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http://blog.chinatimes.com/jostar2/archive/2010/04/14/489469.html (中時部落)


縱使《我孩子們的爸爸》沒在影片中明示,但該片的劇情的確直接改編自法國製片安貝˙巴勒桑 (Humbert Balsan) 的悲劇故事。安貝˙巴勒桑在十九歲之年就演出侯貝˙布烈松 (Robert Bresson) 的影片,也跟大師級導演例如賈克˙希維特 (Jacques Rivette)、莫黎斯˙皮亞拉 (Maurice Pialat) 合作過;一九八○年代起轉成專業製片,天曉得那些影片是否曾賺過錢。

任何觀眾──不管是法國的、台灣的、美國的觀眾──都不必事先認識安貝˙巴勒桑他是誰,都可以看得懂《我孩子們的爸爸》這部片──片名採用妻子的觀點,很容易被誤判成是關於離婚的故事。這位「爸爸」是 Grégoire Canvel(由 Louis-Do de Lencquesaing 飾),他是製片公司 Moon Films 的老闆,他非常非常地忙碌。把 Grégoire Canvel 的職業置換成別的行業,似乎更能讓觀眾中立地思考。這部片一開場就在誤導觀眾跟暗示觀眾:太過歡樂的音樂(經查是 « Egyptian Reggae » )誤導觀眾這會是一部喜劇片;忙碌的巴黎街道實景鏡頭暗示觀眾男主角也可以是股市投資客、不動產經紀人、貿易公司老闆等等(因為那兒是巴黎第十區)。工作面的全盤混亂,是影片給觀眾的第一印象。

然後,Grégoire Canvel 開車到鄉間和家人會合過週末──其實他已經透過打行動電話(跟平行剪接)告訴觀眾他有愛妻 Sylvia Canvel(由 Chiara Caselli 飾)、愛女 Valentine Canvel(由 Alice Gautier 飾)、Billie Canvel(由 Manelle Driss 飾)跟尚未露面的 Clémence Canvel(由 Alice de Lencquesaing 飾)。家庭面的幸福感覺,被蜜雅˙韓森-羅夫 (Mia Hansen-Løve) 經營得非常可愛:我們不僅看到可可愛愛的 Valentine 跟 Billie 的童言童語(通關密碼是『烤紅蘿蔔』(carotte grillée)!?)跟奇怪編劇(看過影片即可瞭),也看到是 Grégoire Canvel 他個人愛家、愛家人的態度跟幽默感才調教得出 Valentine 跟 Billie 的可愛模樣(或其實應該說是『個性』)。這家庭實在是太可愛了,是影片給觀眾的第二印象。

但是,Grégoire Canvel 的事業出現多重危機,他再也應付不了財務上的窘境。他選擇自殺,遠離一切憂愁。

請觀眾稍安勿躁,不要不耐煩電影怎麼還繼續演下去。《我孩子們的爸爸》被刻意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爸爸」陷入財務泥沼的掙扎過程;第二部分並不偏向 Grégoire Canvel 的妻子 Sylvia Canvel,反而是他們的女兒 Clémence Canvel,瞧她在喪父之後怎樣探索父親生前的祕密、生前的電影熱情,帶著兩個年幼的妹妹去「藝術論文」(art et essai) 之類的電影院看父親生前製作的影片,而且還是外語片(非法文發音的影片)。十七、八歲之際,Clémence 也開始有她自己的交際生活。


如果熟識蜜雅˙韓森-羅夫令人刮目相看的首部作《全都可以原諒》(Tout est pardonné, 2007),我們驚覺《我孩子們的爸爸》跟《全都可以原諒》有多處驚人的形似:

ㄅ、《爸爸》跟《原諒》都被刻意分成兩大部分。《原諒》被分成奧地利部分跟法國部分;但《原諒》也因此間隔了十一年,小女兒 Pamela 在第二部分已變成十七歲的中學生(由 Constance Rousseau 飾)。

ㄆ、《爸爸》跟《原諒》在第二部分都有一個狀況:「缺席/或不在場的父親」(père manqué)。主角──應可這麼說──都轉變成是十七歲的女中學生,但《原諒》的 Pamela 還能再見到父親──但就像是見到一位陌生人一樣──,《爸爸》的 Clémence 則否,連倒敘鏡頭 (flash-back) 都沒有。

