岸公路上,伴隨的明亮曲調,也凸顯了某種「青春無悔」的情懷,再怎麼錯,都是懵懂莽撞的青春,都要被包容,被原諒。


於是,我好奇了,正值「青春」的少男少女們又會怎麼看這個故事呢?他們會如何理解「罪」與「救贖」呢?是更沈重激烈?還是更虛幻無感?當我們使用的「太遜」已經成為目下青少年口中「太廢了」的過去式,四十歲的導演或許無意寫實地描繪十八歲的少男情懷,就讓電影語言成為一種「象形」的表達吧。


我想,「單車上路」提供了具體的語彙,讓老師、父母與青少年可以談論「犯錯」與「贖罪」,甚至引導入更進一步人生價值的思考。對一般觀眾來說,它也提供了一個觀看「負罪之旅」的新視角。在台灣拮据艱難的電影環境中,「單車上路」選擇一條人煙稀少的道路,開啟了一段視覺感官的美麗饗宴。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戀人絮語(Sad Movie)。
導演:權宗冠。演員:鄭雨盛、車太鉉、林秀晶。片長:108分鐘。語言:韓語。上映日期:2006.11.10(五)。



預告欣賞:





如果愛情已走遠我該微笑祝福 還是流淚道別?……從四種愛情  看見自己的身影……


劇情簡介:熱血消防員早已希望向女友求婚,卻因為緊張內向而錯過良機。女友最大希望是男友不再出生入死。他答應她結束最後一次火場任務後便共結連理。只是,這個心願可否被實現?
 失業3年的青年,為填飽肚子甘願做沙包任人打,女友忍無可忍決定分手。他為了贏回芳心,經營替人處理分手的生意,但他能夠幫助自己找回真愛嗎?
一名兼顧事業家庭的職業婦女,並無多餘時間照顧兒子。為了吸引媽媽注意,兒子惹出不少麻煩。而就在此時她發現自己身患惡疾,母子將何去何從?
 在遊樂園扮小丑的女孩,對駐園畫家男孩一見鐘情,只是兩人在無法開口說話的溝通下,愛情要如何萌芽?
四段情感,四種面貌,在雨季的城市悄悄上演……


個人短評:如上資料介紹的四段尚待圓滿的情感,初看似無任何關係與連結,最後因車太炫一角(幫欲與人分手的客戶擔任告知對方的工作),而有了巧妙連繫。導演以精心設計的橋段、取景、構圖、攝影、對白,賺足觀眾眼淚,讓你在感動之餘,也能環視自己周遭家人、情人,想到自己是否尚未對你珍愛的另一半,也有如劇中人那一句不說出口而會感到後悔的話語……在片尾無限感傷中也給了你一絲為對方活下去的勇氣…


戀人絮語劇照欣賞:



遇人不熟(A Stranger of Mine)。
導演:內田健次Uchida Kenji。演員:中村靖日、霧島麗香、山中聰、山下規介、板谷由夏。片長:98分鐘。語言:日語。上映日期:2006.11.10(五)。
得獎參展記錄:2006 藍絲帶電影獎   最佳劇本。2005 坎城影展「影評人週」入選作品。





預告欣賞:





日本權威電影雜誌《電影旬報》評選 年度10大日片。
導演功力媲美昆汀塔倫提諾  全片驚喜更勝【黑色追緝令】。
故事結構妙趣橫生  令人拍案叫絕! 。
【鬼來電 】導演三池崇史力薦:「超乎你想像的精彩作品,令日本電影重新起飛。」
日本【電影旬報】推崇: 劇本精采 可比【記憶拼圖】。
一段純情宅男愛上心機美女的傳奇故事…


劇情簡介:五個身分地位不同的人在星期五之夜相遇,雜亂的時空逐漸合而為一,真相, 慢慢的…被拼湊出來……
28歲平凡小職員→宮田。(謎之聲:我只想在我家好好愛一個人,但是我家…怎麼會越來越多人?)。
被未婚夫拋棄的怨女→真紀。私家偵探→神田。愛情女騙子→阿美。黑幫大哥大→淺井。宗旨:我們都要現金兩千萬!!!
平凡小職員宮田想給女友阿美一個驚喜,不料她卻突然人間蒸發…
偵探老友神田看不下去,邀他出門用餐,在餐廳遇見剛被未婚夫劈腿的真紀。
當宮田決定甩開過去,嘗試和真紀展開新戀情時,阿美的再度出現打亂了這一切。
單純的宮田渾然不知背後竟牽扯到黑幫老大的2000萬現金……


遇人不熟劇照欣賞: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部改編自《山居歲月》作者-彼得梅爾小說《戀戀酒鄉》的電影,內容敘述倫敦洛頓兄弟證券公司,超級股市操作人-麥斯‧史金納(羅素克洛 飾),在他都市叢林廝殺生涯中,出現了一個早被他遺忘的過去連結而扭轉改變他一生的故事。




主題有美女、醇酒、法國農莊、浪漫的愛情故事、一生沒有婚姻關係的亨利叔叔與他一段不為人知的異國戀情結晶的即時出現;再加上男主角必須面臨的人生抉擇大轉變,還有,本以為會出現的遺產權爭奪大戰…等等。導演還必需一邊教會觀眾關於酒的知識、交代在公司想要篡位的股市後進、那位帶著波多黎各口音,講話狠毒其實忠心耿耿的小辣椒秘書、還有一身幹勁很殺的房地產經理人-查理,法國這邊還有跟亨利叔叔有一腿的管家-杜弗洛夫人以及他那位長年對著葡萄園唱歌的釀酒師先生。


