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http://www.wretch.cc/blog/oshima(沉迷於電癮)


彷彿做了一場夢,在電影結束後夢醒,並非確實去過卻又難以自清徹底。


日常影像的精準捕捉在導演前作《高潮滿座》裡俯拾即是,讓片中小戲院的氣味、濕度、溫度等觸感都鮮活起來,毫不費力便能身歷其境。新片的開頭在住宅區和市場間恣意穿梭,凝視小販、居民的生活,親朋好友的搭話招呼迎面而來,短短幾分鐘的畫面迅速踏實,帶觀眾進入片中的時空及國度,從小地方漸漸鋪展開來,撐起難以抽離的龐然氣韻。


將攝影機的立足點縮到最小,降低主觀存在意識,紀實般加深觀眾親身體驗的感受。鏡頭隨性的跟著腳步和車子晃動,任憑人物盪出鏡頭或卡掉半個臉,流動般毫不刻意的滑過演員神情,場面調度高明得讓一切發展異常自然,令人驚嘆。



【人生就是這樣,充滿意外嘛!】
未婚生子也可看作是一場意外吧!呼應《高潮滿座》裡對於女性懷孕的重視與逃避,培平和希悉結婚去,開心之餘新郎又不斷告誡著新娘這筆借來的錢的重要性──在片頭便揭示人與金錢的密不可分,後段的血腥亦全是肇因於錢。


「我的兒子很乖,他都關在房間。」


心急如焚地勸阻著高處意圖尋死的兒子,不解他為何會走到這一步,記者及圍觀的民眾張望著──還沒到場的老婆、女兒或許正是關鍵人物,呼應片尾垃圾堆挖到無名屍首的圍觀,關鍵人物也早已揚長而去。在親友前往婚禮的路中上演這麼一段插曲,絕非天外飛來一筆,在看似乖順的背後究竟埋藏了多少未知的可怕經歷?足以自毀的爆發點在培平目睹命案之後再回過頭來揣測,答案的可能性便顯得越發無限龐雜。


「上車吧!」


妓女瑪丹娜上車後只剩死路一條,培平被朋友拉上車後便面臨接踵而至的身心煎熬與殘暴畫面的衝擊。一步錯便步步錯的可怕發展在後半段強烈得讓人震撼,於是片尾計程車司機換完胎後喚培平上車,他愣了一會才回神,心有餘悸的急欲逃離這一切混亂,回到家中見妻兒──炒飯的希悉正一邊哄著哭個不停的卜派,美好的親情片刻讓幸福滿溢,甜蜜的負荷對照血地獄前走一遭,兩邊的力度更加巨大,相當諷刺卻也讓人不得不佩服導演的巧妙揉合,是那樣真實得理所當然卻又令人無比心痛。



【尊嚴一去不復返】
這部暴力的片子其實血腥畫面並不特寫渲染,反倒是藉由對話、聲音(哭聲、毆打聲)、培平驚惶恐懼的眼神襯托出暴力的氛圍。看不見的殘忍越是令人心驚膽顫,在漆黑之中暗自想像慘絕人寰的景象。


「上她吧,反正她要下地獄了。」


對妓女瑪丹娜謾罵的語言暴力,在在呈現對於性工作者的歧視,視為污穢骯髒的妓女最後卻又覺得棄之可惜地強押作性服務,魯莽的撞擊一次次奮力撞碎一旁培平不捨的心。解決男性性衝動的工作卻又被男性(甚或是女性)賤踏辱罵,而狎瑪丹娜口交後再將她頭砍斷,一針見血地嘲諷不肯面對粗鄙獸性還憤而加罪於妓女的淫亂卑賤,相當可議的心態令人髮指。


「只靠警察的薪水沒有未來。」


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培平看著分屍過程嚇壞了,拿著局長送的槍卻又無力阻止這悲劇的發生,即便回答局長語氣堅定的說要當警察,然而眼神盡是徬徨。維護正義的警察卻這樣兇殘,逃上了巴士卻又被電話叫回現實地獄,接受了槍回刑事司法學校後還能和局長們劃清界線地斷絕來往嗎?嘔吐完看著鏡中茫然的自己、撫摸今早剛戴上的新婚戒指,我們隨著培平一同忐忑和困惑,不知如何是好。



這樣跟隨主角一整天的格局不禁讓我想起前年的那部金棕櫚《四月三週又兩天》,而緊張的氣氛卻更為劇烈,極為逼真的電影語言後勁無窮得令人難喻,在相同的格局中走出截然不同的廣度──我私自認為《四月三週又兩天》瞄準女主角的情緒隨之起伏,而《男孩看見血地獄》不但讓我們真實感受到男主角的心境,也帶我們走入一整樁血案的發生與結束,我們真的都成了置身現場的目擊證人。


在電影結束之後,一切都彷彿還在進行著沒有停止,培平回家後、回學校後,內心震盪著,市場內持續剁著雞,球場上還激烈地打著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