ㄇ、《爸爸》跟《原諒》都在第一部分刻意經營跟小孩子玩耍的畫面/幸福時刻,而且也都是小女兒。父親都是愛女兒的好父親;這是蜜雅˙韓森-羅夫懷念她自己的童年的安排。

ㄈ、《爸爸》跟《原諒》都在第二部分刻意冒出唐突的一整場(或好幾場)戲。該怎麼解釋?蜜雅˙韓森-羅夫旨在表達:「日子還是要繼續過下去。」所以《原諒》會有 Pamela 跟一群小朋友過暑假、遊玩的場景,《爸爸》會有「爸爸」的朋友 Serge(由 Eric Elmosnino 飾)跟 Canvel 一家人(母親和三個女兒)共進晚餐但突然斷電的場景(絕絕妙的安排呀!)。

所以,不要再管 Grégoire Canvel 的職業了:《我孩子們的爸爸》既處理了電影(獨立)製片業的運作艱辛,但更加重視喪父之後的心理調適問題。沒有一處不算細膩:長女 Clémence 要更懂得控制情緒,控制的程度、如此的表現相當有說服力;Serge 向最小的女兒 Billie 解釋作「爸爸」的難為之處(精采片段);當 Canvel 一家人(母親和三個女兒)再像往日一樣去河邊散步、再晃到廢棄的修道院,出現的正是垂直向上的梯子,直接讓人想起往日當 Billie 向父親請示能否爬樓梯上去(但被作父親的 Grégoire Canvel 以安全的理由拒絕)的片段;然後,靜靜的、沒有人說話,梯子上方是一片天空。蜜雅˙韓森-羅夫深思每一段場景的功能跟節奏,從影片一開場人物跟攝影機都趕時間在運動到愈到後面愈來愈少激烈的運動,不細察是體會不到的。

然後,就像李安要在《斷背山》跟《色戒》的片尾環顧一下舊物/舊空間一樣,蜜雅˙韓森-羅夫安排 Canvel 一家人(母親和三個女兒)回到「爸爸」的辦公室,拿底片的拿底片、拿名片的拿名片,苦中有笑的氣氛說明了一切。

蜜雅˙韓森-羅夫也敢像蔡明亮一樣,不須多說話,就能夠用「水」說故事──如果他們都有那麼一點泰勒斯 (Thalès de Milet) 的哲學韻味的話──;像在義大利托斯卡尼度假的時候,Grégoire Canvel 和 Billie 戲水的片段、Valentine 她個人一人在白色的水(!!!)中泡水的片段……彷彿就像在天堂或靜靜地充滿詩意。

蜜雅˙韓森-羅夫處理配角,也都能讓他們漸漸地吃重、具備可信度:製片公司內的 Bérénice(由 Dominique Frot 飾,金色捲髮、較年長)、Valérie(由 Sandrine Dumas 飾,褐色直髮、較年輕)各司其職,長女 Clémence 在製片公司突然地和外國導演 Kova Asimov(由塔吉克導演 Djamshed Usmonov 飾)討論他的電影,瑞典導演 Stig Janson(由 Magne Håvard Brekke 飾)突然地用很標準的法文和前來瑞典馬爾摩 (Malmö) 開會的 Sylvia Canvel 聊她的先生,這兩位導演都突然地立體起來,而非像是過路人或充當人形立牌僅只有「現身」的工具意義而已,這種控制演員力量的功力非常不容易。

蜜雅˙韓森-羅夫接連地以《全都可以原諒》跟《我孩子們的爸爸》探討──借用奧利維耶˙阿薩亞斯 (Olivier Assayas) 的標題──情感的命運 (les destinées sentimentales):《原諒》以失去女兒的父親為中心,《爸爸》則以失去父親的女兒為中心,但都嘗試去捕捉那些情感 (sentiments) 的變化。論怎麼樣處理親人過世之後的生活、論怎麼樣回憶/或挖掘已經過世的親人的生前生活,《我孩子們的爸爸》的處理手法都是恰當的 (juste),這部片也的的確確就是/正是 (juste) 一部傑出的作品,un chef-d'œuvre juste ……蜜雅˙韓森-羅夫用兩部片就證明她是一位實力堅強的導演(而且執導時都還沒年滿三十歲),和奧利維耶˙阿薩亞斯譜成一對現世罕見的導演伴侶組合。

周星星評價:《我孩子們的爸爸》★★★

導演:Mia HANSEN-LØVE;編劇:Mia HANSEN-LØVE;攝影:Pascal AUFFRAY;卡司:Grégoire Canvel(Louis-Do de Lencquesaing)、Sylvia Canvel(Chiara Caselli)、Clémence Canvel(Alice de Lencquesaing)、Valentine Canvel(Alice Gautier)、Billie Canvel(Manelle Driss)、Serge(Eric Elmosnino)、Arthur Malkavian(Igor Hansen-Løve)、Bérénice(Dominique Frot)、Valérie(Sandrine Dumas);片長:1h5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