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超級名模蔡淑臻與性格小生張孝全所主演的國片【練.戀.舞】,全片百分之九十五都在好山好水的雲林縣拍攝,面對都市聞不到的新鮮空氣和特有小吃,讓所有工作人員在戲殺清要離開雲林時都感到非常不捨;而鮮少走入鄉鎮的蔡淑臻,則是因為拍攝期間一有空檔就得和張孝全苦練舞蹈,無法好好在當地走走逛逛,回到台北後大呼可惜。

即將於3月27日上映的電影【練.戀.舞】在拍攝時受到雲林縣的大力贊助,全片有超過九成的場景都在雲林縣拍攝,從古色古香的西螺老街到充滿復古回憶的三合院,都能在電影中覽入眼底,劇中最靈魂的場景「新樂園養老院」,於「浸信宣教神學院」取景,巴洛克式的華麗歐式建築,讓這部以舞蹈為主軸的電影,平添不少浪漫氣氛;曾經是雲林縣西螺鎮唯一的電影院「西螺大戲院」現在已成遺跡,斑駁的瓦礫和磚牆也讓導演再度驚艷,而選擇此一景點當做男女主角張孝全和蔡淑臻在劇中最浪漫的一段雨中邂逅場景,張孝全說在這樣古色古香的小鎮裡拍戲,感覺特別不一樣,每天盡入眼簾的都是古味,偶而也會飄過一陣現代的風格,不過跟蔡淑臻一樣,為了練習舞蹈而無法好好欣賞這麼漂亮的風景,這位性格小生說:「等到下次去雲林的時候一定要找個一天的機會好好來個雲林一日遊。」

雲林許許多多名勝古蹟,因為環境的改變正被漸漸遺忘中,靜靜的佇立在這個充滿復古與現代的鄉鎮,此次電影【練.戀.舞】選擇在當地拍攝就是因為這樣的文化在台灣已經不多了,導演希望除了故事本身以外,來戲院看電影的觀眾也能感受到雲林好山好水的魅力,也希望藉著電影【練.戀.舞】能讓大家再次注意到這個可愛的小鎮。

【練.戀.舞】全台第一場的首映會即將於3月15日在雲林縣舉行,即日起在博客來網站購買兩張電影預售票即加贈「電影收藏版海報」一張(A4大小,與正式版海報不同,純粹收藏用),詳情請洽電影【練.戀.舞】官方網站http://blog.xuite.net/deegroup/dance。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出處 : http://movie.kingnet.com.tw/movie_critic/index.html?r=6054&c=BA0001 (KINGNET影音台)


雖然米基洛克最終還是沒能站上奧斯卡舞台,但新科影帝西恩潘(【自由大道】)舉起小金人時唯一提及的對手就是他,雖敗猶榮。

他所主演的【力挽狂瀾】是一部劇情乍聽之下十足落俗的電影:將近二十年前,曾是摔角場上所向無敵的明星;二十年後,頂著看似健壯但傷病纏身的軀體依舊在場上拼搏的老將,平日還得到大賣場搬貨,否則連房租都交不出。而影片最後,他要迎接看似光榮復出但也可能是此生的最後一場比賽。

是不是很像摔角版的【洛基】?不!這就像要登上一座山,【洛基】是乘纜車上去,你只覺得風光美好,很快就順利到達終點;【力挽狂瀾】的米基洛克卻是靠著步子爬上去,光是沿路就有不少障礙險阻,偶爾因柳暗花明心曠神怡,但更多時候氣喘吁吁,甚至不能保證安全抵達。過程完全不同,連帶也影響了你對結果的感受。

導演戴倫亞洛諾夫斯基其實一點都不避諱摔角是種充滿「表演」性質的運動競賽,儘管事前可能講好最後勝負,但過程依然充滿各種不忍足睹(對摔角迷而言則可能是血脈賁張)的施虐∕受虐關係。電影開始沒多久的幾場比賽,絕對怵目驚心。然而這都比不上歸於平淡後,更教人難受。

有兩場戲一直讓我念念不忘:一個是米基洛克出席門可羅雀的傳奇摔角明星簽名會,一面要賣自己的錄影帶和合照「謀生」,一面看著其他昔日好手有的殘廢、有的掛著尿袋的「慘狀」,回憶與現實的對比,完全不落言詮;另一場則是他被超市賣場經理指派去前台切肉舀沙拉,當他從倉庫走到攤位,心裡一面擔憂被人認出,耳邊卻迴響著摔角明星登場時群眾的喝采聲,那種矛盾,夾雜著情何以堪。