導演雷利史考特從來就是野心蠻大的創作者,也曾經相當成功的拍出了震撼人心的《
神鬼戰士》,不過,對於這樣溫馨又複雜的題目,處理的可能就有點…。法國普羅旺斯的氛圍,的確有可能讓人一下子陷入休閒浪漫的情懷裡,尤其迷人的法國女子就在你旁邊繞啊繞的…,不過,你總要一個更強而有力男主角的頓悟才夠說服觀眾,而不是單單因為跟一個小時候跟你說過一句話的小女孩上床以後,以及告別從小照顧你如父親一般的叔叔,然後不知何理由離開也不再回鄉,卻因為繼承了遺產,有了故地重遊回憶的機會,就突然一下子人格丕變,馬上純真到一臉的幸福。


最後這一位認真工作從不休假的嚴肅英格蘭血統的人,手摸著羅丹的雕塑,眼睛看著梵古的油畫,就決定不入股證券公司,這……太感性了,喔!尤其,他還故意讓買賣農莊交易失敗…我不相信。


兩個多小時(我相信本來的導演版一定更長),卻最後才去處理一些重要的轉折,是不是因為到了法國,真的讓人思考也跟著浪漫了起來呢?我相信如果重新調整順序前後及敘述的重點,或是將整本小說情節做適度的刪減,也許更能立體呈現麥斯與亨利叔叔的動人感情與法國鄉間獨特迷人的魅力呢?其實,如果雷利大導演肯狠心剪一點,我相信整體效果就不會如此給人龐雜紊亂的感覺了。不然,還真可惜演員們非常稱職的演出耶!


我也很想建議雷利大導演應該去看一看由
奧黛莉威爾斯Audrey Wells執導,黛安蓮恩主演的托斯卡尼艷陽下Under the Tuscan Sun… ^^。喔!如果你想浪漫一下,開心笑一笑,倒還是可以進戲院輕鬆輕鬆!不過,這部電影要進軍奧斯卡的獎項,我想應該沒那麼容易吧!……呵呵!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參考資料均引用自金馬影展官網: http://www.goldenhorse.org.tw

冥王星早餐 Breakfast on Pluto。
導演:尼爾喬丹(Neil Jordan )。國別:愛爾蘭/英。年份:2005。片長:129min。規格:35mm。
提名與參展記錄:2006金球獎最佳男主角提名。2006柏林影展觀摩影片。


劇情簡介:被丟在教堂門口的男嬰,長大後成為比女人還嫵媚的男孩。他挑戰教會,走進政治武裝抗爭的現場,邂逅了一個個令他刻骨銘心的男人,然而在他心中,永遠記著童年時曾經見過母親搭電車離去的背影。《亂世浮生》導演再現動人神采的新作,那優雅的鏡頭運動,那迷醉的懷舊色調,那一首首撥動心弦的時代金曲,完全再現一個怪胎人生的輝煌與滄桑。


個人短評:最讓人驚豔的還是男主角驚人的演技與造型,他可以是青澀的高中生,可以是純情等待愛情的小女人,也可以是深入敵區以愛解救世人的007,更是供人觀賞的情色性幻想對象。像這樣大膽挑戰禁忌並且包裝到讓觀眾絲毫無招架之力的電影,台灣不知何時才能出現?我們看到一邊是大膽追尋真愛並從不覺得表現自我是可恥的男主角,一邊是用力批判社會與政治問題的導演,聯手打造了這樣奇特又可愛的電影!推薦影展必看之一。



超脫末日 Last Days。
導演:葛斯范桑(Gus Van Sant)。國別:美。年份:2005。片長:97min。規格:35mm。
參展與得獎記錄:2005坎城影展最佳音效設計。2005西雅圖影展。2006香港國際電影節。
劇情簡介:葛斯范桑的青春死亡三部曲最終章,隱喻了「超脫」主唱寇特柯本之死。極簡的對白、沉緩的步調、絕望的氛圍,徹底顛覆了搖滾傳記片的傳統模式,成為形式上反高潮,內容上反英雄的作品。透過孤立的鏡頭,觀眾目睹了寇特柯本生命的末章,並未如烈焰般熊熊燃燒,而是逐漸枯萎凋零。他成為另一位預知自己死期的搖滾亡靈,一步步邁向困惑人生的終點。


個人短評:的確像簡介所言,電影以一種夢魘式的語句,不斷模擬、反覆、播放,超脫樂團主唱生命裡最後幾天的錄像日記,本片也非你想像中的搖滾英雄式歌頌手法,反而像是一個末日狂徒的最後輓歌,所有的榮耀繁華已隨風遠去,所有的教條信仰也背離了他,他就像隻關進自己打造牢籠裡的受傷小鳥,終將飛入死神的國度。本片只適合重度影癡啃食,其餘人等請勿觸踏…。



