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 http://blogger.chinatimes.com/kevincs/archive/2007/04/29/161921.html


其實該怎麼說,一開始接下這個職責時,也是在這個平面收到通知,想當然爾,我自然知道我自己有幾兩重,比起對於電影知識的鑽研,我是不可能比牛頭犬來的專業。對於紀錄片而言,也沒有林木材用心;而評審團裡面甚至有我從很久以前便景仰的塗翔文先生與周星星先生,能夠與這些人一起談論電影,這其實是我最大的收穫。

不過回過頭來,對於擔任評審一事,我也始終覺得,看這些電影其實所給予我更多享受的,是在於台灣這群新銳的電影工作者對於電影蓬勃的發展力,在這些電影中,我深刻能發現到台灣電影工作者的熱忱以及其想像力驚人的空間。

例如說在我最鍾愛的《愛的麵包魂》之中,導演高柄權巧妙融合東西兩方完全不同的元素,舉凡是台灣專屬的八家將、紅龜、檳榔,面對到西方大舉入侵的文化一如西方糕點、搖滾樂,卻能在輕盈無比的氛圍內表現出最為溫暖的一面,這是令我相當讚許的。

另一片《斑馬線上的男人》同樣的也在60分鐘內的短暫時間裡溢發最低成本的社會省思況味,主角面臨失業,這原本如此通俗的故事可以交融於母子親情,並且拍得如此漂亮,這其實是我所激賞的。

但總括來說,我總會覺得,台灣的電影工作者仍然沒有一個良善的說故事技巧,這在大多短片裡頭其實可以清楚洞視一二,比較像是最近這幾個新銳導演如陳正道、周美玲一樣,有了精采的運鏡切換或是剪接技巧,卻缺乏了最基本的說故事能力,通常對我而言,一個故事要是說得好,其實表達拙劣依舊迷人,但如果倒過來而成為表達精采故事卻不精采的話,那我反而就會比較沒有那麼喜愛。

所以在幫這些電影打分數的話,我時常會換個方向想,我是要從那些影像風格獨特強烈的導演去支持鼓勵呢?還是為故事紮實技巧樸實的導演作鼓勵?又或者是說,我是否應該去從中思考如何讓台灣電影擁有更好的空間呢?

於是,在這些電影之中,對於我而言,這部首選電影就有點難選了。

另外不難發現,台灣電影對於紀錄片題材的執迷,其實在這些電影中處處可見,無論是《巡山日誌》或是《麥相害》皆蘊介著記錄片的技巧,卻又不那麼真實。

另一方面,真正的記錄片項目內則反而多了很多主觀的意識在裡面,尤其是《遺忘的國度》,電影裡則幾乎是導演主觀的鏡頭語言,不是說不好,畢竟我很喜歡這部短片,不過總覺得這部短片可以講得更多,鏡頭取鏡甚至可以更為歷史宏觀,卻很可惜的還沒達到這點。

但也至少比起語言鏡頭過強的《結婚》、《一部電影》、《月台上的記號》還要好些,這些電影處處可見幕後電影工作者的巧思連連,卻僅見類似於MV技巧的拍攝,而令我總感覺不夠深刻。

但回過頭來,我必須還是要承認觀賞這33部短片,還是帶給我不少樂趣。尤其是《愛的麵包魂》在60分鐘所激盪出的精采創意,甚至是我所認為近年來所看過的電影中少見的,帶給了我心情愉悅且心裡好似幫浦擠壓的熱情感受。

其餘像是《花宅五十三號》對於過去的緬懷追念,且能鎔鑄於環保意識,這點光是簡介就讓我著迷萬分,更何況是電影內容,《飛往昨天的CI006》雖然故事留白過多,不過青春洋溢,讓我不自覺就想跑步往前衝,其中小鬼的表現更為印象深刻。

最後做個總結,還是要感謝我一直以來所崇仰的聞天祥老師,若是沒有老師尋找,我根本不可能看到這些電影,並且我很希望,此後還是一直能這樣看電影下去,這對我而言就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