在一場幾乎奪了老命的心臟病發後,他確實考慮退出摔角界,並回頭省視自己失敗的人際關係,包括重拾與多年不見的女兒的親情,以及和一個脫衣舞孃的愛情(不惜露點演出的瑪麗莎托梅表現傑出)。然而世事並不如想像美好,就算彼此都有意修補或建立新關係,但人的個性、習慣並不見得說變就變,而一丁點的猶豫或失誤,卻都可能讓小心翼翼的情感經營,瀕臨破裂。【力挽狂瀾】寫實的程度,讓它毫無能成為一部頭腦簡單的勵志電影,這也讓米基洛克最後冒著生命危險也要重返舞台的決定變得理直氣壯卻也欷噓不已,因為唯有在這裡,他才能感受到自己「被需要」的價值。

米基洛克在片中的表演簡直教人嘖嘖稱奇,看著過氣已久的他來詮釋時不我與的摔角老將,那種感動絕不僅止於兩者處境的雷同;確實,那層風霜讓他的表演更添說服力,但從場上的奮力拼搏到場外的不知所措,米基洛克粗獷下的細膩演技,是這部電影最重要的成功元素。

在奧斯卡失利的【力挽狂瀾】,前一天卻在獨立精神獎勇奪最佳影片、攝影、男主角(米基洛克在這裡、還有金球獎、英國金像獎打敗了西恩潘)。電影獎的影響,不容小覷;但是勝與負,都不會改變西恩潘與米基洛克的演出光芒萬丈的事實。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出處 : http://movie.kingnet.com.tw/movie_critic/index.html?r=6053&c=BA0001 (KINGNET影音台)


【與巴席爾跳華爾滋】是一部勇氣與創意兼具的作品。它不但勇於面對1982年發生在黎巴嫩貝魯特難民營的屠殺事件,也打破了動畫與真人、紀錄與劇情的藩籬。

整部電影以一場夢境動畫開始,導演好友對他描述了自己反覆夢到26頭惡犬穿過街頭對著他窗戶狂吠的畫面,追根究底,是他服役的時候,在一場行動中,為了不讓狗兒壞事,奉令射殺目的地所有的狗,從此惡夢纏繞不休。然而別人的回憶和夢境,竟然勾起了導演自己一段模糊的印象,1982年9月,當時正在服役的他,究竟在那場惡名昭彰的屠殺事件裡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為何他的記憶像被強行抹拭掉了?除了透過精神分析師的解釋,他決心一一去拜訪當年的同袍,藉由別人的回顧,喚回那場曾參與的歷史,被他以及國家機器無意或有意忘卻的傷害。

如果動畫是他所採取的表現型態,之後逐一訪查的過程,很明顯就屬於紀錄片的範疇;然而那些口中道出的往事,又透過動畫的模擬,而有了劇情片的向度。幸好導演阿黎佛爾曼不被這些定義與界線所束縛,我們才得以看到這部跨界作品發揮了積極的創意與效果。因為質樸的紀錄訪談,讓本片的論述有了一股沈穩厚重的說服力;因為動畫的模擬與想像,不僅讓開場的惡夢先聲奪人,一場青年士兵趴在巨大女體上徜徉大海的幻覺也有了包含性愛與反戰在內的多重想像;而點出片名的那場瘋狂掃射(以色列軍人在巴席爾海報前槍林彈雨的動作彷彿一場華爾滋表演),把政治、殺戮等同於性高潮和舞蹈,讓幽默、殘酷、瘋狂與批判,並容不悖,堪稱神來一筆。影片最後,突然由動畫變為真實紀錄,不僅象徵了記憶的復原,形式之間的轉換,也為觀者帶來莫大震撼,那群黎巴嫩婦女傷心欲絕對著鏡頭哭喊的控訴,幾乎令人難以像平常看完電影那樣瀟灑地起身離座,沈重異常。