國王與鳥 The King and the Mockingbird。
導演:保羅葛林莫(Paul Grimault )。國別:法。年份:1979。片長:87min。規格:35mm。
參展與得獎記錄:1979法國影評人協會大獎。 1983芝加哥影展。
劇情簡介:國王愛慕畫中的美麗牧羊女,牧羊女愛的卻是另一幅畫裡的煙囪清潔工,為了躲避國王的追求,他們趁夜逃跑。喜歡和國王作對的鳥也來幫忙,帶著他們走進沒有陽光的城市底層魔幻世界。本片根據安徒生童話改編而成,由法國著名詩人傑克普維擔任編寫,完美的地底、高塔、拱門、皇宮營造出壯麗細膩的場景,充滿奇幻想像與哲思,被宮崎駿等動畫大師奉為必看經典。


個人短評:從前只聽動畫界前輩口述過,
沒想到居然可以在此次影展中親眼見到,導演保羅葛林莫(Paul Grimault )為本片的一切作為與完美要求,完全不輸給電影本身的精彩程度。一堆大師推薦,當然是必看佳作囉!……^ ^,電影異於現今動畫片的快速雷同,作品風格細膩古典,充滿迷人的氣息;尤其配樂與作品的契合令人深深感動,動畫迷更應該注意其角色造型上的趣味,與動作設計上的精準……此片就像是動畫界的母體一般享有令人景仰的崇高地位啊!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港版海報:



我的觀後感:
呵呵!一想起那天看首映的時候,全場觀觀眾拍手叫好及一直沒斷過的笑聲,我就忍不住要推薦這部適合全家大小一起看的成龍電影。成龍電影當然免不了要打,這部份其實倒不用特別擔心什麼。而且,除了一些常見的手法,本片還是在武打動作場面上有一些特別的設計,讓人不得不佩服他在這方面的專業與天賦。




再來,他跟古天樂的組合,也讓我意外覺得出奇的妙、有化學變化而又充滿喜感。一個是不被父親理解,其實父子倆之間有很濃厚而說不出的感情,以成龍的角度來談中國人嚴肅緊繃的父子關係。一個是在外使盡力氣,討好有著模特兒般魔鬼身材女友,棄糟糠之妻於不顧的花花公子,以古天樂來談有信心危機認同的男性性心理。另一個許冠傑的包租公一角與摯愛老婆,還有失去小BABY的痛苦往事;當然還有出錢綁架小孩的爺爺,偏激而恐怖的行徑來做對照。


而所有的一切發展以及觀眾們心之所繫,整部電影的颱風眼,就是那位可愛到不行的BB,真是太可愛了!我們大家跟著看到他的出生、被綁架、成龍及古天樂陰錯陽差笨手笨腳照顧BB的趣味,還有建立感情之後不得不的分開,就這樣三兩下就擄獲了大家的心,多厲害的BB啊!呵呵!以至於最後他被那個發瘋的爺爺XXX的時候,我都跟著急起來了…可見編導的策略多麼成功!而且,最後還奉送一段讓人意外發噱的橋段,溫馨而感人!


非常值得推薦,闔家大小一同歡樂的作品! ^ ^



預告欣賞:





劇照欣賞: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巴黎我愛你 Paris, Je T'aime。


台版海報:


國別:瑞士/德/法。年份:2006。片長:120min。規格:35mm。
參展記錄:2006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開幕片。 2006多倫多影展。
劇情簡介:一部電影,18段巴黎愛情故事…由20位名導、逾50位影壇巨星,聯手打造屬於愛的巴黎印象。畫室裡年輕男孩上演《愛情,不用翻譯》另一章;小丑的溫馨情事繞著艾菲爾鐵塔慢慢滋長;王爾德從墳墓裡跑出來,幫英國情侶破鏡重圓……,從偶然的邂逅到心碎的等待,從奔放的熱情到夢想的轉彎,塞納河畔,唯有愛是共通的語言。茱麗葉畢諾許、娜塔莉波曼、伊萊亞伍德、友蘭達夢露……,巨星交替閃亮。




1.
杜樂麗花園Tuileries。
導演:柯恩兄弟 Joel et Ethan Coen (《真情假愛》《冰血暴》《快閃殺手》美國影壇奇才兄弟檔)。
演員:史蒂夫布希茲《絕地再生》。
劇情大綱:美國觀光客在巴黎地鐵站裡,演出地鐵驚魂記。


2. 勝利廣場Place des Victoires。
導演:諏訪敦彥Nobuhiro Suwa《廣島別戀》《二分之一的母親》日本強烈風格實驗導演。
演員:茱麗葉畢諾許、威廉達佛《臥底》、《蜘蛛人》。
劇情大綱:一個失去孩子的母親,在午夜時分的廣場上,似幻似真地與愛子重逢。


3. 蒙馬特Montmartre。
導演:布魯諾波達利斯Bruno Podalydès。
演員:布魯諾波達利斯。
劇情大綱:愛來自偶然,找尋停車位的中年男人,邂逅了昏倒在他車旁的女人。


4. 塞納河沿岸Quais de Seine。
導演:古蘭德恰達Gurinder Chadha《我愛貝克漢》英籍印度裔新女性導演。
劇情大綱:愛是共通的語言,塞納河畔旁,有著不同背景,信仰不同文化的年輕人憑著真摯的心,愛情於焉展開。


5. 馬黑區Le Marais。
導演:葛斯范桑Gus Van Sant 《心靈捕手》《大象》坎城金獎導演。
演員:賈斯帕尤里葉Gaspard Ulliel(《未婚妻的漫長等待》凱薩獎最佳新人獎,即將上映《人魔》男主角,法國最炙手新生代男演員)。
劇情大綱:馬黑區的一間畫室裡,年輕的男孩,上演「愛情,不用翻譯」另一章。


