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等到這部期待已久的【心靈印記】了!由我最喜愛的伊朗導演──馬克馬巴夫以印度為背景而拍攝的影像旅遊筆記裡,使我回憶起八年前、隻身前往印度旅遊一個半月的種種遭遇。
這段旅途中所遇到的人事物徹底顛覆了我的生活慣性,我成了一個沒有時間感的素食主義者,在充斥著屎尿骨灰死屍與漱口水的恆河裡沐浴,在月台上癡癡地等待著不知何時抵達的火車,一路扛著二十多公斤孝心石旅行的南韓學生,認定「所有印度男子都是恐怖份子」、以致於三十歲仍小姑獨處的內衣公司女老闆;身為左撇子的我,迫於現實,學會了以右手手指捏出飯團的形狀來進食,並在婚禮儀式上讓印度女子以「漢娜」在我的手掌上描繪出美麗的「曼海蒂」,她們告訴我:「在印度婚禮上沒有『曼海蒂』,就無法舉行婚禮。花朵代表新娘會多子多福,孔雀象徵美麗、荷花代表富貴,而揚起鼻子的大象則代表好運連連闔家興旺。」我穿上訂做的印度紗麗,在有「聖城」之稱的「瓦拉娜西」裡漫步,在恆河河畔目睹了印度式喪禮,熊熊大火燃燒著以白布裹的屍體,濃煙密佈的天空,使得原本就陽光罕見的聖城更加陰暗,印度人卻給這個城市取了個別名,喚它「光之城」。
馬克馬巴夫的【心靈印記】裡,也出現這些我曾經歷過的場景:一對男女苦候始終不到的火車,在黃土飛揚的印度大陸上巧遇遊牧民族,並舉行了一場傳統的印度婚禮,瓦拉娜西的死亡儀式以及恆河畔的生活百態……;這些場景都是似曾相識,然而,除了這些國家地理頻道裡慣見的旅遊報導以外,難能可貴的是,馬克馬巴夫總能以獨特的視點、幽默諷刺的語言,與奇幻的影像風格,為觀者描繪出一個包容萬象、處處令人驚喜,卻也處處充滿矛頓的印度,這使得【心靈印記】跳脫了走馬看花的旅遊報導層次,成為一部妙趣橫生的寓言電影。
在這個印度神祇多如繁星的大陸上,無家可歸的老人被狂熱自私的群眾逼使成施展奇蹟的聖人,為得是延續這塊土地上千古不移的神話,也因他是貧民賴以為生的衣食父母;諸神環繞的印度妓女,為了賺取更多的美金,不惜將自己的身體做為無神論者的桌子;在這個甘地愛窮人的國度裡,連死神都眷顧富人,只因富人有錢買足夠的柴火來進行火葬;為了尋找聖人,千里迢迢來到印度的女子,卻因這趟朝聖之旅而踩死無數隻無辜的螞蟻;為愛走天涯的無神論者,期望在這趟印度之旅中體驗愛與充實,卻只感受到更多的幻滅與虛無;不相信奇蹟的記者,卻得仰賴報導「奇蹟」維生……;如此這般的寓言體敘事風格,在【心靈印記】裡處處皆是。
雖然【心靈印記】充滿了有神論無神論、美與醜、真理與虛幻、精神與肉體等大哉問哲學議題,我卻不曾片刻感到令人昏昏欲睡的枯燥,相反的,一連串經由巧思設計的影像風格與場景調度,使這趟印度之旅中的每段故事,以及接連上場說故事的每位人物,都能在觀者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介紹男女主角上場的那段開場戲裡,女子以手套遮眼,撐著陽傘,靜坐在椅上;男子站著她身後,頭戴耳機聽音樂,孩子們以石頭圈起兩人的影子;我原本以為這是一對準備臥軌殉情的情侶,到頭來卻發現這對男女在等候火車,而觀者只聽到風呼嘯而過的聲音,隨之,男女已坐在車上。而不少場景的一開始,我們都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如新聞記者的那段;又或者是,一開始以遠鏡頭約略補捉這段故事的主角,隨之讓他完全以畫外音出現;如此出乎尋常的表現方式,反而讓故事更具魅力,觀者幾乎得集中精力、豎起耳朵來看、來聽完每一段故事,並且鉅細靡遺地補捉每個影像帶來的訊息。
雖然導演說故事的方式,與我們習以為常的好萊塢風格大相逕庭,但是,卻也正因為如此不同,【心靈印記】這部電影才有「被看」的價值,這部電影才得以散發出如此非比尋常的魅力。透過一幕幕光怪陸離的印度眾生像,一段段充滿哲理的激辯,【心靈印記】顯現了一個獨一無二的印度,一個在永無休止的生死輪迴中受苦受難、卻始終面帶微笑的民族。
- Feb 18 Sun 2007 01:03
代貼:馬克馬巴夫的印度之旅--文:彭怡平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