也許電影觸及的事件對我們而言非常陌生,但除卻時空差異,它的反省卻相當擲地有聲。以色列就算不是扣下扳機的那隻手,但刻意縱容,就是種罪惡。就像希特勒的壯大,也需要多數人的支持與姑息,隱形的劊子手難辭其咎;曾經身為受害者的猶太人在片中追憶的屠殺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絕非全然無辜。看完這部電影,你很難不去思索那種搧風點火卻又置身事外的偽善,以及姑息暴力等於助長傷害的事實。其實這幾年在台灣上映過的以色列電影,絕大多數(雖然總數不多)都對以阿長期對立提出了鏗鏘、動人的看法。藝術並非政策,它沒有立即或硬性改變現狀的權力;但也幸好,導演不是政客,才能藉由作品引人感動或思考。

地理與歷史的距離,讓【與巴席爾跳華爾滋】難免有些難度。但它的創意令人大開眼界;它的勇氣則足以擦亮我們的雙眼。因為想要掩飾這段歷史的,依然大有人在;而從事類似勾當的,絕非遙不可及。說不定我們也陷溺在類似的迷霧裡而不自覺!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出處 : http://movie.kingnet.com.tw/movie_critic/index.html?r=6049&c=BA0001 (KINGNET影音台)


除非你過去一年,正巧迷失在難以通訊的北極冰原,或是隱匿深山不問世事,否則很難不對【請問總統先生】(Frost/Nixon)產生諸多聯想。然而這部電影除了逼問出「下台總統」的內心話,未嘗不也是電視媒體的照妖鏡。

其實,沒有一方是無辜的。

【請問總統先生】描述的是1977年夏天,因「水門案」醜聞被迫辭職的美國前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接受脫口秀主持人大衛福斯特(David Frost)訪問的真實事件。電影由朗霍華(Ron Howard)執導,以撰寫名人真事見長的彼得摩根(Peter Morgan,【黛妃與女皇】、【最後的蘇格蘭王】)根據自己的舞台劇改編。當我們以為整部電影的重點都集中在連續四天訪問中,福斯特及尼克森的針鋒相對、唇槍舌劍,其實不然。這個精彩的劇本有如【黛妃與女皇】,引爆點雖然是單一事件,但糾纏出的人性掙扎(尤其是攸關身份位階與公眾形象),以及對最後結果何以如此的抽絲剝繭,展現出了多元的光譜。

首先,一個脫口秀藝人為什麼要越俎代庖去作大部分人以為新聞主播該做的事?而常被外界視為老奸巨猾、甚至冥頑不靈的尼克森,又怎麼會在沈寂三年後,同意接受這場訪問?

電影是濃縮且戲劇化後的影音作品,但也因此讓我們更能聚精會神穿越事件表面,去一探當中的曖昧。很顯然,這是一個各有所需的交易。在美國失去舞台,轉向澳洲發展的英國主持人大衛福斯特,看到了尼克森發表辭職聲明的轉播,創下史無前例的高收視率,才因此和尼克森搭上線,因為這可能是他重返紐約的契機。而就像外面等著看笑話的人一樣,尼克森根本不把大衛福斯特放在眼裡,他的如意算盤,是利用這個沒什麼實力的訪問者,順勢東山再起,更何況對方願意支付高達60萬美金的費用,怎麼看都是一筆划算的生意與必贏的戰局。

大多數觀眾在進入戲院前,就已經知道這次交鋒的結果;所以搬上銀幕的重點,就不可能只是表面的懸疑。如果這部電影的情節真有什麼出其不意,反而是下戰帖的主其事者大衛福斯特,確實有如傳說中的花花公子,不但在飛機上釣到了本片女主角,甚至有些輕浮地以帶她一起去見尼克森作為進一步交往的誘惑,而不是我們以為埋頭苦讀資料之類的畫面。事實上,他花了更多時間在尋找轉播的電視網、贊助廠商,好籌錢支付尼克森(最後多數由他自掏腰包)的「車馬費」。反正他旗下有專精尼克森議題的學者、記者、甚至電視製作人幫忙蒐集資料,而這些智囊卻不見得比他更擅長在鏡頭前提出他們所找出的論據或切入的觀點。尼克森這邊未嘗不也是如此。因此,他們稱這場訪問的攻守雙方是「表演者」。

這一語道破了這場「歷史性訪問」的真正內涵。早已習慣「鏡頭語言」的大衛福斯特,顯然剛開始就低估了尼克森「演技」的精湛。後者先以親切的噓寒問暖,打亂訪問者原已武裝好的身段;再以轉移話題及佔據時間等搶鏡技巧,主控了訪談的方向與節奏。當負責錄影的工作人員——這些原本並不喜歡尼克森的旁觀者,也忍不住發出如果尼克森再出來競選、他們會把票投給他的「催眠」效應時——政客的表演能力、以及電視轉播的龐大效益,不辯自明。