6. 第16區Loin du 16e。
導演:華特薩勒斯Walter Salles《中央車站》《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巴西新電影教父及 Daniela Thomas。
演員:Catalina Sandino Moreno《Fast Food Nation》《Maria Full of Grace》。
劇情大綱:每天來回於郊區和巴黎一個照看小孩的女孩。


7. 13區Porte de Choisy。
導演:杜可風Christopher Doyle。
劇情大綱:華人街髮廊女主人的奔放熱情。


8. 巴士底區Bastille。
導演:伊莎貝拉庫謝Isabel Coixet。
劇情大綱:罹患絕症的妻子,毅然與愛人分手的丈夫,太太的紅外套,讓人心碎。


9. 艾非爾鐵塔Tour Eiffe。
導演:西拉維休曼Sylvain Chomet《佳麗村三姐妹》法國影壇新怪傑。
演員:法國凱薩獎影后友蘭達夢露。
劇情大綱:圍繞著艾菲爾鐵塔,小丑的溫馨愛情故事,以微笑揭開序幕。


10. 馬叟公園Parc Monceau。
導演: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on《哈利波特:阿玆卡班的逃犯》《你他媽的也是》墨西哥才子導演。
演員:露迪芬莎妮Ludivine Sagnier《池畔謀殺案》《八美圖》法國新生代性感女星、尼克諾特《綠巨人》、《盧安達飯店》。
劇情大綱:令人費解的兩性關係,是情人?是朋友?還是……。


11. Quartier des Enfants Rouges。
導演:奧利佛阿薩亞斯Olivier Assayas 《錯的多美麗》法國新新浪潮代表。
演員:瑪姬葛倫霍《神經殺手》《怵目驚魂28天》。
劇情大綱:一個女演員和賣迷幻劑的送貨員若有若無的感情就算有意 也許仍會錯過。


12. 節日廣場Place des fêtes。
導演:奧立佛舒密茲Oliver Schmitz。
演員:Aïssa Maïga《俄羅斯娃娃》。
劇情大綱:一見鍾情的女孩竟帶給男人橫禍。


13. 紅磨房附近Pigalle。
導演:李察拉葛凡尼斯Richard LaGravenese。
演員:鮑伯霍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冥王星早餐 Breakfast on Pluto。
導演:尼爾喬丹(Neil Jordan )。國別:愛爾蘭/英。年份:2005。片長:129min。規格:35mm。
提名與參展記錄:2006金球獎最佳男主角提名。2006柏林影展觀摩影片。
劇情簡介:被丟在教堂門口的男嬰,長大後成為比女人還嫵媚的男孩。他挑戰教會,走進政治武裝抗爭的現場,邂逅了一個個令他刻骨銘心的男人,然而在他心中,永遠記著童年時曾經見過母親搭電車離去的背影。《亂世浮生》導演再現動人神采的新作,那優雅的鏡頭運動,那迷醉的懷舊色調,那一首首撥動心弦的時代金曲,完全再現一個怪胎人生的輝煌與滄桑。


預告欣賞:
正式版預告:



1.看我當007噴霧器救世界:

/>


/>2.在蕩鞦韆跟色老頭說話:




/>3.導演與男主角接受訪問:



劇照欣賞:

/>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參考資料均引用自金馬影展官網: http://www.goldenhorse.org.tw

天堂失格 Scrap Heaven。
導演:李相日(Lee Sang-il)。國別:日。年份:2005。片長:117min。規格:35mm。
得獎記錄:2006日本電影旬報最佳男主角。2006橫濱電影節最佳男主角。


劇情簡介:一個特立獨行的廁所清潔工、一個始終無法升遷的基層警察,還有一個獨眼的怪怪女護士,三個人物的命運被一場公車劫持事件鍊結起來,從此他們以公廁為辦公室,接受申冤,自製炸藥,合力向森嚴無趣的體制發動既崇高又爆笑的都市游擊戰。《69》新銳導演李相日瘋狂又哀愁的第二部長片,小田切讓證明演技代表作,栗山千明也有令人瞠目的橋段。


個人短評:日本人真的受漫畫影響很大,這已非好壞的問題?而是整個文化被深化,依本片導演李相日(Lee Sang-il197416日出生於日本新潟市)的年齡層來看,就更加明顯。故事説到三個倒楣的年輕人(清潔工、警察、女護士),在親身經歷劫車事件後,自此三人的人生歷程與性格來了個大轉彎。原來平凡怯懦的生活,在他們接受委託者一段段離譜的復仇之路後,是英雄或是狗熊!一如本片有待接受觀眾的考驗…。



曼鼓瘋 Bangkok Loco。
導演:波恰杭格拉唐那普(Pornchai Hongrattanaporn)。國別:泰。年份:2004。片長:98min。規格:35mm。
參展記錄:2005多倫多影展。2005奧斯陸影展。
劇情簡介:泰國鼓神在與鼓魔驚天動地的決鬥中,不幸噴血身亡,臨死前,他顫抖著把練成絕世鼓功的秘訣告訴他的愛徒,但是語焉不詳,秘訣成了謎團。多年後,長大成人的徒弟,在一場瘋狂的烏龍謀殺風波裡,領悟了至高鼓功秘技竟和青梅竹馬的師妹有關。周星馳加上金凱瑞式的超無厘頭惡搞喜劇,有著泰國電影特有的濃豔色彩與天真無邪。


