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大文豪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生於1914年。他21歲時進入查爾斯大學法學院就讀,不到四年,就因為納粹關閉了捷克所有的高等學院而學業中輟;直到二次大戰結束後,他才修完所有博士課程。之後,他卻毅然將博士學位甩在一旁,當過倉庫管理員、鐵路工人、推銷員、鋼鐵廠臨時工、廢棄物打包工、劇院佈景工人和跑龍套的臨時演員等,但就是沒再從事過任何跟法學有關的工作。
赫拉巴爾一生際遇起伏,順境少而逆境多。50年代初期,工作不順,沒有出版社願意出版他的作品,他的創作多是在一疊疊從工廠帶回家的廣告紙背面完成的。卑微地活了大半輩子之後,1962年起,年近半百的赫拉巴爾才認真地開始創作,終於在49歲那年出了他的第一本書,特殊的風格和文采旋即備受推崇矚目。
1968年共產政權掌控捷克,赫拉巴爾由於曾支持「布拉格之春」改革運動,而被列為黑名單。1970到1976之間,他遷至布拉格城外他出生的小鎮隱居,並完成了一部部畢生最傑出的作品。
赫拉巴爾一生創作頗豐,光是捷克文版,前後就發行了近三百多萬本。他的作品被翻譯有將近30種語文版本,最知名的有《嚴密監視的列車》(Closely Watched Trains)、《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註)、《時間靜止的小鎮》(The Little Town Where Time Stood Still),和帶有濃厚自傳色彩的《過於喧囂的孤獨》(Too Loud a Solitude)。
除了非凡的文學成就外,赫拉巴爾在電影和戲劇方面也有相當貢獻,他不但創作過不少劇本,幾部知名小說陸續搬上銀幕後也都成績斐然。1965年的劇本《底層的珍珠》(The Pearl in the Deep),他與一群年輕導演開啟了捷克電影「新浪潮」的先端;《嚴密監視的列車》由伊利曼佐搬上大銀幕,榮獲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而曼佐之後並以《失翼靈雀》(Larks on a String)再奪下了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獎」。
1997年,赫拉巴爾自醫院的五樓窗口墜樓身亡,傳言他當時不過是想餵鴿子,但也有人說他是自殺…。由於赫拉巴爾生前曾經承諾,要將他畢生最愛的作品《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交給最懂他的伊利曼佐來拍攝。不料,在他身後取得了電影拍攝權的捷克國家電視台,卻執意想邀請曾以《分道不揚鑣》(Divided We Fall)獲得奧斯卡提名的另一位捷克導演揚霍布雷克(Jan Hrebejk)來執導。
這讓伊利曼佐不惜以停止創作來抗議,並耗費了十多年的寶貴光陰來和捷克電視台打官司。所幸這部鉅作《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最後終於在赫拉巴爾辭世10年、而伊利曼佐也年近70歲時的今天拍攝完成,並榮獲了捷克影壇最高榮譽「金獅獎」最佳影片等四大獎,三度為伊利曼佐和赫拉巴爾的完美合作寫下了輝煌紀錄。
(註:《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原著小說由大塊文化出版)
- Apr 26 Thu 2007 02:18
《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遇見.捷克.大文豪】/ 作者介紹
捷克大文豪 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最瑰麗璀璨作品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