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 : http://movie.kingnet.com.tw/movie_critic/index.html?r=6053&c=BA0001 (KINGNET影音台)


【與巴席爾跳華爾滋】是一部勇氣與創意兼具的作品。它不但勇於面對1982年發生在黎巴嫩貝魯特難民營的屠殺事件,也打破了動畫與真人、紀錄與劇情的藩籬。

整部電影以一場夢境動畫開始,導演好友對他描述了自己反覆夢到26頭惡犬穿過街頭對著他窗戶狂吠的畫面,追根究底,是他服役的時候,在一場行動中,為了不讓狗兒壞事,奉令射殺目的地所有的狗,從此惡夢纏繞不休。然而別人的回憶和夢境,竟然勾起了導演自己一段模糊的印象,1982年9月,當時正在服役的他,究竟在那場惡名昭彰的屠殺事件裡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為何他的記憶像被強行抹拭掉了?除了透過精神分析師的解釋,他決心一一去拜訪當年的同袍,藉由別人的回顧,喚回那場曾參與的歷史,被他以及國家機器無意或有意忘卻的傷害。

如果動畫是他所採取的表現型態,之後逐一訪查的過程,很明顯就屬於紀錄片的範疇;然而那些口中道出的往事,又透過動畫的模擬,而有了劇情片的向度。幸好導演阿黎佛爾曼不被這些定義與界線所束縛,我們才得以看到這部跨界作品發揮了積極的創意與效果。因為質樸的紀錄訪談,讓本片的論述有了一股沈穩厚重的說服力;因為動畫的模擬與想像,不僅讓開場的惡夢先聲奪人,一場青年士兵趴在巨大女體上徜徉大海的幻覺也有了包含性愛與反戰在內的多重想像;而點出片名的那場瘋狂掃射(以色列軍人在巴席爾海報前槍林彈雨的動作彷彿一場華爾滋表演),把政治、殺戮等同於性高潮和舞蹈,讓幽默、殘酷、瘋狂與批判,並容不悖,堪稱神來一筆。影片最後,突然由動畫變為真實紀錄,不僅象徵了記憶的復原,形式之間的轉換,也為觀者帶來莫大震撼,那群黎巴嫩婦女傷心欲絕對著鏡頭哭喊的控訴,幾乎令人難以像平常看完電影那樣瀟灑地起身離座,沈重異常。

也許電影觸及的事件對我們而言非常陌生,但除卻時空差異,它的反省卻相當擲地有聲。以色列就算不是扣下扳機的那隻手,但刻意縱容,就是種罪惡。就像希特勒的壯大,也需要多數人的支持與姑息,隱形的劊子手難辭其咎;曾經身為受害者的猶太人在片中追憶的屠殺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絕非全然無辜。看完這部電影,你很難不去思索那種搧風點火卻又置身事外的偽善,以及姑息暴力等於助長傷害的事實。其實這幾年在台灣上映過的以色列電影,絕大多數(雖然總數不多)都對以阿長期對立提出了鏗鏘、動人的看法。藝術並非政策,它沒有立即或硬性改變現狀的權力;但也幸好,導演不是政客,才能藉由作品引人感動或思考。

地理與歷史的距離,讓【與巴席爾跳華爾滋】難免有些難度。但它的創意令人大開眼界;它的勇氣則足以擦亮我們的雙眼。因為想要掩飾這段歷史的,依然大有人在;而從事類似勾當的,絕非遙不可及。說不定我們也陷溺在類似的迷霧裡而不自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