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一部電影,當你身為觀眾、評論者、電影工作者、評審,不同身分時,就會有不同觀看的出發點以及進入內容的角度。身為觀眾,可以自由自在的憑自己喜好來看影片,享受聲光效果,甚至還可以極盡嚴苛的批評與挑剔。但作為評審呢?是該代表某些族群的觀眾口味,還是要忠於自己?是要像大企業徵才那樣,極為嚴格的把關挑選,還是要像學校老師那樣,容許學生可以犯點小錯,而去鼓勵他,讓他的資質潛能有機會發光發亮?

第29屆(2007)「金穗獎」,主辦單位參考國際影展的影評人獎、青年評審獎項精神,增設了一個「部落格達人獎」,我也名列評審團(9位)之一,雖然首次擔任評審工作,但我樂於接受這樣的挑戰,因為我知道這將會讓我用全新的經驗與位置,去觀看電影、影像創作,感受台灣各角落的生命力。即便這職務,是得擔負一些責任與壓力,但我仍樂在其中。

近年台灣大小影展、賽事逐漸增多,如台北電影節、高雄電影節、南方影展等等,雖然老字號的「金穗獎」舉辦將近30年來,培育出許多優秀的影像創作者,甚至有些已是國際四大影展的入圍常客,但「金穗獎」(政府、主辦單位、觀眾等等)實在不得不去反思與扣問,究竟「金穗獎」是如何有別於這些大小影展、比賽?有何區隔?怎麼去詮釋「金穗獎」在當今台灣影像環境與產業中的意義?

短片的創作與鼓勵學生團隊作品,似乎是「金穗獎」比較具體、有別於其他影展的取向,比較近於某種向下紮根、往下播種的鼓勵性質。但不管什麼樣賽事的評審,都要面臨究竟是要錦上添花,還是要雪中送炭的老問題。而今年的「部落格達人獎」評選難度,是非常困難;但也可以說非常簡單。困難的是,要在33部最後入圍決選的作品中,不分類的(劇情、紀錄、動畫、實驗等等獎項分類)挑出一部作品給獎,這實在讓人頭痛,再加上這獎項是今年首設,所以還有一項壓力,就是得向大家詮釋「部落格達人獎」獎項的意義與特別之處。

不過,同時這也可以說是很容易的,因為不分類的只挑一部片,反而可以拋開各種既有的觀念與定見,憑著個人素樸的直覺來挑選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影片(也不用考慮獎項平衡或分配的問題)。原本以為9位口味多元、喜好鮮明的評審,產生共識的過程會極為困難,但結果卻不如想像這般。觀點雖有歧異,但對於電影、創作、文化意涵的價值(觀)卻是可以溝通,進而產生共識的。人家常說,對於電影的好惡、觀影經驗,這些都是非常主觀的東西。但其實在主觀之餘,還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與客觀性,這是可以超越語言、國籍、文化等等藩籬的,一部好的影像創作之所以可以被大家稱為好,就是它可以在這樣看似壁壘分明的主/客觀的分際當中,開展出自己的影像語言及美學空間。

在全景工作室社區紮根、大專院校相繼成立,還有公共電視「紀錄觀點」頻道、平台的提供,加上幾部紀錄片戲院映演的亮眼成績,紀錄片在台灣的發展已頗具規模,今年「金穗獎」入圍的紀錄片平均水準亦都不俗,但這也表示說沒有某部作品特別的突出。且另外令人遺憾的是,有些作品原作可能是8、90分鐘,且公開播映過,但因為「金穗獎」片長的限制,於是就剪成60分鐘內的版本參賽,看過原作的人難免會覺得影片的結構與完整性是打折扣的。

普遍來說,今年入圍作品的共同問題即是劇本多半差強人意,但這也不是「金穗獎」獨有的現象,綜觀台灣近幾年來的國產電影(劇情長片),劇本與編劇往往都是最弱的一環。除了根本上的基層教育問題,忽視想像力、創造力,及書寫與敘說的表達訓練外,歷史的認同問題與政治的惡鬥文化,更讓創作者刻意忽視、避開許多精采的題材,同時創作本身也會呈現「失根」的漂浮狀態,於是就不難見到許多作品有拼貼、複製、仿作的影子存在。

還要再加油!不只是影像創作者,作為觀眾的我們也都是一樣,在跟著螢幕上的「蜘蛛人」擺來盪去,大呼過癮之餘,還是得想想我們腳下這片土地、文化的問題。不能等到出現了一個王建民才要支持,如果沒有關心無數沒沒無名的小王建民,給予適時的鼓勵與支持,那麼王建民只是如流星般的台灣之光而已,一瞬閃現過後就消逝。棒球、體育界如此,台灣電影創作環境亦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