如何搶回表演舞台(鏡頭),甚至破解對方的演出,也成為最後勝負的關鍵。

這場訪談結果,最驚人的好像是尼克森竟然願意認錯、懺悔;但正如擔任福斯特幕僚之一的學者所言,更恐怖的應該是「鏡頭」——是那個在一瞬間捕捉到尼克森老邁、無助、認錯的特寫畫面。這場從「笑話」變成「典範」的電視訪談,究竟改變了什麼新聞訪問的內容和方式:是幕前主角在表演能力上的競爭,還是幕後智囊團的事先攻防?是話語吐露的真實重要,還是鏡頭捕捉的細節有效?甚至,我們是否要質疑或小心每一場類似的訪談,其背後的單純性?

雖然僅是聚焦在一個事件,但這部電影並不枯燥。在【美麗境界】後,影評反應就不太靈光的朗霍華(我還是覺得【達文西密碼】是部爛片)算是扳回一城。不過儘管他插入不少貌似多年後的訪談式鏡頭以重組影片結構,也加入大量特寫凸顯角色心境,但這部電影的舞台劇痕跡還是看得出來的,在單一場景中常出現篇幅極長但又精彩無比的對白,主要演員被倚重的程度十分明顯。在不少電影出現過的老牌演員法蘭克蘭吉拉(Frank Langella )飾演的尼克森,完全不讓13年前以同樣角色入圍奧斯卡的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專美於前,尤其是在最後一次訪談前夜他打電話給福斯特的那場戲,光是念白,就把尼克森的不滿與自艾,發揮得淋漓盡致又魄力十足。英國演員麥可辛(Michael Sheen)繼【黛妃與女皇】扮演英國首相布萊爾後,再次成功擔任了類似「發球員」的角色,他的脫口秀主持人演得一點也不差,只可惜幾乎確認是陪襯了法蘭克蘭吉拉的強勢。

至於看了這段政治與媒體界的著名軼事改編的電影後,你對台灣政客與媒體還存有多少期待與想像?那就不是本片所能回答的了。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出處 : http://movie.kingnet.com.tw/movie_critic/index.html?r=6050&c=BA0001 (KINGNET影音台)


當飾演老師的佛杭蘇瓦貝加度(他也是本片原著作者與三位編劇之一)啜下最後一口咖啡,攝影機跟他一起進入校園後,這部電影的拍攝範圍就再沒離開或超過學校的圍牆。然而【我和我的小鬼們】卻在有限的空間裡,激盪出緊迫逼人的氣氛;而編導呈現與看待問題的多元角度,則讓影片產生了層層疊疊的道德複雜性。

這可以說是一部全新品種的校園電影。沒有表面清純但骨子裡販賣青春的制服美少女,更沒有能讓所有雞犬升天的萬能老師。光從上課第一天,男主角對學生們從排隊進教室到終於坐下的吵鬧拖延,提出「你們已經浪費了一個小時裡的15分鐘,如果每天都這樣,會比其他學校學生少學多少東西?」而學生竟以「一堂課的正確時間是55分鐘,別再說人家都上滿一小時的話。」回嗆,我們就已經被預告這群十三、四歲、半大不小的孩子,令老師頭痛的絕對不是上課打瞌睡這麼簡單的問題。從質疑老師舉例用的名字太蠢,拒絕老師指名朗誦課文並質疑這是刻意找麻煩,到班代洩漏老師給的分數評語、並放大部分事實而造成師生肢體衝突、送上紀律委員會的骨牌效應,影片疾徐之間,不僅讓我們感受到導演掌握氛圍、節奏的能力,也被帶入到一個難以簡單用對錯來回答的世界裡。

片中的學生,既未被簡單頑劣化,但也非純然無辜。當導演改以較短、較近的鏡頭來捕捉課堂上學生的反應時,我們也被提醒他們的個別性。不只是白、黃、黑的膚色區別;光是馬利、摩洛哥或象牙海岸在非洲盃足球賽的代表性,甚至認不認同法國隊,就足以引發口語爭辯與人身攻擊。潛藏的族群、階級衝突,昭然若揭。而即使觸目所及的空間是有限的,但隨著人物關係的蔓延,它還是可以放大到中國男孩的母親因遭起訴為非法移民而可能被遣返、馬利男孩的母親根本看不懂聯絡簿而堅信孩子無辜、法國母親質疑老師為何不多花一點心思在「好學生」身上而拉低全體平均……。教育之難,由此可見;而學校、課堂作為外面大世界的縮影,也愈形清楚。

