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胡士托風波Taking Woodstock】
台灣上映日期:2009年10月9日(週五)晚場起。
美國上映日期:2009年08月14日(週五)晚場起。
類型:劇情、家庭、音樂。
導演:金獎導演李安【色戒】【斷背山】【臥虎藏龍】。
編劇:詹姆斯夏慕(James Schamus)【色戒】【臥虎藏龍】。
製片:金獎導演李安【色戒】【斷背山】【臥虎藏龍】。詹姆斯夏慕(James Schamus)【色戒】【臥虎藏龍】。希莉亞D寇斯塔(Celia D. Costas)【蓋世奇才】【偷情】。
演員:狄米崔馬丁(Demetri Martin)【老大靠邊閃:歪打正著】。李佛薛伯(Liev Schreiber)【X戰警:金鋼狼】【聖戰家園】。傑佛利迪恩摩根(Jeffrey Dean Morgan)【P.S 我愛妳】【我的意外老公】。艾米爾賀許(Emile Hirsch)【駭速快手】。尤金李維(Eugene Levy)【美國派之昏禮】。伊美黛史道頓(Imelda Staunton)【哈利波特:鳳凰會的密令】。
美國發行公司:Focus Features。
台灣發行公司:中環集團版權、威視電影發行。
全球官方網站:
中文官方網站:http://ent.msn.com.tw/event/takingwoodstock/
★李安導演2009年最新作品
劇情簡介:
1969年,室內設計師以利特泰柏原本在紐約工作,因為父母一再的懇求,決定回到家鄉重整岌岌可危的家族事業—快要倒閉的破爛汽車旅館,正當以利特泰柏還在苦惱要如何挽救這間旅館時,他聽到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那就是隔壁城鎮推掉了”胡士托音樂祭”的舉辦權,於是他毫不猶豫馬上打給音樂祭舉辦人,邀請他們來白湖鎮舉辦萬眾矚目的”胡士托音樂祭”,希望音樂祭的人潮可以為乏人問津的旅館帶來生意。
故事大綱:
【胡士托風波】是奧斯卡金像獎導演李安的最新作品--這是一趟飄飄然的迷幻體驗!
本片改編自以利特泰柏(Elliot Tiber)的回憶錄,由喜劇男星狄米崔馬丁(Demetri Martin)飾演以利特,在無心插柳的情況下,成就了1969年「胡士托音樂祭」的傳奇事蹟。本片集結出色的卡司,配樂選自六O年代樂壇指標的音樂,包括「死之華」(The Grateful Dead)、「門戶」(The Doors)、「傑佛遜飛船」(Jefferson Airplane)、「鄉村喬與魚」(Country Joe and the Fish)等樂團的歌曲,還有一首由瑞奇海文斯(Richie Havens)重新錄製的《自由》(Freedom)。【胡士托風波】是一次歡樂的時空之旅,帶領我們重返那個凡事都有無限可能的年代。
以利特是紐約格林威治村的一名室內設計師,深受當時風起雲湧的同志人權運動影響。但他也被家中事業所羈絆--他個性專橫的父母傑克與索妮雅(亨利古德曼Henry Goodman與伊美黛史道頓Imelda Staunton 飾)在卡茨基爾經營的「摩納哥El Monaco」一間破爛不堪的汽車旅館。在1969年的夏天,以利特不得不搬離城市回到這間汽車旅館,設法讓它免於被銀行查扣的厄運。以利特聽說隔壁渥基爾鎮不准許一個音樂藝術節在當地舉辦,他便致電音樂祭的籌辦者--胡士托創投公司的邁可藍恩(強納森葛洛夫 Jonathan Groff),表明願意提供他家開的汽車旅館給主辦單位,並藉此製造商機。
