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是誰說過的話,「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父親的背影。」

在我成長的那個年代,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必讀的課文,不知道現代教材還有沒有選讀這篇文章,這篇文章不同時期讀起來有不同的感受,以前只是讀過,知道一個父親無法開口的親情,每一個字只是當作考試題庫讀過,而今再讀,方讀出這篇簡單的文章背後的整個含意,先是那種中國社會中沉默的父親的形象,透過這篇簡單的散文,可以讀出貫穿中國兩千年儒家文化的那種禮教制約,父權掌控(因為本文不是要討論「背影」,所以不贅述)。

再來就是為何要選讀這篇文章背後的「忠孝傳世」的「意識遺傳」,要讓這般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藉由簡單的文章傳遞下去。我常聽說,當了爸爸的人再讀此篇文章,大概多會潸然淚下,因為以前那種父親偏要一意孤行相送與拖著不便身體爬上爬下去買桔子的心情,大概只有真的當上了父母才能體會吧,簡單的行為(買桔子跟送行)背後隱藏了多少的說不出口的憐愛疼惜。

講這麼多東西,是因為週二去看了十月中即將上片的「阿爸-思慕的人」,看完這部片,很難不聯想到屬於中國人的共同文化記憶:「父親的背影」。

「阿爸」是一部紀錄片,講台灣歌壇的國寶級大師洪一峰老師的故事,由他的幼子洪榮良先生擔任導演,由他的長子洪榮宏先生主訴,來追憶這位音樂大師。

就像鄧麗君一樣,台灣人一定都聽過洪一峰老師的音樂,只是我們大概不知道他是作者,而這部片也算是替我這個從小無緣接觸台語音樂的「台語樂盲」上了一課簡單的「台語音樂史」,也順便讓我知道何以洪一峰老師在樂壇的地位如此崇高。(像「思慕的人」、「舊情綿綿」、「山頂的黑狗兄」等膾炙人口的歌都是洪老師的作品)

話要說到那時台灣剛回到國民黨政府的管轄底下(我盡量用政治正確的語法來客觀描述這段在不同族群有很大異議的歷史過程),那時台灣充斥著日本音樂,而洪一峰老師憑著對音樂的熱愛,開始號招一批同樣有熱情的人,開始譜寫大量的台語音樂,因為他們覺得台灣該有屬於自己的音樂(現在看來這是很重要的自我文化的再定義過程,沒有他們的堅持,也就沒有後來台灣自我國格的養成,也就是我們今天的所謂台客『這裡的台客泛指在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包括新移民』跟台灣精神都是從這個簡單的創作自己的音樂開始一點一滴形塑上去的,因此也可以說他是台灣精神的濫觴),所以在那時國民黨政府完全不鼓勵台語的情況下(這點是我的客觀認知的描述,不是影片中提到的),他們憑著自己的熱情跟努力,在淡水碼頭一日復一日的唱著自己的歌謠,並且讓自己譜寫的音樂傳唱到全台灣的大街小巷,滋養了那個艱苦奮鬥年代的人們的心靈,而且還被封為「寶島歌王」,他的影響力比現在的周杰倫、張惠妹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這位在樂壇創建豐功偉業的才子,卻是生活中缺席的父親,他自己的三段婚姻生下了六個孩子,與第三個妻子的相戀,造成他與三個兒子的情感撕裂,讓洪榮宏三兄弟與父親的感情多年來處於分裂的狀態,直到兒子經過基督教的洗禮,還有父親重病等因素,才讓父子有機會重新去慢慢修補碎裂遺失的親情。

影片中的父親並沒有被兒子神話,他的在樂壇的地位雖是有目共睹的,無奈政府長期對台語音樂的漠視也造成這位台語樂壇的巨擘在現實生活沒有享受到他應有的榮華,甚至一度流落到走街賣唱的窘境,而且透過影片也可以看到洪一峰先生作為父親角色的匱乏與不足。

我想這是一種敘事治療吧!兒子透過影片的呈述,慢慢修復多年來父親在生命中缺席造成的心靈裂縫,而今透過這部影片,還有洪一峰先生晚年與兒子共處的時光,這些失落的靈魂得到了救贖(正好洪家篤信的基督教教義也與救贖這個生命課題息息相關)。

而部簡單的懷念父親的影片也因為片尾的那種寬容與諒解,而有了一種藝術的高度與文化的厚度。

如果真要挑缺點,就是我個人其實不太喜歡洪榮宏先生在片中的旁白,不知為何,聽起來有些做作不自然,還不如他受訪時侃侃而談的自在,感覺他大概為了唸旁白要裝出一個聲音,那個聲音卻顯得矯情了些,不過影片中處處流露的真情,倒是常讓人眼眶氾濫。

片中「客串」的大牌明星還真不少,像張惠妹、周杰倫、五月天、哈林、SHE(當看到Selina出現時,我其實還挺驚喜的,卻也不無一絲感傷)等,他們在片中都有唱洪老師的歌,而且每每讓人不禁動容,或全身爬滿雞皮疙瘩,就像導演在影片開場講得,這是一部音樂電影,大家可以像看演唱會一樣,聽完好聽得歌,鼓掌叫好。

不過我個人還有一個小小地遺憾,而且我散場後跟很多人討論,顯然大家都跟我想的一樣,就是當我們看到這麼多大牌歌星演唱洪老師的作品,我一直以為最後會有一個壓軸,就是我們的二姐江蕙也會獻身(聲),沒想到二姐從頭到尾都沒出現,讓人好生失望,這麼重要的台語歌壇盛事(懷念洪一峰老師的演唱會),二姐居然缺席了(當然,不可否認,我也抱著八卦的心情在期待洪榮宏先跟江蕙的合作啦),總讓人有好像少了點什麼的感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