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 http://www.hcdvd.net/phpBB/viewtopic.php?p=87932#87932

人類從進入圖像時期伊始,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著眼睛的訓練---訓練如何將圖騰與現實物體連結在一起。等繪畫開始呈現縱深景象,眼睛又展開新的訓練---將平面畫面理解為立體空間。

然而歷史上首批電影之一的「火車進站」放映時,觀眾們可是被朝著畫面直衝的火車頭嚇得落荒而逃,要將螢幕上的實物影像反過來理解為平面影像,並且樂在其中,這是視覺的第三段訓練。


3D動畫總讓我困惑:投影在平面螢幕上的平面影像,眼睛卻會不由自主地辨識為立體物件。等到我終於看習慣皮克斯的電影時,電腦動畫又出現了新的類型---還一次兩部。

買不到「心機掃描」的票,我於是在「台灣國際動畫影展」看了「文藝復興」。其實我說不上來「文藝復興」這片名究竟代表甚麼意思,這部片倒確實革新了我的觀影經驗。

開場五分鐘內,充滿高反差的黑白層次已經讓我雙眼泛紅,泫然欲泣。畫面只給了極少的線索,卻要呈現一個近未來科幻世界,人臉跟建築全都隱藏在極簡光影之下;擷取自真人的角色動態又如此自然流暢,動畫?真人?平面?立體?我的判斷機制激烈運轉著。

一次要處理如此多訊息,不只眼睛累,我腦子都疼了。 

但是適應之後,2054年下著雨的巴黎,在黑白之間竟是如此鮮活。 

在視覺上有著革命性成就的「文藝復興」,就算只是配個破舊故事都足以名流青史,偏偏它骨子裡居然是部正統硬漢電影,獨行警探、神秘美女、龐大企業與層層陰謀一應俱全。

劇本並非頂尖,卻有著扎實得嚇人的一百分鐘。 

很難不把「文藝復興」與「SIN CITY」相比較:兩者都是黑白交錯,都是硬漢噴著血。

不同的是「SIN CITY」原作中的大量獨白,呈現為實際旁白後真有點說不出的矯情;劇中的血可以是黑,可以是白,人物可以轉換成剪影,不單是將影片拍成黑白,也連帶風格化。

「文藝復興」就單純地多:故事本身不需要太多獨白---因為主角本身也是一個謎題;新奇的影像也已經帶給觀者夠多負擔,在特效方面便顯得相對收斂。

SIN CITY」中還有大量的灰階,「文藝復興」可是硬橋硬馬,自頭到尾堅守黑白雙色,只偶有灰色鏡像或者彩色象徵穿插。  

也許「SIN CITY」續集改採這種真人擷取動畫,會更原汁原味一點?  

看完「文藝復興」之後,我眼睛很痛,還有點暈眩。

這代表我還不適應這種影像,這也代表這是種全新的影像。

我不敢拍胸脯保證這技術會成為未來的主流;但是沒走進戲院,親身經歷這全新的視覺體驗,我敢說你一定後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彌勒熊 的頭像
    彌勒熊

    Orzmovies.com彌勒熊電影Pixnet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