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這一次金穗獎「部落格達人獎」的評審團,獲得很多以往不太可能獲得的經驗。我最珍惜的經驗是能感受到每一位評審的觀影獨特性,每一位評審都能用自成一套的道理為某一部片辯護或者是為某一種類型的影片抱怨、指責。

我能夠在決選的討論過程聽到很多我以前沒有想過的問題,或我也很可能講出一些話讓其他評審感覺到從未用這種觀點思考電影,這個腦力激盪的過程是平常的時候不太會平白冒出來的片刻。

當然,我還是會堅持自己的觀點,特別是在聽到別人的不同的意見時,更加會思考要再用什麼樣的角度切進,以便更能辯護自己的觀點。要建構一套更具說服力的言說系統,這樣的激辯過程是必須的。

看完入圍金穗獎的三十三部影片,有幾件事我想說說。

敘事自溺以及窄視野的現象異常地明顯。很多導演非常自溺,這現象已存在了好幾十年。這種影片只有導演他們自己會看得爽,對其他觀眾來說真的是折磨、浪費時間。視野很窄,這更是當今台灣電影最大的問題,有些影片就是直接處理學校的、學生的題材。

撇開紀錄片不談,劇情片大多都在言情,甚少有類型電影。我在這邊鼓吹類型電影,並不是我只推崇類型電影,而是我多麼地期待能看到有能夠讓我笑到肚子痛的喜劇片、有追查兇手是誰的懸疑警匪片、有陰謀要殺害人但卻有片尾的劇情大翻轉的驚悚恐怖片……但目前都是些不痛不癢的愛情片,滿無聊的。

有不少影片都是某些傳播公司製作、拍攝然後也已經在電視上播映過的影片,但成績反而不如一些獨立製片,例如學生製作的影片。我想說的是:條件愈好的製片公司,反而愈會製作框框內的影片商品。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值得長篇大論。

例如,是不是電視頻道的審片權力介入過深;以及,創作者有意地去想像一個大眾型的觀眾,以致敘事風格只想去討好這一類的觀眾而缺乏劇情長片的創意。這樣的影片報名參加金穗獎,似乎只想剝削光影片的剩餘價值。

最後,其實我是希望這樣一篇評審的肺腑之言能被一些未來的創作者看到,因為台灣的創作環境已經開始像閉門造車,就是毫不在乎當代的參加國際影展的青年導演他們到底在拍什麼題材、他們有沒有創造出什麼電影新風格……。

結果就是現在這樣子的惡性循環,空有還不錯的製片環境(攝影、剪接都可以很一流),但故事讓人大搖頭。我們還可以期待第三十屆的金穗獎入圍影片,如此才能看出整個大環境有沒有在改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