而即使比學生成熟,還受過專業訓練,老師終究也只是人。【我和我的小鬼們】非但沒有鬼使神差的麻辣教師,也沒有令人髮指的萬惡師表,他們會在意咖啡機的收費與便利性,希望自己懷的孩子能像班上的中國學生一樣聰明,當然也有被學生氣到失控咆哮的時候。教法文的男主角竟然因為一個法文用詞(中文字幕翻成「輕賤」,學生則認為它就是「下賤」、「妓女」的意思)而成為眾矢之的,我們既看到學生自以為正義卻也在推掩過失的興風作浪,但也見證了老師把持不住的出言相譏。誰又想得到「字義」能成為一發不可收拾的導火線!而本片的省思也是它可觀的理由之一,即在於教室裡的對立固然成了文化衝突、磨合的激烈場域,課堂外的權力關係也從一群老師討論紀律委員會一年開除十二名學生的立意與功用中,被凸顯了出來。

電影最後,是一場其樂融融的師生足球賽。它像個儀式般地宣告又一年的結束,但這是否也意味著還要再來一次循環:挑釁、衝突、退學、無力?本片有記極厲害的回馬槍:一個在片中不時被鏡頭帶到但從頭到尾未發一語的黑人女生,終於在學期最後一天跟老師說:「我什麼都沒學到。」羅宏康特的電影語言巧妙表現了這個明明存在卻彷彿隱形的角色,也讓影片在衝突之外,提供了另一個值得深省的矛盾:沈默與忽略。

相較於羅宏康特之前的作品,【我和我的小鬼們】場景雖簡單,卻用了多機攝影來捕捉教室內師生的反應,而得以靈活掌握某些稍縱即逝的時刻。大量近景與特寫畫面,除了貼近角色之外,也產生了一觸即發的緊繃壓力。但他的主題精神卻是一以貫之的,那種人跟人在體制內的拉据對抗、人性處境的複雜感受,依舊深刻地烙印在這部作品裡。教室內的鏡頭與剪接,固然令人欣賞;但好幾次從窗戶向下俯瞰的主觀鏡頭,像老師(或導演帶觀眾)換一種角度觀看學生與人際關係,這份視野也像一聲提醒,不要以偏蓋全。

康特的風格向來寫實而開放,而這部令人產生高度紀實感的劇情片,因為有長時間的前置作業,讓人物與場景產生高度的密合度,更讓扮演者與其他角色產生了一種表演上的親密感,除了佛杭蘇瓦貝加度和其他老師們的現身說法外,由學生扮演學生(但並不等於呈現自己)的出色效果,更讓真實與虛構被揉捏成一種獨特的魔術。羅宏康特依然不拍「讓人愉悅」的電影,但他高度的內省風格卻讓這部作品發人深省,卻一點也不平淡。

後記:
羅宏康特(Laurent Cantet),本身就來自一個教師家庭。在馬賽取得碩士學位後,進入法國電影高等學院就讀。1999年完成第一部劇情長片【人性掙扎】(Human Resources),先後獲得歐洲電影獎的年度發現獎與法國凱撒獎最佳首作獎(兩個獎都等於最佳新導演)。2001年【失序年代】(Time Out)入選了威尼斯影展正式競賽,拿到了唐吉訶德獎。這兩部片都獲邀在2002台北電影節放映,當時曾力邀導演來台,可惜未能成行,最後代表訪台的是從短片時期就跟康特合作、並同樣以【人性掙扎】獲得凱薩獎最佳新演員獎的賈利雷斯培(Jalil Lespert,他後來的作品包括雷奈導演的【就是不親嘴】)。

2005年台北電影節首次舉辦「國際青年導演競賽」,其中一部入圍影片【回魂】(They Came Back)的導演羅賓康皮洛(Robin Campillo),也和羅宏康特關係非淺。他是康特所有作品的剪接,也從【失序年代】開始一起共同編劇。因此當2006年台北電影節邀到康特的第三部作品【南方失樂園】(Heading South)參展後,還特別請前一年來台留下美好印象的羅賓康皮洛幫忙美言,終於讓羅宏康特決定放下赴義大利宣傳的計畫,來台參展並出任第二屆國際青年導演競賽的評審。

