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首先伍迪艾倫是我從小看到大的導演,他的作品不論好笑的、嚴肅的都沒歐洲藝術電影那麼難以下嚥,認真研讀本書,有種過去小看了他的扼腕,尤其現在看電影更重視編劇及結構,發現他多次被提名最佳劇本獎的貨真價實,那些人物情節前因後果的綿密緊扣,的確是可以當成教材範本,以下是我的讀書報告。

工蟻的假期

本書從伍迪的忙碌工作開始談起,被譯者形容成工蟻般,甚至於連假期也都在工作,這一點書中處處都有線索,尤其他真正的成名之後,對自己作品的掌握度更加全面,我看大概只有希區考克可以跟他比擬,他對作品的要求,以及他更改劇本的速度,都是超越一般人的,似乎又湧現了《百老匯上空子彈》裡一黑一白兩位編劇家的身影。伍迪就像是有好幾個腦袋的人一樣,他可以同時進行多個方案,計劃並無一定時程表,端看那個點子成熟就先執行。

一以貫之

而通常他拍電影的模式會是一部剪接、後製,另一部已開始為演員試鏡、勘景,另外修改、補拍也同步進行中,這足以顯示他的天才,對他來說這些不過都是小CASE。他寧願待在工作室寫作、剪接、配樂,也不願意在外應酬(唯一例外是為了追米亞法籮開的派對,賓客都來了,他卻與米蘿躲起來),他的一貫性還有拒領奧斯卡,跑去工作吹奏爵士樂自娛娛人,這也是眾人皆知。在在顯示了他這種有點孤癖,有點「人群恐懼症」的風格。但他與長期工作伙伴間的默契、信賴,也是無與倫比的一以貫之,他愛吃的食物,也是可以一以貫之的一再重覆吃,所以專注能帶來效率、成就,在他身上是一目了然。

他有話要說

攤開他的作品年表,幾乎以一年一部的速度生產。他從小那麼害羞,但又擅長運動,他不愛體制式教育,但後來廣受前輩們照顧與影響,自發性的大量接觸各式各樣的藝術、音樂、知識......等。他天生自閉,但他自嘲、搞笑功力也是一流,似乎又天生屬於舞台,這實在矛盾到有趣。所以他需要書寫,需要靠大量寫作來表達自己,他從小就開始寫的笑話集、一直到之後的專欄、舞台劇、電影劇本,數量驚人著作等身,也證明了其實他有很多話要說。

寫作散步小紙條

他寫作的方式非常特別,身邊随手拿到的小紙或飯店的衛生紙都有可能記下他的靈感,在其他報導裡有提到他紐約家臥室的兩個床頭櫃,一打開裡面都是滿滿的小紙條,他只消從裡面拿出一些,就可以拼湊出他另一部新作品,哈哈!(本書提供的證據,是有一天他心血來潮請助理把小字條們謄打成文字,最後竟然有滿満的400多頁),他也像法國的哲學家們,愛藉由走路思考,從公園散步中完成他未解的情節、人物......等難題,而且相當有用成果非凡。

投資與感恩

伍迪的父母一向是任由他,儘管他小時候曾惹出不少麻煩,但為了鼓勵他,母親甚至於也不吝惜出資為他訂房,好讓他更接近宴會場地,實現當個魔術師的願望。而他也是一個很懂得投資自己的人,賺了錢會去買更多的魔術道具,並花更多的時間練習,這種毅力也同時帶動了他的事業前進,幾乎是不曾停息的。所以他能一路成為最年輕的作家,編劇,演員,導演。他也不諱言自己生命中有很多學習對象與貴人,他們看到了伍迪的天才,給他機會揮灑以及創作的自由度,這些溫暖也同時與平常疏離的伍迪併存,都來自於伍迪沒有說出口的感恩。

掌控自己從名字開始

伍迪出生於1935年,1952年時他17歲,立志成為一位喜劇作家,就將自己名字從艾倫.史都華.康寧斯柏格,改成了後來享譽全世界的伍迪艾倫,我個人覺得這名字,天生就有一種喜感,配合他無辜的臉跟大眼鏡,以及銀幕形象上的唯唯諾諾,不啻是一個絕配,但第五章裡作者Eric Lax與伍迪從剪接室一起驅車往下一個地點移動時,伍迪拿起車上電話撥給投資方的形象,被他稱為好萊塢娛樂大亨。

其實也不難理解,第一因為他身上流著猶太人會做生意的血液(大笑,我是開玩笑的),我想主因應該是伍迪從進入電影行業之後,從場面調度、拍攝技術,直到剪接、音樂、演員的選擇,劇本改寫及重拍,他漸漸悟到並一一掌握了電影的關鍵、精髓。所以書中也有很多人的證言。他也幾乎完全不看評論家對他作品的毀譽,只在意親密愛人:米亞法蘿、戴安基頓......等人對他的建言。

他也不斷創造驚奇,在大家還沒調整好前,就立刻從喜劇跳到嚴肅的男女關係探討,家族的紛爭,魔幻寫實,意識流,向大師柏格曼的致敬......。就算後來被柏格曼肯定、提及,都沒有阻礙到他的成長、進步。其實一直到今年的新片《咖啡愛情》,都還可以看到他忠於自我與未忘初衷,也許重覆了自己的哏,但他很早就體會到與不懂他作品的人合作的痛苦經驗,除非都自己來,否則是沒辦法完美展現他的想法的!

小結論

這本書有460頁左右,至少有20萬字吧!裡面太多細節與雋永的故事,尤其他在工作上的一些過程都在在顯示了伍迪做為一名創作者偉大的地方,我只好找了P.422:「價值一百萬元的精益求精。」來當做讀書報告的小結。這句話同時也是最後第五章的篇名出處,P.422裡他們正在為了《愛與罪》的更動傷透腦筋,他看過粗剪之後,要將故事的三分之一全丟掉,並要從頭構思重寫。

我一方面羨慕他可以這樣支配一部電影,但也同時想起自己以前在學畫時,常為了一開始枉顧結構最後必須全盤重來的失敗),有勇氣承認自己錯,並能重來的人其實沒幾個,這就像台灣國片常看到導演對成品過度有信心,但其實他沒有真正跳脫自己角色去看缺點,最後自是下場很慘。

這個伍迪不只一次的重拍與修正的小故事,個人覺得絕對可以當成創作者們引以為鑑的,就算是天才、有成就、受人尊重如伍迪艾倫者,都還是如此兢兢業業,那平凡的我們又該採取什麼態度面對自己不成熟的作品呢?但同時弔詭的是,也非得是夠天才,才能真正看出自己的問題所在,不是嗎?哈哈! 自我警惕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彌勒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