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 http://blog.yam.com/bearhung/article/9384956


(以下這篇雖然不是影評,但卻會洩露電影中部分情節,敬請留意)

日期:        5/4/2007
影片:   
色燈火
/ Lights in the Dusk, 台譯《薄暮之光》 (芬蘭,2006)
導演:    Aki Kaurismaki (阿基‧郭利斯馬基)

對我來說,芬蘭這北歐國家對人類最大的貢獻,除了出產了諾基亞行動電話外,便是孕育了Aki Kaurismaki (阿基‧郭利斯馬基)這個風格獨特的偉大導演。感謝香港國際電影節,讓我在十多年前,第一次接觸到郭氏一齣令我一看難忘的經典作品《波希米亞生活 / Life of the Bohemians》(芬蘭,1992)。至此以後,每逢電影節有他的新片,我也會抱著朝聖的心情赴會。

不過,要感謝電影節的地方還多的是。這篇既然不是影評,就讓我暫且拉開話題,拉雜寫一下我眼中的香港國際電影節。

記得多年前第一次成為電影節的座上客,看的是港產片《小男人週記》(香港,1989,陳嘉上導演)。沒錯,那時候我還只是個偶爾入場看一下商業電影的普通觀眾。直至後來進了大學,身邊多了不少也是喜歡電影和藝術的朋友,熊也漸漸在不斷的薰陶下,和電影開始談起戀愛來,成為了每年電影節的常客。

這麼多年來沒有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話,我想我是很可能會錯過以下這些令我至今無法忘懷的精采作品:《籠民》(香港,1992,張之亮導演)、《
落水狗 / 霸道橫行 / Reservoir Dogs(美國,1992,昆廷·塔倫蒂諾導演)、《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國,1994,姜文導演)、《紅色情迷 / Three Colors-Red》(法國,1994,奇士勞斯基導演)、《愛情來了》(台灣,1997,陳玉勳導演)、《河流(台灣,1997,蔡明亮導演)、《涉谷二十四小時》(日本,1997,原田真人導演)、《殺人無罪 / 刑法第39條》(日本,1999,森田芳光導演)、《失憶星期一 / Monday》(日本,2000,Sabu導演)、《迴旋人生 / 漂靈2:15 / Turn》(日本,2000,平山秀幸導演)、《冬之日》(日本,2003,多位動畫家合導)、《大教育家 / 替天行道 / The Edukators》(德國,2004,Hans Weingartner導演)、《孔雀》(中國,2005,顧長衛導演)……總之是好片太多不能盡錄,只恨世上好電影太多,時間太少。

當然,在電影節看到的未必一定是好片,尋寶遊戲本身就是每年電影節裡的一大樂趣。那時候每年的二月尾,我也會心急地打聽訂票手冊派發的日子,在那天乖乖到大會堂拿它幾本,回家鑽研一個整個晚上,然後趕忙在第二天早上,將填好的訂票表格投入箱裡(當年電話和網上訂票還未流行)。揀電影的準則有時是看導演的名字(當然也有失手的時候,例如大師德瑞克‧賈曼臨終之作《藍 / Blue》(英國,1993),至今仍被我視為生平看過最最最不懂得欣賞的電影之一),有時是看了簡介後覺得心動(雖然這樣的情況近年來愈來愈少),有時是為了電影的名字,有時是為了訂票手冊上刊登的劇照,有時候甚至不為甚麼,只是為了一絲矇矓的直覺、一份和某部電影之間無法解釋的緣分。

那年頭一天趕數場電影是等閒事。幸運的時候是在同一家戲院連看幾場,否則的話便得在買票時計算清楚時間,在每齣電影散場後匆匆趕到下一個放映地點。比如說在尖沙咀太空館看完五點半的戲,接著跑到星光行的麥當勞啃個漢堡包,然後趕著到文化中心看七點半,之後再乘坐天星小輪到中環的大會堂看九點半的尾場。也許就是這種馬不停蹄、奔波忙碌的付出,讓電影節裡的每齣戲都彷彿更加難能可貴,也讓銀幕上每個光的粒子變得更光輝美麗。

那時候,電影節還是件頗為小眾、比較局限於知識分子圈子裡的事。比如說初次約會女孩子,對她說「我約妳看戲」跟「我約妳看電影節的戲」,這兩句開場白可是有著決定性的象徵意義上的分別。那時候,電影節在我眼中與其說只是一個看電影的活動,倒不如說是一個一年一度神聖的電影祭禮。我虔誠地奉獻出我的金錢和時間(還有青春),然後恭敬地換來心靈的滿足和的知性的洗禮。

總覺得近來年的電影節,確實變得愈來愈大眾化,愈發像個嘉年華會了。例如在兩年前看日本偶像組合V6主演的《沙煲英雄 / V6向前衝 / Hard Luck Hero》(日本,2005,Sabu導演),整個文化中心大劇院好像變成了歌迷會的活動場地,銀幕上偶像一出場台下便嘩聲四起,害我今年實在不敢再買票入場看由Rain主演的《再造人之戀 / 賽柏格之戀》(南韓,2006,朴贊郁導演)。不過不是說我自己便沒有在電影節裡追捧偶像。多年前看《式日》(日本,2001)時在散場後跟我偶像庵野秀明(經典日本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和《他和她的事情 / 彼氏彼女的事情》的導演)合照的相片和他的簽名,到現在還是我的電影節頭號珍藏品之一!

是時候說回《暮
色燈火 / 薄暮之光》這套電影了。

作為《芬蘭三部曲》(有人打趣說是《窮鬼三部曲》)的終章,影片秉承了一貫的雅基‧郭利斯馬基風格,以關注的眼睛,細細凝視著社會裡低下層的一群,但又保持著冷冷的幽默感和暖暖的希望,令作品不至流於廉價的傷感。今次的主角總算未至於活在赤貧,但代之而起的卻是一份近乎宿命的孤獨。照例不多說話的男主角寇斯特是個夜間保全(保安員),每晚帶著自己的影子在黑夜裡巡邏;但下班後的時間,卻依然只能伴著自己的影子在城市裡遊蕩。他惟一說話的對象,便是其貌不揚的流動熱狗檔女東主。但在某個晚上,木納的他竟然突然得到陌生的美麗女子垂青,令他一心以為天可憐見,教他終於等到飛來的艷福和緣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彌勒熊 的頭像
    彌勒熊

    Orzmovies.com彌勒熊電影Pixnet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