以利特為藍恩引見鄰居麥克斯雅士嘉(尤金李維 Eugene Levy飾),麥斯經營一座六百英畝的奶製品農場。很快地,胡士托公司員工進駐到摩洛哥汽車旅館裡,約五十萬的人則在前往雅士嘉農場的路上,準備體驗一場「白湖鎮三日和平與音樂」。藉著朋友的相助,包括劇團團長戴文(丹富勒Dan Fogler 飾)、剛返鄉的退伍越戰軍人比利(艾米爾賀許Emile Hirsch 飾)與變裝癖前海軍薇爾瑪(李佛薛伯 Live Schreiber 飾),也有鎮民的反彈聲浪,包括比利的哥哥丹(傑佛利迪恩摩根 Jeffrey Dean Morgan 飾),以利特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場generation-defining將定義整個世代的體驗,並且讓他的人生--與流行文化風貌,永久改觀。
李安的新作【胡士托風波】由Focus Features出品,狄米崔馬丁、丹富勒、亨利古德曼、強納森葛洛夫、尤金李維、傑佛利迪恩摩根、伊美黛史道頓、艾米爾賀許與李佛薛伯等人攜手演出;選角工作由艾薇考芙曼(Avy Kaufman, C.S.A.)出任,服裝指導為約瑟夫歐里西(Joseph G. Aulisi);音樂總監為喬波伊德(Joe Boyd);配樂為丹尼葉夫曼(Danny Elfman);剪輯為提姆史奎爾斯(Tim Squyres, A.C.E.);美術設計為大衛葛羅曼(David Gropman);攝影指導為埃里克高提耶(Eric Gautier, AFC);改編自以利特泰柏與湯姆蒙得(Tom Monte)的著作;執行製片為麥可豪斯曼(Michael Hausman);製片為詹姆斯夏慕(James Schamus)、李安與希莉亞寇斯塔(Celia D. Costas);編劇為詹姆斯夏慕;導演為李安;影片由Focus Features發行。
製作本事:
記得胡士托音樂祭嗎?這個嘛,如果你還記得,那麼就像俗語說的--那時候,你的人根本也許並未恭逢其盛。胡士托音樂祭本身是一個很好的主題,但是卻不容易拍成電影--此外,已經有前人在影壇留下不滅的印記;麥克韋德勒(Michael Wadleigh)在1970年推出的三小時紀錄片【Woodstock】曾獲得奧斯卡金像獎。【胡士托風波】製片詹姆斯夏慕,將以利特泰柏與湯姆蒙得的著作《Taking Woodstock: A True Story of a Riot, A Concert, and A Life》改編為電影劇本,夏慕解釋:「我們做的是說出故事其中的一小部分,那是來自小角落、不期然的喜悅,是在幾乎無心插柳的情況發生的,並因此成就了這場不可思議的盛會。」
提柏的故事也是在無心插柳的情形下,交到夏慕的長期拍片夥伴--奧斯卡金像獎名導/製片李安的手上。2007年十月,李安受邀上舊金山的談話節目,討論他當時即將要在當地上映的作品【色‧戒】。提柏也受邀到同一節目討論他剛出版的新書。在等待上台的空檔,提柏與李安相談甚歡,並贈送李安一本他的回憶錄。李安回想道:「幾天後,一位唸電影系時就認識的老友Pat Cupo打電話給我。他告訴我,他聽說以利特給了我這本書,他鼓勵我去讀它。」
提柏興高采烈地表示:「從李安那得到『好』的答案,是真正的終極迷幻經驗。我從我的人生中發現,無論是你找到動機,或是動機找到你,最關鍵的事就是要行動,而且永遠都要即時。」李安很自然將【胡士托風波】視為他延續前作的後繼之作。他表示,:「如果他以1973年為背景的作品【冰風暴】像1969年的遺物,那麼【胡士托風波】就是在此之前的美麗夜晚,與最後的純真時刻。」「一連拍了幾部悲劇片後,我想拍一部喜劇,而且不帶憤世嫉俗。它也是一則關於解放、誠實與包容的故事,以及我們不能也不該失去的純真精神。」
夏慕也立即對電影興致勃勃,並且認為將本片拍成電影呈現在觀眾前:「能讓新世代回到過去,瞭解胡士托,去心領神會當你滿懷希望,而且真正達成愚公移山事蹟的感受,享受這個體驗的機會。」「由於我們全心接納當時的社會特質,李安其實很享受拍本片做的苦差事。這是李安和我合作的第十一部片;他不斷提高個人風險,並接受嶄新挑戰。」他們兩人這回多了一位生力軍,合拍【胡士托風波】,也就是兩屆艾美獎得主製片人希莉亞寇斯塔,她表示:「李安要拍一部電影,以我剛成年的時代,而且我早耳熟能詳的為題材,我豈能錯過這機會!」