個人短評:全片瀰漫懷舊與奇想,泰式瘋狂的拼貼,不弄到你狂笑死不罷休!演員表現賣力,攝影色彩俗豔熱鬧非凡,腳本也是竭盡所能娛樂大眾,前半部用心的鋪陳與幾場高潮戲,有令人驚豔之感。不過,可惜真正需要再升級的最後終極大決戰,不知是經費問題或是師妹的演技出了毛病,突然像洩了氣的皮球,再也彈不起來。最後五分鐘劇情急轉變成戲中戲的後設,個人覺得倒是莫名其妙的贅筆。



復仇之血 Bleeder。
導演:尼可拉溫丁黑芬(Nicolas Winding Refn )。國別:丹麥。年份:1999。片長:101min。規格:35mm。
參展與得獎記錄:1999塞拉耶佛影展新潮流獎。 2000歐洲電影節。2002科隆暴力影展。
劇情簡介:哥本哈根一群無聊年輕人,看電影與錄影帶是他們共同的交集。錄影帶店員工暗戀小餐館女侍,另一對戀人則因女友懷孕,讓貧困生活更沉重,沉淪的生命,只有讓電影中的對白代替自己的聲音。導演以快速的影像節奏,透過《我心狂野》、史蒂芬席格等好萊塢通俗符號交互參照,文本、敘事與影像不斷在現實中浮現,刻劃出北歐青少年次文化被電影文化貫穿的暴力生活。


個人短評:本片是此次
影展裡,導演專題:尼可拉溫丁黑芬的作品中,個人最為偏愛的佳作。電影雖以簡單的敘事及手法完成,但反而讓人覺得更為貼近導演的創作靈魂,也像是提供後來其他作品原型的有力線索。尤其劇中錄影帶出租店的店員連尼一角,幾乎讓我認為是導演自身的影射-封閉自我於黑暗的觀影房裡,一口讓人嘆為觀止各大導演名字分類的順口溜,遲遲無法與真人談情說愛的窘態,都讓我有無上的聯想。故事主要以主角李歐面對即將擁有孩子的事實,自己心理調適失衡無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參考資料均引用自金馬影展官網: http://www.goldenhorse.org.tw

練習曲 Island Etude。
導演:陳懷恩(En Chen)。國別:台。年份:2005。片長:100min。規格:35mm。
參展記錄:世界首映World Premiere。


劇情簡介:旅行,永遠是遇見真實故事最好的時刻。一個聽障男孩決定在大四畢業前,揹著吉他騎腳踏車旅行,一百分鐘的電影、七天六夜的旅程,銀幕上一路展開的風景,也隨著男孩所經歷的點滴故事,走進這片土地的深處,描繪出屬於福爾摩沙的影像地圖。《悲情城市》資深攝影師陳懷恩首度執導的真摯之作,壯闊且細膩的攝影,捕捉了真正屬於台灣的人文風景。


個人短評:
本片是國內資深攝影陳懷恩先生初執導筒一鳴驚人之佳作,藉由一名高雄青年的環島之旅,為我們生活的台灣在文化、歷史、傳承上做了一個總回顧,導演刻意在取材上,偏重人性互助、良善的光明面來發揮,並聚焦於鄉土與一般市井小民的角度來發言,鏡頭下隨性、灑脫,充滿優然自得的一份恬靜,讓人看了不禁為了感動。推薦必看之一… ^ ^



鷹與男孩 Kes。
導演:肯洛區(Ken Loach)。國別:英。年份:1969。片長:110min。規格:35mm。
參展與得獎記錄:1970紐約影展。1970卡羅維瓦利水晶球獎。1971英國電影學會最佳新人、最佳女配角。
劇情簡介:破碎的家庭沒人關心他,恃強欺弱的同學總愛欺負他,14歲的比利活得很不快樂,直到那天,無意間撿到了一隻幼鷹,他苦悶的童年才終於有了改變的可能……。肯洛區媲美《四百擊》的一鳴驚人之作,根據英國小說家拜瑞漢斯的作品改編而成,生動刻劃成長中少年敏感脆弱卻又倔強逞強的微妙心理,典藏影片首次在台灣放映。



個人短評:吹動大麥的風導演肯區洛的傑作,今年影展的鎮展之寶。所有喜歡電影的人,都不容錯過這個親炙經典的機會,導演冷靜理性的筆觸早早成熟,全劇以慘綠少年幅射周遭親情、朋友、學校間的關係,對教育本質價值及社會階級意識的批評,藉由一場老師與學生的球賽,說明的淋漓盡致。而少年的自覺、少年的一顆純淨心靈,也隨著他親手埋葬的紅隼,宣告進入全新的生命歷程。看完這部電影,你可以用任何想得到的讚美詞加在它的身上。



愛麗絲的鏡子 Reflections。
導演:姚宏易(Hung-i Yao)。國別:台。年份:2005。片長:87min。規格:35mm。
參展與得獎記錄:2005南特影展青年導演獎、電影技術獎。2006鹿特丹影展。2006東京影展。
劇情簡介:兩個女孩互相約定,誰交了男朋友,她們之間的愛情就劃上句號。誰知道,男孩出現了,她們竟然比賽似地都愛上了他。侯孝賢御用攝影師姚宏易的首部劇情片,《最好的時光》第三段的另一版本,有著侯氏招牌的寧定淡泊,也有年輕作者才捕捉的到的青春騷動。影片不拘泥於情節,緊緊貼著演員的呼吸前進,如魔術般,最後故事長出了自己的生命。


