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萬元換一元
二次大戰後的數年間,台灣一直籠罩在通貨膨脹之中。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戰爭時期的物資置乏、轟炸所帶來的破壞,雖然有配給制度勉強維持穩定,但物價已緩緩上升。戰爭一結束,物價管制解除、配給制度停止,戰時被壓抑的物價乃大幅上漲。
二、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工廠復工狀況不佳,農業收成也未復員,生產與供給短細,物資價格持續上揚。
三、國民政府接收台灣,貪官污吏與奸商勾結,物資外移;國共內戰爆發,台灣成為國民政府軍隊的後勤補給基地,大量米糧物資外運,更添島內壓力。
四、公營事業戰後復員,中央政府並未大力提供資金,甚至將大量儲糖運至上海變售,公營事業長期資本與短期週轉金,都有賴台灣銀行增加貨幣發行來支撐。
五、戰後初期,台灣繼續使用台幣,形式上維持獨立的貨幣制度。但是,台幣仍對法幣維持固定的匯率關條,經由貿易活動、資金流動,中國的鉅烈通貨膨脹,很快地就蔓延到台灣。
六、1949年國民黨軍隊在中國內戰中節節敗退,中國軍民大量湧人台灣,糧食物資短缺情形嚴重,社會、經濟的重大負擔,更造成無法過止的物價飛漲。
從1945年到1949年四年間,台幣發行額增加了367倍,1946年11月至1949年6月的兩年半期間,費售物價指數上漲了118,371倍。台灣省政府為了穩定經濟、壓制惡性通貨膨脹,決定進行幣制改革。
1949年6月15日,台灣省政府公布了《臺灣省幣制改革方案》,其主要內容如下:
1. 新台幣對舊台幣折合率,定為舊台幣四萬元折合新台幣一元,限同年12月31日前兌換。
2. 依照中央指示,台灣銀行發行新台幣總額二億元(折合美金四千萬元)。
3. 新台幣以黃金、白銀、外匯及可換取外匯之物資十足準備。
4. 新台幣對美金之匯率,以新台幣五元折合美金一元。
為加強人民對新台幣的信心,另定有〈黃金儲蓄存款辦法〉。
新台幣流通初期,仍面對艱辛考驗,因同年(1949年)下半年國民黨政府敗逃到台灣,大量人口湧人、需求大增,物價仍大幅上漲。1950年6月韓戰爆發,各國競相搶購物資以備軍需,輸入品價格上揚。
台銀於此時停止黃金儲蓄,黃金美鈔行情上漲,更刺激物價大幅波動。
政府乃於1951年4月實施「新金融措施」取締黃金美鈔交易活動,杜絕走私套匯,力求穩定經濟。直到1951年美援適時到來,挹注台灣所需外匯,並供給民生必需品、農工原料,舒緩通貨膨脹,方使經濟於動盪中漸次穩定。
【延伸閱讀】:
1. 陳志奇,《光復初期台灣通貨膨脹的分析》,台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
2. 林鐘雄,《台灣經濟發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1988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