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資料館滿三十歲了,為慶祝生日,將今年定為館慶年,與影迷一起歡喜慶生,會有一整年熱鬧精采的系列活動,要讓喜愛電影的朋友們一起感受電影資料館的喜氣!2月26日與2月27日,電影資料館將在臺北市的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音樂台舉辦別開生面的電影放映活動。
2月26日的活動,行政院新聞局蘇俊賓局長將親自出席並致詞,電影資料館也邀請許多重要電影界人士如:辛奇導演、資深演員石雋、王玨、資深攝影師華慧英、資深電影人黃仁等參與活動。節目包括難得一見的默片(福爾摩沙、臺灣博覽會等早期黑白臺灣動態影像),並邀請國立臺灣文學館鄭邦鎮館長擔任辯士(默片時期的電影解說員),以及由蘇世文團長與林天吉指揮率領的市民管樂團現場配合劇情演奏。默片放映之後,將放映台灣第一部以數位科技修復的經典作品、由李行導演所執導的首部國語電影《街頭巷尾》。
2月27日的節目包括臺灣電視台開播前,由當時省政府新聞處所屬的臺灣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新聞片(臺灣橫貫公路開工、金馬影展專輯等),以及宗由導演所執導的《宜室宜家》。1963年出品的《街頭巷尾》是台灣走過台語電影第一次高峰後的成熟之作,也奠定了李行導演在電影界數十年引領風騷的地位。該片由賴成英攝影、李冠章、何玉華、曹健、崔小萍、游娟、羅宛琳等參與演出,1963年獲第二屆金馬獎最佳童星(羅宛琳)。
劇情梗概:本省籍的貧婦林阿嫂病逝後,留下孤苦伶仃的小珠。富同情心的拾荒胖子石三泰,就近照料,猶如親生女般。石三泰為了養育小珠,到處以苦力賺錢營生,最後在礦坑工作因失足受傷,徐老太太拿出他畢生的積蓄, 讓石三泰做手術。三泰出院,小珠和徐老太太的孫子成了他們未來生活的希望。
本片不僅在世界影史中足為典範,亦是留給台灣後代子孫的無價文化資產。並有鑑於本片之重要性,而所收藏的唯一放映用拷貝畫面已衰退,有嚴重刮傷、發霉等情況,為搶救使其重現當初出品時的影音品質,電影資料館以長達半年的時間,委由鼎鋒公司修復,共花費近三百萬元,借助現代數位化修復技術,將晝面毀損處修復及將為放映用的中文字幕逐格去除,以利未來重新發行多種字幕之光碟,所耗費之人力及心血十分可觀!
1961年出品的《宜室宜家》由宗由導演、華慧英攝影、李冠章、矮仔財、何玉華、游娟、張小燕等參與演出,為中影公司第一期演員先修班學員實習演出的第一部電影。1962年獲第一屆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矮仔財獲最佳男配角、華慧英獲黑白影片最佳攝影。 劇情梗概: 機器公司老闆張巨塵是外省人,向計程車行股東鄭火旺(本省人)購買鄭家一半祖宅,兩家比鄰而居,僅一板之隔,十餘年來交往甚密。卻因為張家祖宅為市政府劃入道路預定地必須拆遷,引致雙方頓生不快,從此好友變冤家,急壞了兒女輩,於是多次設法使二老和解,並「拜拜」宴客會中,趁機打破隔閡。二老目睹下一代感情融洽,遂握手言歡。
詳細活動內容可上電影資料館官方網站http://www.ctfa.org.tw/查詢,或電02-23924243洽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