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 :(電影信徒的散場筆記


4月3週又2天》(4 Months, 3 Weeks & 2 Days)是一部非得在大銀幕觀賞的電影,因為唯有在黑暗的空間裡我們才能完整的感受電影裡的不安、背叛、掙扎與政治背景下的無奈人生。來自羅馬尼亞的導演克里斯汀穆基(Cristian Mungiu),從一樁違法墮胎的事件,透視了獨裁歲月下的悲涼,兩個女子一天的經歷映照著歷史的傷痕,寫實又充滿力量的鏡頭與無所不在的危險,都教人無法呼吸,讓人難以忘懷,一直到電影嘎然而止的剎那,都教人久久不能自已…

力道狠準的寫實力量
導演說,「我不是要拍一個女性電影,這是關於友情、抉擇、妥協以及關於濫用自由意志的故事…」《4月3週又2天》全片幾乎以手提攝影、跟拍,亦步亦趨的跟著女主角的腳步,去重現那個高壓的年代與緊張的氛圍,即使是夜戲也沒有打光,甚至全片沒有配樂的潤飾。

「寫實」,成為《4月3週又2天》最具張力的基調。導演穆基力道狠準的切開那個獨裁歲月的社會面貌,全片沒有一場廢戲,沒有一句多餘的對白,隨著劇情的鋪成,把官僚的醜陋、人性的難堪、友情的背叛以及歷史錯誤下的無奈人生都投射在白色的銀幕上。

只是導演穆基無意討論墮胎的正當性,也不想呈現女性墮胎的掙扎,是的,你會為了友情付出多少代價?面對背叛、謊言,你會做出什麼抉擇?墮胎只是穆基的引子,審視了歷史的錯誤、觸碰了制度的黑暗,觀看人性的選擇才是導演的目的,冷冽、殘酷的刀法,劃出難以承受的傷口,赤裸裸的遙望過但卻讓現在的我們坐立難安。

在看《4月3週又2天》的時候,讓人回想起當年觀看肯洛區(Ken Loach)《折翼母親》(Ladybird Ladybird)時的激動,兩部片都以寫實的手法記錄了制度與現實的悲涼,也細膩的關照女性的處境,在人道關懷之外有著濃厚的社會批判,只是年輕的穆基沒有前輩肯洛區那樣的溫煦,他比較接近麥克漢內克(Michael Haneke)的鋒利,直指歲月的傷口,攤開人性的自私,像是《隱藏攝影機》(Hidden)所透露的訊息,隱晦而深沉。穆基遊走在兩位大師之間,只是他沒有因為鋒利而失去溫度,反而後座力十分驚人。

來自羅馬尼亞的電影新力
這幾年羅馬尼亞幾乎照亮了坎城影展,今年金馬影展企劃【羅馬尼亞新浪潮】中的《愛在世界崩毀時》、《1208全民開講》以及《加州夢,未完成》都是這兩年征服坎城的作品。只是不會有人相信,這幾年在影壇發光的羅馬尼亞,在1987年自獨裁者西奧賽古垮台以來,該國的電影便跟著經濟迅速的凋零,2000年羅馬尼亞沒有拍出任何一部電影。

但是近幾年,才三十出頭的羅國創作者,以他們在西奧賽古統治下在的成長經驗,或是以對西歐與美國的嚮往當作影片的題材,開啟了這波「羅馬尼亞新浪潮」,克里斯汀穆基亦更把這波浪潮推向了高峰。穆基的處女作《幸福在西方》(West)以三段式的結構俯瞰羅馬尼亞年輕一輩在「去留」間抉擇,絕妙的敘事技巧替三段式電影找出另一種風景,複雜的人際關係則譜出羅馬尼亞當代的風貌;而《4月3週又2天》以婦女尋求密醫墮胎的真人故事為藍本(註1),凝視那段不堪回首的「金色年代」(The Golden Age)(註2),年屆40的穆基證明他是可以被期待的電影新銳。

許多人質疑,《4月3週又2天》只是一部小格局的電影,怎麼有資格得到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獎?翻開刊坎城影展歷年的得獎名單,《男歡女愛》、《性、謊言、錄影帶》、《大象》、《孩子》的格局都不算大,《男歡女愛》還是部言情故事,誰說金棕櫚需要格局大來撐場面,什麼又是大的格局?對我來說,在史詩的筆觸外,能夠挖掘出人性又能與歷史共鳴,這樣的「大」格局才會顯得有意義。

況且,《4月3週又2天》就算沒有提到西奧賽古的歷史背景,它卻透過劇情反折出歷史的縱深與黑暗時代的沉痾…,穆基的成功的挖掘時代的傷痛與人性的難堪,極簡風格直擊人心。不僅讓他在今年坎城影展打敗柯恩兄弟等大師,也向我們宣告來自東歐的超新星正式在影壇發亮。

(註1)1966年,羅馬尼亞訂定法律明文規定不能墮胎,甚至規定45歲之前不得避孕,因此戴保險套做愛被視為「犯法」,但是在共產世界末期,約有50萬的婦女因為墮胎而死亡。

(註2)這裡所說的「金色年代」(The Golden Age)是指西奧賽古統治下的共黨歲月,穆基預計拍攝「羅馬尼亞三部曲」並給賦予非常諷刺的標題 「金色年代傳奇」(Tales from the Golden Age),而《4月3週又2天》則是系列的首部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