「在六O年代晚期,世界彷彿任你探囊取物,政治或社會情勢皆然。我們正處於戰事中,除此之外卻是一個積極樂觀的年代,如果我們能團結一致,便幾乎無所不能。這是大家一直以感傷心情緬懷的美好年代,也許我們現在正試著重新捕捉那一切。」希莉亞認為:「在夏慕的劇本裡,他打造了一個機智且詼諧的世界,讓李安能大展身手;他能提供李安情境與概念,讓李安這位獨特的人道主義電影導演,能夠有所依循。」夏慕表示:「本片的喜劇背後蘊含著情感,也讓人們沈思自我轉變的意義。」從這些面向來看,這部新片又可與李安與夏慕早期的作品遙相呼應,延續李安從影以來不斷對家庭與世代間張力的探討。
對於以利特與他的猶太移民父母索妮雅與傑克(由英國演技派演員伊美黛史道頓與亨利古德曼飾演)而言,他們在不期然情況下為胡士托音樂祭做的種種一切,至少也賜予他們所有人一個學習經驗:「他們有生以來第一次,有機會揭露對彼此的感情。」希莉亞表示。夏慕補充:「置身在偉大的文化時刻中,以利特開始完全接受自己。他的同志性向也是故事的一部份,還包括他獨立成長為一名男子漢的故事--他不再只是他父母的兒子。胡士托音樂祭讓他們三人都獲得解放與轉變,但是以利特的生命受到最正面的影響。」美術設計大衛葛羅曼指出:「李安最為人稱道的其中一點就是,他會試著去通盤瞭解故事發生的世界與文化。」
李安表示:「拍攝【胡士托風波】時,我開始對六O年代產生滿腔熱情。」即使如此,比起這位名導與製片對細節的熱情,也會相形見絀。電影開拍的前幾週,人還在參與百老匯重演名劇【毛髮】的葛洛夫,便收到李安要他事先研讀的資料--包括六O年代晚期的十張重要專輯,以及二十張來自當代或與當代相關的電影DVD。資深服裝設計歐里西忍不住讚嘆道:「我從來不曾與一位做這麼多功課的導演合作,他對於想達成的目標也具備驚人的遠見。他記得每張你曾讓他看過的照片。他對於拍片題材知之甚深,而且非常重視,我們也不由得與他一樣重視並分享他的遠見。」
「整體而言,我們儘可能使用我們所能取得的貨真價實當代服飾,從超過五十個不同來源處蒐羅了大量的衣物。但是在我們需要許多臨時演員時,衣服必須在幾小時內趕製出來。1969年是流行主要的轉捩點,但鎮民們衣著不太入時,所以他們的造型比較有六O年代早期與蒙哥馬利華德百貨公司型錄的味道。」李安與他的工作團隊弄了一間「戰鬥房」,在三十英尺的牆上貼上一張巨幅流程表。用各種所能想像得到的顏色便利貼,按時間先後標示出拍攝時間與電影中的時間,以及角色情感上與肢體上的進程,還有一般事物的連貫性;舉例來說,汽車旅館內水池的水,在不同情節該是什麼顏色;上面還要標記出李安與歷史研究員 席維所稱之的「小短文vignettes」,有各種擷取自提柏著作、紀錄片與其他影像或攝影記錄,以及所有相關研究的細瑣資訊與要點。
希莉亞表示:「我們埋首當時人們聆聽與閱讀的事物;他們當時欣賞的藝術;他們看電視時看了什麼節目與廣告;胡士托音樂祭靠著多媒體大量曝光。無庸置疑地,有許多與音樂祭相關的事物,我們從未察覺到。」舉例來看,與食物相關的資訊會貼在一起--在音樂祭期間,食物怎麼會嚴重短缺(少數特許的攤販賣得食物早就被搶購一空,小鎮上的錢幾乎被提領一空),直到來自加州的嬉皮團體「Hog Farm」(由休朗尼Hugh Romney(a.k.a. Wavy Gravy)在胡士托音樂祭舉辦前兩年成立 )烹煮並免費分送食物,每個人才因此受益。