羅宏康特是個溫文優雅但看起來有點嚴肅的人,當評審也是一絲不苟,他在評審席上發表的意見,讓我點頭如搗蒜。作為一個過度害羞的前策展人,我和他的接觸完全不如外界想像密切,即使又主持了他的金馬座談會,我只是從他第一部作品開始就一路喜歡的忠實影迷而已。

他的電影從來無須花俏的形式,卻總能鞭闢入裡地看到人們面臨生命困境時的掙扎與感受,而且從不輕易下結論。【我和我的小鬼們】雖然有著連串爆發力,可以說是他至今最具親和力的作品(但相較於一般校園電影則又深邃平實得多),但並未因此就簡化了個人在複雜世界的處境和感受,而維繫了他一貫的內在主題,發人深省。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出處 : http://movie.kingnet.com.tw/movie_critic/index.html?r=6048&c=BA0001 (KINGNET影音台)


1974年8月7日,法國雜技名人菲利浦佩帝登上當時世界最高(但在911事件中倒塌)的建築地標——世貿雙子星大樓,在兩座高塔之間偷偷架起的鋼索上,完成他自17歲起就已懷抱的夢想。

作為一部紀錄片,【偷天鋼索人】因導演不肯墨守成規的巧思,加上被攝者充沛的能量,交織出獨特的生命力。

這不是只靠訪談撐起的「談話頭」紀錄片,當中雖有老人家話當年的神采飛揚,更有趣的是導演詹姆士馬許的呈現手法。例如開場不久,他把銀幕一分為二,左邊是興建中的世貿大樓新聞片,右邊是菲利浦佩帝的成長照,誰想得到後來兩者成了征服冒險中的主客對象。而除了新拍的訪問與舊資料片外,馬許也用模擬演出的戲劇性手法,來呈現紀錄有所不及的部分。亦即他打破了紀錄片基本教義派的刻板信條,卻又能在資料與演出中,找到藝術美感上的平衡。而且整部片子也非平鋪直敘,而是把登上雙子星大樓的當天細節,和狂人菲利普在此之前做的所有準備,交叉跳躍呈現,也讓懸疑、緊張的感覺因此增溫。其導演手法之於傳統紀錄片,也可說是一場走鋼索的冒險實踐。

而他紀錄的對象——菲利浦佩帝,確實是奇人一個。這個旁人眼中不甚正常的怪胎,簡直是位天生表演家。即使都是走鋼索,他的格局硬是和馬戲團明星有雲泥之別,所選的舞台不是巴黎聖母院就是雪梨大橋這類人造奇觀;就連訪談當中,你都能從他的滔滔不絕和比手劃腳,感受到那股未熄的激情。而這份感染力,直到今天,依然能讓早已分道揚鑣的昔日女友、同夥,在憶及時眼神發亮,甚至掩面而泣。也讓他征服雙子星大樓的創舉,不再只是一項紀錄,而更接近眾人生命不會再有的奇蹟。

菲利浦佩帝在高空鋼索上,鮮少單向而過;他有時來回行走,或者中途屈膝、躺下,甚至跳躍,極其瘋狂卻又何其優雅。他的行為顯然違法,但不會傷害到別人。諷刺的是同一時間,尼克森卻等著為水門事件下台。

而本片在雙子高塔不復存在的時候問世,似乎也成了一枚懷舊與證明的時光戳記。而且消失的不只是建築,同伴的革命情感也在這個里程碑後,步上「三杯上馬去」的分道結局。

【偷天鋼索人】可說是過去一年最為風光的紀錄片,幾乎是以「席捲」之勢狂掃美國大小影評人協會的年度最佳,目前只差奧斯卡臨門一腳。20年前,被譽為1980年代最佳紀錄片的【正義難伸】(1989)因為重建現場的模擬畫面而被保守的奧斯卡紀錄片評審拒於門外,如今不甚安分的【偷天鋼索人】總算擠進提名,能否得獎,即將揭曉(他的強力對手包括荷索的【冰旅記事】)。另外,相信喜歡電影配樂的觀眾,很難不察覺到麥可尼曼熟悉的音樂不斷流洩在影片之間,為原已不羈的創意,更添幾許風采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