個人短評:攝影是他的強項,也拍出台北都會男女一分的生活寫真。片頭咪與曉鏡兩女在廁所的拍照橋段,充滿風格的張力,相當有趣。尤其歐陽靖精彩突出的表演,讓人看到角色的神采與光芒,個人非常欣賞。咪在片尾的哭戲,讓我想起愛情萬歲的楊貴媚…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參考資料均引用自金馬影展官網: http://www.goldenhorse.org.tw

藥頭 III:死神上門 Pusher III: I'm the Angel of Death。
導演:尼可拉溫丁黑芬(Nicolas Winding Refn )。國別:丹麥。年份:2005。片長:104min。規格:35mm。
參展記錄:2005多倫多影展 / 2005倫敦電影節 / 2006鹿特丹影展。


劇情簡介:黑道角頭渡過他日常又非常的一天,這頭為女兒生日忙翻了,又要應付他都快趕不上的毒品新世代交易,不時還得上勒戒所和人手牽手分享心情,生活像一段又一段的黑色冷笑話。冷調幽默、血腥畫面,上菜與分屍,人生裡的極端都在這天發生。什麼都不能再毀滅了,剩下的只有自己。集暴力與美學風格於大成,被視為「藥頭三部曲」中最成熟的作品。


個人短評:大家先看到一個戒毒協會的聚會場合,每一個人都要分享自己吸毒與戒毒的心路歷程,並且互相抵勵加油,再來,我們就開始跟著男主角米洛過了他讓人瘋狂的一天,什麼倒楣的事都讓他碰上了,想要戒的毒也犯了,自己還誇張的介入一場販賣毒品的騙局,對女兒米娜無微不至的照顧與愛,卻換來女兒對他更無理的要求,最後劇情風格匹變,猶如來到人間屠宰場,漸漸米洛進入罪惡深淵而無法自拔,一如電影最後出現的一潭游池-乾枯、無水、裂痕、變形。推薦影展必看之一。




愛的起司條 One Rat Short。
導演:
艾力克斯維利(Alex Weil )。國別:美國。年份:2006。片長:10min。規格:35mm。
參展記錄:2006坎城影展。
劇情簡介:小老鼠追著起士條誤闖實驗室,歷經愛與失去的旅程。栩栩如生的線條和動態,呈現出動物獨特而微妙的情感。


個人短評:編號2W-45的實驗鼠與地下鐵流浪鼠,因為一包飄在空中的起司條包裝袋,而發生的一段偶遇情誼,讓人不勝唏噓。運鏡在短短的十分鐘裡竭盡所能的不斷變換,讓觀眾有如坐在遊樂場的咖啡杯裡一般,配合著優雅的音樂,讓人感到既悲傷又充滿無限美好的記憶一般,旋轉…旋轉…,最後可笑的是,導演秀出繼續飄蕩於空中,不斷旅行的起司條包裝袋的條碼的那一刻……讓劇中隱約批判科技文明與規格經濟的無用與非人性,達到提點觀眾的啟示與成果。相當值得一看的動畫佳構!



如歌的快板 Allegro。
導演:克里斯多福波伊(Christoffer Boe)。國別:丹麥。年份:2005。片長:88min。規格:35mm。
參展記錄:2005威尼斯影展 / 2006 日舞影展競賽片。
劇情簡介:離開祖國已久的知名鋼琴家將他在哥本哈根的所有回憶全都丟了,包括那段刻骨銘心的愛情。那天,他終於回到丹麥演奏,一封匿名來信要他潛入市區一塊被隔離的「神秘地帶」,才能找回他的記憶與愛……。導演曾以《愛情拼圖》在坎城一嗚驚人勇奪金攝影機獎,這回他再度關注時空、回憶與愛情的複雜性,並在影像上玩出更華麗的新風貌。


個人短評:一段關於尋找失去記憶的故事。雖然,電影的確不是非常容易看得懂,不過,當你經歷與主角一樣的旅程之後,突然之間,你彷彿醒了,一切都明白了。所有的憤怒與不解,豁然開朗。前面的猜疑與懸疑,都變成歡樂悲泣的一刻,讓人無限感動生命的美好。攝影風格相當冷咧突出,個人色彩濃厚,場景運用與安排十分巧妙,帶有濃厚的實驗劇韻味,不知名的異域,難入又難懂,但是,就像我們自己的記憶深處,不也正是仍未探尋的處女地呢?影癡必看之一,意境幽遠靈動,看完時,仍值得你坐站原地回味再三。



愛的誕生 The Birth of Love。
導演:菲利普卡瑞(Philippe Garrel)。國別:法/瑞士。年份:1993。片長:94min。規格:35mm。
劇情簡介:一生總要燃燒一次的熾熱愛情,保羅的孩子已經這麼大了,但機會來了,他依然奮不顧身牽起年輕女孩的手,經歷那場最後也彷彿最初的愛戀,平凡生活過久了,是不是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參考資料均引用自金馬影展官網: http://www.goldenhorse.org.tw