另一個「小短文」則是由紀錄片啟發的情節,是一名男人在一名女人的臉上畫上雛菊的畫面;李安想要讓這畫面--而且更多--在電影中重現,由攝影指導埃里克高提耶捕捉當代的精髓與胡士托音樂祭的精神特質。李安提醒道:「從所有來源的題材來看,發生的事情會有不同的版本。最後你必須決定該在何時發揮創意。」確實,在「戰鬥房」裡得到的結果,與四十年來大部分人的既定觀察有所出入。夏慕透露:「參加胡士托音樂祭的人,不全都是留長髮、蓄鬢角與呼大麻的人。儘管這樣的照片後來被重製的次數最多,許多參與者看起來和今日的年輕人沒太大不同。我們的決定是,讓我們更接近預期中的模樣,但同時也要賦予真實感。」
再看到這一大群人,工作人員研究後決定,天性就較有游牧性格,而且不斷跑攤參加活動的嬉皮,先抵達音樂祭的地點;接著是大學生,部分的學生,但不需要全部,留著較長的頭髮;然後就是其他百分之八十五的參與者,高中生與其他各式各樣的「一般民眾」--頭髮較短並且衣著服飾較難以歸類的人。李安會修改牆上的流程表,將臨時演員分成七個「種族」,包括柳族、騎士族與水塘族等等。劇本總監瑪麗西布爾斯基(Mary Cybulski)表示:「當我們到片場時,已經有數百名臨時演員,都是我們從五個州透過公開試鏡徵選出的,如此一來我們知道他們該在何時做些什麼,還有哪些情節適合他們。」李安指出:「這也是讓我能更容易看到他們的方式--這裡可是有好幾百人呢!」
臨時演員選角指導蘇菲亞寇斯塔透露:「我們很幸運能找到許多過著社區生活的人,他們願意遵循胡士托音樂祭年輕人試著擁護的信條。其中部分人看起來就很對味,因為他們真正曾過著或正過著那樣的生活,能夠以最純粹與最純真的方式表現自己,這些在攝影機前都表露無遺。」「李安很關心臨時演員的選角,他想要確認我們表現出這個盛會是一個所有不同類型人文與人種薈萃的地方,並且和平共處了三天。所以銀幕上看到的每個人,有人哼唱印度教神祇的Hare Krishnas頌歌,也有人是哈西德派猶太人。」夏慕指出:「在胡士托音樂祭,無人通報任何暴力事件,那裡只有歡欣慶祝。」
布爾斯基補充:「李安想要確保我們真正感受到那種熱切感,那種大量的人與新思維湧入一座小鎮的感覺。所以他希望臨時演員能非常明確。在大部分的時候,臨時演員只是在電影晃來晃去,但是他希望某種更強而有力的呈現。」第二小組的第二助理導演都鐸瓊斯(Tudor Jones)說明:「李安的觀察力是全面通盤性的。即使某人站在離鏡頭三百碼的地方,他還是會希望那個人以最到位的造型與態度,擺出最到位的姿態。他對於某人在鏡頭裡的情感層次不夠到位,也非常敏感,他會不斷重來,直到他認為感覺最正確無誤為止。」「你感覺到你的工作是值得的,不像某些導演根本不留意你所付出的努力。」
李安也為片中地球反照表演者的情節尋找理想的穀倉,最後找到了一間座落在新罕布夏州的穀倉。所以李安把穀倉一片片拆卸,並用卡車載送到拍片地,再把它組裝回原來的模樣。當電影殺青後,穀倉便歸還原處。電影劇組人員面對一個更大的挑戰,就是為其中S型路面的情節搭景,州警騎著重型機車,載著以利特從旅館到演唱會地點。機車得在漫長且打結的車龍,以及步行的音樂祭參與者中穿梭--背景則是一條放眼所及幾乎都是蛇型的蜿蜒道路;徵選了數百位臨時演員與超過一百輛車後,這場戲只花一天便大功告成。
「靠著我們優秀的組員,我們辦到了,而且沒有接獲任何抱怨,無論是臨時演員或是鎮民都沒有!這是最富挑戰性的情節。」豪斯曼聲稱道,「在這一場戲裡,我們也想重現具有代表性的畫面。由於要重現如此大規模的場面,我們在前一天便排練過。」四十二天的拍攝期,最後拉拔到哥倫比亞郡的新黎巴嫩鎮,也是首次有主流電影在當地拍攝。
當地居民的骨董車--從Volkswagens的金龜車到箱型平板貨車--都在這些情節裡重新派上用場,有些甚至在此壽終正寢;電影汽車調度師菲利普史奈德(Philip Schneider)表示:「這些車子中有幾台只是勉強可使用,在S型路面的情節時,有些車子因無法再發動只好放棄。」一間已不再營業但是保存依舊完整的「Valley Rest」汽車旅館,暫時再度運作,並且經過葛羅曼與他旗下組員重新裝潢與改建,成為片中的摩納哥汽車旅館(現在已經不存在)。「為了忠於實際的汽車旅館,以及當時所有卡茨基爾汽車旅館的樣貌,所有東西都要漆成白色。」葛羅曼指出。「我們也根據照片記錄,在鑲邊與門口加上一些顏色,重現以利特的作法。」
