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 http://blog.udn.com/filmmovie/2037368


人無癡狂枉少年,年輕歲月的記憶總叫人難耐,不管同性與異性都有追尋真愛的執著,那執著有時如火一般足以令人毀滅殆盡,有時卻像蜜糖一樣甜膩得令人不敢恭維。

【漂浪青春】不斷對觀眾訴諸現代社會中彩虹世界所面臨的問題與爭議性,例如男同志與女同志彼此假結婚,以表示對異性戀世界之規範的交代或妥協,還有半男娘的T進女廁時所遭受的狐疑眼光,或是重男輕女及家產傳男不傳女的偏頗觀念嚴重貶低女性的價值,亦或是男同志被異性戀者辱罵為變態…等等,這些因素皆促使同志被迫成為弱勢者的一環。導演極為誠懇地顯現這些問題,使得觀者進入省思的情緒之中。

此外,導演也在自我指涉:對同志身份的指涉、還有對電影作品的指涉。原本是梁若施與楊丞琳的【刺青】,卻在本片講述男同志的第二段落中,藉由電影海報張貼的方式轉移成男同志的愛戀,也許這是導演慣於在作品裡輸入詼諧的元素之一。但這樣的幽默手法,竟也達成打破性別差異疆界之效果。因為,我們已經很明確地知道這是彩虹電影了。所以,即使是將女女之戀改為男男之戀也合情合理,一樣會令我們產生角色認同且不感到唐突。

導演歷年的電影作品總是充滿如嘉年華會式的熱鬧,而且不斷在製造作品與作品之間,
文本和文本的關聯性或相似性,尤其在紀錄片【私角落】中,已經隱約可窺探出這樣的風格:繽紛的扮裝皇后、閃亮的歌舞秀,以及動人的懷舊歌曲、從繁華到落寞的失落感…,還有比喻為同志戀情的火車,或車站等等象徵物,皆延續到【漂浪青春】。有別於上部作品【刺青】,本片更深層地探討同志之間的情感,表達程度極為細緻,更能勾起觀者心中無限的悸動。因為不再是單純的唯美浪漫,而是注入了悲觀的元素:現實,使得本片在真實性比起上兩部作品更加容易觸動人心。

另外,在【漂浪青春】裡頻頻出現台灣的民俗廟會、懷舊的歌曲、國台語的混雜、野台布袋戲與野台歌舞團的競爭…等等,不僅代表了台灣傳統社會逐步轉型的符號,也意味著現代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得同志這弱勢團體得以逐漸明朗化,甚至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發聲源,這是【漂浪青春】中唯一潛藏的樂觀。

本片大量運用歌曲與配樂來醞釀並激發觀影者的情緒,再加上影像的視覺刺激,如詩般地意境令人如痴如醉,似乎拍電影彷如在寫一首詩集一樣,斷裂式的剪接依舊表達清晰的意圖,記憶的回溯產生幻像,如此真實卻怎樣也找不到當下的歷史痕跡。

水蓮(陸弈靜 飾)的阿斯海默症,還有阿彥不知何去何從的心境?
在在顯現兩人對於未來存在感的薄弱,一個是難以忘懷逝去的同志愛人而失去主體意識,活在封閉的回憶裡;一個則是感染愛滋卻還遭受愛人的出軌對待,因而逐漸喪失生存的慾望:致使兩人將心中所壓抑的情緒,宣洩在彼此身上。

水蓮將阿彥當作逝去的愛人阿海,緊咬著阿彥不肯放手,阿彥厭惡身份被移置與病魔纏身,因而兩人從開始激烈爭吵,到最後給予彼此一絲生存的希望與原動力,甚至逐漸相依為命,最終結束在具有象徵意義的火車裡。這象徵意義猶如在這異性戀社會中令同性戀感到窒息的體制下唯一得以喘息的希望,還有得以打散異質性;冗長的車廂,綿延不絕的軌道恰如兩人之間愛戀的情感,至死不渝的永遠與承諾,不僅僅只是異性戀的權威,也可以是同性戀的冀望。所以,本片的主要敘事軸線,皆以火車站或車廂來作為角色之間主要聯繫的關鍵點,然後再彼此交集、交錯、敘述。

【漂浪青春】的試片會結束在炙熱的午後,但我心裡頭卻是清透涼。影片中的美妙台語歌聲依舊迴盪在耳畔,布袋戲、廟會、眷村等等,都是我們台灣人共有的記憶。而我們這些同志們,從古至今就存在著,也用一樣的心去創造未來,也用一樣的態度去生活;而這些歷史,都是你我共同參與,不論男女、種族、性向…等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