搖滾世代 Glastonbury。
導演:朱利安坦普(Julien Temple)。國別:英。年份:2005。片長:138min。規格:35mm。
得獎記錄:2006日舞影展競賽片。
劇情簡介:英格蘭西南方的平原孕育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音樂祭。自1970年起,已成為與伍茲塔克一般,深刻影響搖滾樂的嬉皮神話。全片混合了歷史影像、現場訪談與表演實況,不但讓人體驗Radiohead、Pulp、Coldplay等樂團的魅力,更呈現了活動本身與裸體解放、嗑藥文化、青年暴動之間的關係。




個人短評:英國BBC跨世紀的記錄大片,橫越35年的製作,不同的面孔與不同的場地、不同參與的族群,唯一不變的是搖滾不死的精神,探討搖滾樂對西方文明的高度影響。片頭尾口述將基督教聖地:格拉斯頓伯里之傳說預言與舉辦音樂季場地的結合令人發噱,看今之中產階級如何曾是任意作愛、裸舞、嗑毒的年輕人,看他們當年如何批評政府、反體制、反戰、愛和平。主辦人農夫鬍子麥可是如何以商業角度販賣經營次文化,看不可思議反文明的嘻皮、浪人文化,他們說“我們將要做出驚人之舉,我們將是你們的良知”。看英國人自稱反骨,並只存在4、5天的夢幻城的興衰史,從高度理想變成有著高圍牆的搖滾朝聖團,推薦搖滾樂迷必看經典。



瘋狂療養院 Lunacy。
導演:揚斯凡克梅耶(Jan Svankmajer)。國別:捷克。年份:2005。片長:118min。規格:35mm。
得獎記錄:2006捷克金獅獎最佳藝術指導、海報設計 / 2006倫敦影展 / 2006西雅圖影展。
劇情簡介:捷克動畫大師斯凡克梅耶這回用生肉、內臟、眼球、舌與頭骨,組合成駭人的景象,搭配真人演出宛如愛倫坡小說的情節,描述一個被惡夢所困的男子偶然到一個敗德的貴族家裡作客,卻在愛情與自以為正義的催使下倒戈背叛,誰知革命之後不是樂園,而是煉獄開端。表面上光怪陸離,卻寫盡對體制的不信任以及政治謊言的醜惡。


個人短評:初看完真的覺得自己也差不多快瘋了,看肉、內臟、眼球、舌與頭骨表演動畫是你全新的視覺震撼與考驗。不過,電影後座力道強勁,讓你不得不記起那狂笑的公爵,濕黏的氛圍,無辜眼神的男主角、與雙面俏護士,再加上怪奇的儀式、全身羽毛的地底怪人,隨時準備出現在你夢裡要抓人的警衛,構成一幅超現實的世紀末“警”像。



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 Memories of Matsuko。
導演:中島哲也(Tetsuya Nakashima )。國別:日本。年份:2006。片長:130min。規格:35mm。
劇情簡介:音樂老師松子為了心愛的學生洋一頂替偷竊的罪名,竟被趕出學校,開始了她不斷尋找真愛的旅程。歷經了不倫之戀、淪落為酒家女,甚至殺人入獄,都不能阻擋她對愛的渴求,直到再度遇到洋一……。《下妻物語》導演再度以豐富的色彩與豪華的特效,引領柴崎幸、伊勢谷友介、武田真治等超堅強陣容,展現一個夢幻卻又令人心碎的故事。中谷美紀從影以來最完美演出。


個人短評:本應走
煽情、或悲情到不行的劇情,到了中島導演手裡,變成一場場松子的一生的生命綜藝秀。創意、閃亮、炫耀的場面之下,松子一顆讓人為之鼻酸的純愛心靈,在導演最後一場長達10分鐘的巡禮,為她一生蹦發出最珍貴的光芒。個人推薦必看之一。



賴皮之宿 Ramblers。
導演:山下敦弘(Nobuhiro Yamashita)。國別:日。年份:2003。片長:83min。規格:35mm。
得獎記錄:2003多倫多影展 / 2004鹿特丹影展 / 2004日本電影旬報年度十大日本電影。
劇情簡介:沒有動人的風景,沒有可口的食物,沒有漲滿著憧憬與興奮的心情……。兩個百無聊賴的旅人,來到平凡的海邊溫泉小鎮投宿,他們見識一家比一家標準更低的恐怖民宿,乏善可陳的旅程裡,唯一可紀念的是在海邊邂逅了衣服都被海浪捲走的謎樣女子,然而,結果卻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改編自名漫畫家拓植義春同名作品,在平凡裡處處閃耀著超現實才氣的傑作。


個人短評:導演個人比瘋子方舟更為準確的構圖、運鏡與執行力,更加明確表達導演的理念的好作品,為年輕世代的無所事事、無所事從做出令人噴飯結果的現代奇遇記。用水燒熱的溫泉、海邊檢到的胸罩、奔出的裸女、日文超流利的騙錢旅館外國國籍老闆、最後終結在一家離譜的民宿,最先答應一同出遊的朋友這時才突然出現在他們走過的旅程……。個人推薦必看之一。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不說,本片前面將近5分鐘,倫敦街景中遠鏡頭的瀏覽,你一定無法辨識出是否為實景拍攝,或為動畫繪製。好萊塢近期的動畫技術可以說已達一種新境界,變成是基本配備之一。今年你可以看到他們開始在風格及畫風上做更多更為精緻的設計與轉變。