夏慕讚揚葛羅曼與他的組員們:「研究以利特的家族歷史、卡茨基爾的歷史,以及當時猶太家庭的處境。當你走進那個場景,你會看到他們當時的生活模樣。」Hitchinpost咖啡店滿足了劇組其中最特別的一項需求,就是為一場戲送來五百個吃過的玉米穗軸,而且要確保當地學童已經先免費將玉米當午餐享用。「沒有加倍拍片扣抵稅額鼓勵,我們絕對無法在紐約拍片,」希莉亞寇斯塔補充道,「我們之中的任何一個人,都少有更佳的外景拍攝經驗。來自新黎巴嫩鎮、哥倫比亞與壬色列郡的人們,都是如此溫暖與好客,他們成為我們這次拍片經驗中的美好夥伴。」
拍片過程期間,環境管理員妮可費德(Nicole Feder)負責監督片場裡大規模的資源回收計畫執行工作。拍攝需要大批臨時演員的情節時,供水站與不銹鋼水壺,能避免因使用塑膠製水壺隨之而來的浪費。希莉亞寇斯塔指出,這一切「是要呼應電影裡的精神」。對照這數十年來對環境所做的努力,夏慕指出:「儘管胡士托音樂祭後,留下了範圍遍及六百英畝的垃圾,但是有四百位自願者留下清理環境。即便是這一點,都很動人。」「胡士托音樂祭浸淫在三天的和平與音樂中,而本片則是浸淫在三月的和平與音樂中。」李安做出結論:「藉由我們優秀的演員與工作人員,我們感受到胡士托音樂祭的活力與精神。我們有一段很美好的時光!」
時光悠悠: 邁向胡士托之路:
※1935:艾利亞胡特柯柏(Eliyahu Teichberg,後來改名為以利特泰柏)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區,雙親為猶太移民。
※1955:以利特的父母傑克柏(傑克)與索妮雅特柯柏,買下位於紐約白湖鎮的摩納哥汽車旅館,與兒子共同經營。
※1960.12:「口服避孕藥」出現,此避孕方式讓性解放獲得有效的變革。
※1963:貝蒂傅瑞丹(Betty Friedan)的著作《女性的迷思》(The Feminine Mystique)出版,象徵現代女性主義的開端。
※1963.8.28:在華盛頓舉行的公民權利大遊行期間,馬丁路德金恩博士(Dr. Martin Luther King, Jr.)發表他最著名的「我有一個夢」演說。
※1963.11.22:甘迺迪總統(President John F. Kennedy)被暗殺;詹森(Lyndon B. Johnson)宣誓繼任總統。
※1964.2.9 & 2.16:披頭四(The Beatles)在【艾德蘇利文秀】節目演出。
※1964.7.2.:民權法案通過。
※1964.8.2.:東南亞發生東京灣事件,越共準備在越南南部掀起戰事,美國已經增兵,並敦促參議院通過東京灣決議案,極力要求詹森總統在不公開宣戰下與越南開戰。
※1965.2.21:全美伊斯蘭聯盟領袖麥爾坎X(Malcolm X)被暗殺。
※1965.3.21:首次反越戰辯論會舉行。
※1967.1.14:「Human Be-In」演唱會在舊金山金門大橋公園舉行,吸引三萬觀眾;李瑞(Timothy Leary)提出口號:「打開心扉,同流,脫出!」(Turn On, Tune in, Drop Out)。
※1967.6.16.-18:蒙特利國際流行音樂祭在加州蒙特利郡露天廣場舉行,有多組表演者也出現在兩年後的胡士托音樂祭;參與者約二十萬人;相關紀錄片【Monterey Pop】於隔年發行。
※1967夏:「愛之夏The Summer of Love」運動在舊金山展開,成為嬉皮運動發展至最高峰的的爆發點,有成千上萬的高中與大學生湧進這座城市。
※1968.3.16:越南發生美萊村屠殺事件。
