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國團」這個在一般認知中,以專辦青年學生寒暑假營隊、旅行社、語言才藝補習班、加上輔導心理的「張老師」的團體,其創立之初的全稱為:「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在今日看來,實為一不反共、非救國、處在台灣卻自稱中國、其權力核心更非青年的名不正、言不順的矛盾組織,其下坐擁的龐大資產,更是必須被清算的國民黨黨產的重要一環。

救國團成立於1952年10月31日,其源起於蔣介石1950年展開的國民黨改革工作中,企圖以群眾作為其力量之基礎,而進行青年的組織訓練,用以培育國民黨幹部,貫徹黨的決策,也以此影響一般青年學生,能夠服從黨的領導,參與有利於黨的活動,因此,不但在各大專院校內,設置國民黨的知識青年黨部,並設立由國民黨團領導控制的外圍團體,如:「中國青年反共抗俄聯合會」(青聯會)。

1952年1月起,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因應蔣介石主張應再發動青年反共先鋒隊,開始籌組中國青年反共抗俄救國團,草案內容包括團員規定高中以上學生一律參加,定位屬於政府。由國民黨以黨團方式領導其活動,規定團員應注重政治及軍事技術兩項訓練。

蔣介石1952年2月5日,批示此一團體名稱定為:「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3月29日發表「告全國青年書」中宣告「救國團」之成立。

中央改造委員會,隨後決議救國團隸屬於國防部總政治部之下。7月在蔣經國召開的總政治部會議中,決議將高中學生軍訓交由救國團辦理。8月確定由總政治部主任蔣經國,出任第一任救國團主任。9月決議救國團於各校組織建立之後,除學術性社團,由各校訓導長督導加強其工作外,其他康樂性、服務性之各種社團一律歸併於救國團,救國團定位為國民黨領導青年運動的外團組織,並規定救國團在學校中,應受國民黨知識青年黨部之指導。

這個蔣介石期許「能成為其有教育性、群眾性與戰鬥性的青年組織」,成立以來即其有多重複合任務,不但作為黨國體制的輔助機構,以青年、學生的動員、控制為主要工作,同時還成為蔣經國在國民黨內權力競爭的重要基礎。

而救國團遍布全國的組織,財源「順理成章」地由國庫供養,除了教育部長年的輸送,甚至早年地方政府還發起中小學生「一人一元」活動,幫救國團蓋房子。其所擁有的遍布各大風景區的青年活動中心,及各縣市中心地段的團務委員會、社教中心等,一大半是坐落在公有土地上。

除了「國庫通團庫」外,救國團「團職」也通國民黨「黨職」,不少任職過救國團的高官,由此得以「黨職併公職」年資併計,而從國庫領取退休金。

1960年7月,行政院將高中以上學校軍訓工作正式劃歸教育部軍訓處,救國團業務漸次縮小。

1969年青年輔導事宜也移交給行政院青輔會。

1970年代以後,救國團成為主要以青年學生為對象的休閒獎勵機構,堪稱全國最大服務業。

青年學生在救國團團康娛樂導向之下,不知不覺被潛移默忙,進人整個黨國體制的逸樂文化。

比較有年輕人熱情與理想者,救國團會將其納編在各大學扶植的「服務性社團」,以各種名目的服務隊,進人所謂的「弱勢」地區,進行大學生心目中所想像的社會服務,對於時勢的不滿,被導引到關懷「弱勢」的目標去,轉移對國際形勢或國內政經社會的關心。部分有志從政青年則透過此機制被拔擢為國民黨的「權力菁英」,不斷的充實替補,其統治集團的結構。

【延伸閱讀】:

1.田習如,《救國團與國庫「爛帳」大清算:全台最富有社團財產大曝光》,(財訊)300期,2007年3月。

2.李泰翰,《從青聯會到救國團成立的過程:一九五0年代初期國民黨對於青年運動的籌劃與掌控》(台灣文獻)第56卷第3期,2005年9月。

3.若林正丈,《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年。

4.孫樸圓,《救國團是全國最大服務業:揭開救國團賺錢術》,(財訊)136期,1993年7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