也許有人覺得打獵季節3D效果不明顯什麼的?可是在我看來,其實這是一個分水嶺的轉變。果然,不多久各地動畫創作者似乎有志一同,紛紛改變畫風,如:動畫影展法國參展的-暗黑文藝復興、金馬影展丹麥的-公主追殺令,也開始以3D來從事2D人物加3D背景的創作模式,因為全3D寫實風的科技與現代感實在太冷了一點,太不人性化了一點,不一定能滿足作者的需要,他們需要更多屬於手繪與貼近自然的質感與情感表達的方式。


這部電影一方面可喜的是導演個人風格依然清晰可辨,而且我在猜他的技巧是否是黏土動畫加3D效果,還是其實整個都是3D動畫的製作呢?反正,人物與背景融合是的相當不錯,黏土動畫特殊的表情動作仍是非常突出的,這一點上我沒有任何異議。


不過,在整個故事與節奏上,卻相當明顯有被好萊塢主導的痕跡,一開始略為交代主角的生活(與先行預告版本略為不同,沒有了那兩位僕人老鼠),當然這樣主角的孤單寂寞是可以更加讓觀眾感受得到,再來立刻以非常快速的進入地底世界展開冒險……就這樣一路瘋狂到底,乒乒乓乓好不熱鬧,但是卻似乎失去了阿德曼動畫的基本精神與耐人尋味的餘韻感,這也可能是創作者與出資老闆角力的最後結果吧,我想…。


這也是這部精彩好看的動畫,讓我覺得較為可惜的一點……


劇照欣賞: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肯洛區的電影最為特別之處,就是在慣於使用不溢美虛張的鏡頭語言去詮釋捕捉市井小民最為樸實無華的生活片段,如〈麵包與玫瑰〉、〈甜蜜十六歲〉之中對於社會主義機制的無力感。其實這一切都應該要觀照於肯洛區電影最為原始之作〈鷹與男孩〉,沒有層層覆蓋如花蕊的故事技巧,也沒有龐複雜杳的劇情對白人物走位,所帶來的只有最基本,讓人能夠感受俯拾即是親和力的生活小曲。




在觀看本片之前,我根本性認為,如果說〈甜蜜十六歲〉是〈鷹與男孩〉的姐妹作品,同樣以類似楚浮〈四百擊〉的青春徬徨作為出發點。那麼同樣也是肯洛區執導的〈以祖國之名〉,必然就是〈吹動大麥的風〉的一次堂皇的預告試演,這樣說則也許有些誇張了,但絕不是對〈以祖國之名〉有所貶抑。兩片同樣的都可以是一個很好萊塢式的格局電影,無論是〈以祖國之名〉之中將愛情與共產主義做成一種拉鋸戰式的曖昧連結;直接一點來說本片甚至做得更為傑出,以兄弟反目成仇的形象為基準,其後卻表明著對於思想本質的徬徨,那就是關於愛爾蘭與英國相互的國族定位,追逐,放逐,而又彼此緊密相連。藉此為歷史又畫下了一筆,關於人性最基本的仇恨、利益、醜惡。


我很欣賞電影的開頭,鏡頭樸實的直接切入比賽的各種面貌,有人暴力相對有人私下承受,但很意外的是,做為一部史詩電影,卻沒有蕩氣迴腸搧情萬分的配樂,也沒有誇張的肢體示現,肯洛區所帶來的,竟然就只是一場單純的競賽。而我一直在想著,一開始兄弟二人就被切割為兩個隊伍,相互角力形成兩派勢力,電影結束後我時常想這也許是一場預言,原先也許是以兄弟關係﹝血脈綿延、基因對位﹞,卻因為思想主義的不同而被迫走上歧路。


即使是一開始都懷抱著美好的理想。


這部電影的前半段其實是洋溢著一種浪漫猶如糖衣裹覆的氛圍,雖然英國軍隊是以一征服者的強硬姿態壓榨著愛爾蘭人民,但對於革命同胞的共體時艱卻是無比美好的,意念理志一同。即使遭受斷指酷刑也能夠確立起不敗的意念,更即使是將自己從小照顧到大的少年親手槍斃也是無其所謂,但最為可怕的反而是人心,我無比恐懼起的一點便是於此。就算是我們多怕未來,但是總會有一些什麼信念會帶領我們前行,那總是包括著身邊的另一人,如友人、情人或是血骨緊密的親戚關係。


這無疑是我所能以窺見探得知的一點哀傷訊息,就算思想主義是多麼樣地偉大所不可冒犯,但是人性之私一樣能清楚掌握那些絲微漏洞。雖然也許兄弟相擁的那些歲月裡面常常彼此哭得一鼻子一眼睛黏瘩瘩,但是在權力的背後,竟然醜陋之處還是一樣會被揭露,掀起紅布幔簾的一瞬間裡,所謂的理想背景將終遭稀釋化,所剩下的,只是無止盡的悲劇。


電影的最後一幕集結在那開始的最初現場,那本應是最為溫馨的家園。卻在一連串的戰亂、革命之中,一再遭到侵略,昔日受害者成為加害者,而受到創害的,只是同樣的背景,被欺辱。在大環境之下一點反抗能力也無的,卻在歷史一再重演的,誇張卻又真實,我想那是最臨近於崩潰點的故事末尾了。


而電影布幕終究要落,我們餘下所做的,卻只能夠在電影幕前慶幸,我們並未徹底分崩離析而已。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