※1968.4.4.:馬丁路德金恩博士被暗殺。
※1968.6.6:總統候選人羅伯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被暗殺。
※1969.1.20:尼克森總統(Richard M. Nixon)宣誓就職。
※1969.2.20:尼克森總統批准對柬埔寨進行轟炸。
※1969.3.11:「Levi’s」品牌開始販賣喇叭褲型牛仔褲。
※1969.3.15:柏克萊加大的校方人員將人民公園(People’s Park)用圍籬封鎖,不顧三千名為公園聲援的示威者;當時的州長雷根(Ronald Reagan)宣布柏克萊進入戒嚴狀態;一名示威者被槍殺身亡。
※1969.3.19:「芝加哥七人Chicago 7」被指控為前一年夏季芝加哥民主黨大會暴力示威的主謀。
※1969.5.23:「The Who」樂團發行他們的搖滾歌劇專輯《Tommy》。
※1969.6.22:茱蒂嘉蘭(Judy Garland)辭世。
※1969.6.27-28:「石牆暴動事件 The Stonewall Riots」(名稱來自石牆酒吧,被警方蓄意騷擾)在紐約市爆發,成為同志解放運動的開端;以利特是暴動中的活躍份子。
※1969.7.14:邁可藍恩與其他主辦人喬伊羅森曼、約翰羅伯茲,遭紐約渥基爾鎮拒絕音樂祭的舉辦許可。
※1969.7.15:聽說音樂祭舉辦許可被拒消息,以利特泰柏與邁可藍恩接洽。
※1969.7.18:在一場意外之中,參議員泰德甘迺迪(Ted Kennedy)座車墜落查帕奎迪克大橋(Chappaquiddick Bridge),乘客瑪麗喬柯佩克尼(Mary Jo Kopechne)身亡。
※1969.7.18:音樂祭參與者開始抵達並在音樂祭地點紮營。
※1969.7.20:美國人首度成功登陸月球。
※1969.8.9:殺人魔查爾斯曼森(Charles Manson)與同夥在加州殘殺身懷六甲的女星莎藍恩蒂(Sharon Tate)與其他四人。
※1969.8.15-18:「胡士托音樂藝術節之紐約白湖鎮水瓶座博覽會;三日的和平與音樂」(Woodstock Music & Art Fair presents An Aquarian Exposition in White Lake, N.Y.; 3 Days of Peace & Music)活動吸引近五十萬人參加,有更多人試著前往卻無法進入會場;演出者包括瓊拜雅(Joan Baez)、喬庫克(Joe Cocker)、「鄉村喬與魚」(Country Joe and the Fish)、瑞奇海文斯(Richie Havens)、吉米罕醉克斯(Jimi Hendrix)、「傑佛遜飛船」(Jefferson Airplane)、珍妮斯賈普林(Janis Joplin)、「The Who」與其他超過二十四組演出者。
※1969.9.26:披頭四的最後一張專輯《艾比路》(Abbey Road)發行。
※1969.11.15:二十五萬人和平地在華盛頓特區進行反越戰遊行。
※1969.12.6:「滾石」(The Rolling Stones)樂團在加州Altamont Speedway舉行演唱會,並雇用「地獄天使」哈雷機車隊擔任保全,發生暴力鬥毆事件,四人喪生;該演唱會的幕後花絮片段出現在隔年的紀錄片【變調搖滾樂】。
※1970.3:麥可韋德勒(Michael Wadleigh)的三小時紀錄片【Woodstock】 與 其電影原聲帶發行。
※1971.4.10:【Woodstock】在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剪輯與最佳音效獎項落敗,但抱回最佳紀錄片大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