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http://tw.myblog.yahoo.com/suchin-0921/article?mid=2777&prev=2794&next=2764
「以色列」這三個字是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在那遙遠的中東國度,好像是另外一個世界,跟我們的生活八桿子也打不著;而熟悉的是「以色列」精彩的歷史事件及不斷看到的戰爭新聞。而在一片充斥著好萊塢電影的市場中,有幸能欣賞到以色列電影,倒能讓大家對「以色列」這個短小精幹又強悍的國家多一層的認識。
去年的《莫莉與莎莎》著著實實讓觀眾接受了以色列女兵的震撼教育,而《甜蜜大地》呢?真的是誠如電影名字那樣的甜甜蜜蜜嗎?
記得以前念書時似乎曾念到「人民公社」,也不太清楚生活在「人民公社」裡的人們過得怎樣的日子,只記得那是共產社會的產物。而看到《甜蜜大地》裡的「人民公社」,倒讓ㄚ今有點訝異,以色列又不是共產主義國家,怎也曾有「人民公社」的生活呢?
原來在70年代中期,為了維持勞動力與安全防衛,一切採軍事化集中管理,人們便過著「人民公社」封閉式的生活。生活到底是多麼的軍事化呢?
男人、女人、小孩分開居住,甚至連嬰兒都統一由奶媽照顧。奶媽準備許多瓶牛奶,利用監聽設備監聽各嬰兒房的狀況,如果有那位嬰兒發出哭聲,便得拿著奶瓶至哭泣的嬰兒房裡餵奶囉!在70年代來說,那設備還真先進吔!除了人們被強迫分開居住外,他們的所有事物都由專人統一分配管理。另外,外人還得經過公社人民同意才可來拜訪居住在公社裡的朋友。你可想像生活裡總是圍繞著一大堆硬梆梆的規定限制著你的舉止嗎?不僅是行動不自由,就連思想也不由自主的變得死板固執。
本片主角是一位12歲的小男孩迪維,正處於青春叛逆期的他,所幸並未被一堆的規定鎖死,但他的難與苦才正要開始而已。
回家探望媽媽的迪維,碰巧遇到客人在門口徘徊,他去敲了媽媽房間門,而出現在面前的媽媽竟然披頭散髮、只著胸罩及內褲,還若無其事的與訪客寒暄聊天。也許有人以為她不拘小節、個性灑脫,但是那不著邊際的談話內容、恍神的眼神及虛幻的表情,讓人不禁懷疑她「正常」嗎?是的,她曾多次進出精神病院。
其實這「人民公社」並不是冷血到最高點,仍允許家人的相聚,親人間的「愛」可說是維繫此社會最重要的精神食糧。靠吃藥才能提振精神的媽媽,在公社幾乎是不事生產,但公社居民仍同意她那遠在瑞士的男友來訪。
ㄚ今以為媽媽男友居住在人民公社的那幾天,應是迪維最快樂的時光了。從小沒有父親,而母親又沒有什麼生活能力,遑論要媽媽呵護迪維,倒不如說是迪維得時時關注照顧媽媽了。而他的來臨,不僅為這個「人民公社」帶來了新鮮的事物,更給了大家不小的衝擊與刺激。從原本對他抱持著懷疑的態度,而至全然接受他的溫馨與愛,最重要的是看到媽媽溢滿幸福的表情及開懷的笑容,不知不覺迪維心中也是滿滿的喜歡與愛囉!
但是好景不常,外人總是不瞭解此「人民公社」的風土民情,媽媽男友犯了公社的大忌,與居民起了衝突,最後被趕了出去。那段媽媽「愛」的日子,被打斷了,對媽媽來說形同判了死刑,開始過著重度憂鬱、槁木死灰般的日子。唉!「人民公社」是「公」呀!對於公社的大大小小的事物,每一個人都得貢獻一份心力,對於常常為大家製造麻煩的媽媽,居民愈來愈反感,甚至排擠他母子倆。
迪維看到幾乎熄了火的媽媽,他心疼,他難過,更用盡方法讓媽媽對生活充滿希望,甚至冒用媽媽男友的名字寫信給媽媽,但是一切的努力都沒用。最後竟得冒媽媽的名義寫信給男友,希望他能帶走媽媽。媽媽男友如願的寄來了三張機票,但是他們離開了嗎?
你害怕陌生的環境?你會毫無顧忌的抛棄熟悉的事物而遠離家園嗎?對於未來你是懷著期望,還是已喪失了奢求呢?唉!又是一個憂鬱症患者放棄自己的例子。
生活中十之八九都是不順遂的事,當我們心情低落時,吃吃大餐、看看電影、逛逛街、唱唱歌、找人說說話、寫寫日記……等,都可讓我們暫時忘卻難過的事,很快的也能重振精神,回歸正常的生活。但是對於憂鬱症患者來說,除了藥物可以稍微緩解那不快的情緒外,似乎很難找到可以轉移他們的注意力的事物,只會愈來愈鑽牛角尖而已。有人主張,「愛」可以帶領他們走出來,但是本片媽媽走出來了嗎?
迪維難道不愛媽媽嗎?當然不是囉!迪維百般呵護媽媽,時時刻刻關心照顧媽媽,並用盡方法取悅媽媽。可能你會說:「愛得不夠囉!」,其實ㄚ今以為愛的太多了,但是那些都不是媽媽最迫切需求的,搔不到癢處,再加上她的自責與內咎,與來自於公社人民的壓力,始終讓自己陷於「不快樂」的無底深淵而無法自拔。
與其說愛的太多,不如說愛的太少。迪維滿滿的愛並沒有錯,而是周遭的人、甚至是她的父母少了份包容與耐心。也許又有人會以為「人民公社」就得這麼功利,才是個公平的社會。但在思考何謂公平時,可曾想過縱使在如今自由的社會裡,也曾對偶爾走過身旁的精神病患者嗤之以鼻。
各位,多一份的愛與關心,可以減少一份的不幸,讓每個人都擁有滿滿的幸福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